黄阁“故”事 | “双虎岛”上真的有老虎吗?
在黄阁镇的东部
广袤无垠的南海之滨
大虎岛和小虎岛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
静静地镶嵌在碧波荡漾的珠江口
你知道吗?这两座岛屿的名字背后
也有着有趣的神秘传说
大虎山
相传南海龙王有一个女儿名亚娘,长得非常漂亮。一天,亚娘来到风景秀丽的莲花山(今广州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采莲,突然上空飘来了一朵黑云,云头有一只猛虎,只见那神虎跃下云端,直扑亚娘而来。亚娘一阵惊慌,拔脚向南逃跑,神虎紧追不舍,亚娘在仓皇之中跌落了一只鞋,这只鞋霎时化作了一座山,挡住了神虎的去路,这座山后来就叫作亚娘鞋山(今东莞市虎门镇威远岛)。
神虎翻过这座山,正碰上赶来营救女儿的南海龙王,一时间龙吼虎啸,张牙舞爪,在珠江口厮杀起来。龙王匆忙中没带兵器,只好摘下所佩的玉环向神虎猛击,将神虎打落江中。这神虎是只雌虎,已经怀有身孕,随即产下一只小虎,因而体力不支,动弹不得。龙王为防止大、小二虎危害人间,便用金锁把二虎锁在江中。
故此,神虎坐落的江面称作虎门,两只神虎化作大虎山、小虎山;那金锁变成了大虎山旁的金锁排岛;龙王的玉环断为两段,掉入江心,一段化为了上横档岛,另一段化为了下横档岛;大、小二虎被锁江中,满腔哀愤,无从发泄,颇有孤苦伶仃之感,它们面向的南海水域,被称作伶仃洋;而神虎时而眷恋昔日兽王之风,回首发出几声怒吼,啸若雄狮,伴以惊涛骇浪,人们便把珠江口内水域称之为“狮子洋”;龙女亚娘脱险,落到了安全的地方,太平无事,其所在就成为龙穴岛斜对岸的东莞太平镇。
海蚀遗迹
除了神秘的传说,小虎山和大虎山的这片海域,还曾在近代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大虎山(右)和小虎山(左)
图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公众号
虎门,是虎头门的简称,其名字的由来,缘于黄阁境内的虎头山(即大虎山和小虎山,以前属东莞虎门地)。清薛馧《虎头门记》云:“虎头门,以虎山得名。山有二,西曰小虎山,东曰大虎山,如连珠巨浸中。稍折而东南,右横档山,左南山,相距五、六里,岿然双开,而海出入其间,界中外,故曰门。”明屈大均于其所著《广东新语·虎头门》中,阐述得更为详尽:“门在广州南,大小虎两山相束,一石峰当中,下有一长石为门限”。
鸦片战争中的虎门海战
鸦片战争时期,虎门当流而屹,势控重溟,伶仃洋入口处,有沙角、大角二山,分设炮台东西对峙,钳抱江口,史称第一重门;北进3.5千米左右,有威远、横档二岛,成掎角之势,水道如瓶口收紧,上置南山、镇远、横档炮台,呈品字鼎立,相为应援,史称第二重门;再进2.5千米许,有大虎山傲立江面。其山“北为澄泥洲,暗沙淤积,舟不能行,中沥水深五六丈,离山75丈,共阔120丈,凡番舶自横档赴省者,必绕山而西以达狮子洋”,史称第三重门。其时,清军士气大振,海防壮威,虎门防务被称为“金锁铜关”。
然而在鸦片战争中,由于虎门防务被裁撤,广州门户洞开。虎门海战中,英军“船坚炮利”,清军水师船和大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陈连升、关天培等爱国将士纷纷战死,各炮台相继失陷,写下了中国近代史悲壮的一页。
与黄阁有关的历史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
欢迎各位街坊后台留言~
来源|南沙历史文化丛书《沧海明珠》、《黄阁镇志》
编审|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
黄阁“故”事 | 黄阁地名大揭秘:难道真是凤凰来栖?
黄阁“故”事 | 将军麦公祠背后的传奇“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