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樊胜根:着力提升全球食物安全水平【转自-新华日报】

文章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
转自:新华日报

饥饿和营养不良是全球性的挑战。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地、生物资源不断退化以及气候变化威胁着农业食物系统,同时食物系统本身又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而弱势群体往往是食物系统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前,全球超过6.9亿人遭受饥饿,20亿人营养不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具有韧性、可持续、低碳甚至零碳的全球食物系统对于全球的食物安全至关重要。

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零饥饿”目标,全球食物安全需要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挑战。首先,土地和淡水资源已触发生态红线,将对全球人类的健康、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并且将其恢复的成本极高;第二,气温上升导致非洲干旱区的粮食产量断崖式下降,危及世界粮食供给;第三,全世界每年食物损失及浪费严重;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物系统的影响已经从生产端、供应端转向了消费端,威胁到弱势群体的食物安全水平。因此,未来需要从消费端推广健康消费理念、从生产端加大科研投入、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更具包容性,实现可持续的全球食物安全。

政策创新引导消费习惯转型。首先,针对不健康、不营养、不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征收食物税,通过价格机制的调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营养膳食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变得不健康、不营养,部分人群营养不足,有些群体营养过剩;全球方面,红肉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量少,而红肉生产的碳排放最高。食物税筹集的公共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健康、营养、可持续、低碳食物的生产,增加环境友好型食物的供给。第二,对食品行业进行适度引导和约束,强化健康和营养的食物生产,降低高糖、高脂肪、高油食品生产,为健康消费提供有效供给。第三,不断推行有效的宣传与激励措施,减少粮食浪费与损失,提升食物整体利用水平。

调整食物科研投入方向,实现“多赢”。技术创新是食物系统可持续的必要投入,关注产量的同时也需要兼顾食物健康与环境健康。一方面可以通过生物强化增加水稻、小麦、玉米的微量元素含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均衡的植物基膳食营养;另一方面,研发资源利用强度低的新品种,降低农业生产对水、土地、化肥农药的需求,实现绿色生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制度创新,提升食物可获得性。首先,降低性别不平等,提升女性在食物分配系统的决策权,以降低贫困、改善营养不良。第二,扩大生产性社会保障体系,减小重大疫情对低收入人群食物消费能力的冲击。第三,改革低收入人群消费补贴方式,减少价格扭曲,支持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品价值链。调整目前以降低食物价格为目的的补贴,使食物价格能充分反映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健康成本。在此基础上,采取包容性的安全食物生产体系支持政策,比如食物补贴、食物券等,以支持低收入群体对健康食物的可获得性。


原文信息可点击“阅读原文”

排版:成思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