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胜根:缅怀袁隆平,珍惜粮食安全势在必行
*本文原为英文,由《中国日报》翻译成中文。
————
【编者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逝世,牵动了14亿中国人的心。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就如何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和减贫发表了看法。采访实录如下:
《中国日报》:您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抗击全球饥饿所做的贡献?
樊胜根:袁教授是最重要的农业科学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高产杂交水稻的研究。感谢他和其他许多科学家的研究,中国的大米产量有了显著增加,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帮助中国提高并保持了粮食自给率。
水稻单产量的增加,可以节省土地面积让其用于其他用途,也减少了单位水稻产量的水和碳排放。农民受益于大米产量的增加,消费者受益于大米价格的降低。袁教授的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也被非洲和南亚采用,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日报》:袁隆平院士的逝世让人们不禁回想起历史上那段饱受饥饿的岁月。您认为中国为什么把粮食安全和扶贫作为首要任务?
樊胜根:消除饥饿意味着改善基本人权、获得收入、获得食物和住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基本人权问题。因此,消除贫困、饥饿,还有营养不良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同样重要的是,消除贫困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日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您认为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哪几点?
樊胜根:我们可以向中国学到很多重要的脱贫经验,首要的一点就是从农业做起。农业土地改革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每个人的收入,并帮助他们提高粮食增收。因此,从农业做起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学习的一点。
显然,当农民有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销往市场时,当他们解决温饱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农业改革初期后的非农就业人口的转移将变得非常关键。之后,当经济增长有助于大规模的减贫时,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精准扶贫,针对村庄,针对个别家庭,甚至是个人(精准施策)。
因此,2000年后,甚至是在之后的10年里,精准扶贫确保没有人落后很关键。
《中国日报》: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您认为,中国可以如何把提高农业收益、保障粮食安全与巩固脱贫成果有机结合?
樊胜根:农业要进一步调整结构,使农村居民继续通过农业发展获得收入。
还有一种解决思路就是把粮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粮食系统包括从投入、技术、生产、收获、加工、零售、批发到家庭消费再覆盖整个系统每个要素的所有活动、行为者或参与者。此外,粮食生产也不只涉及外部性,它也对关乎我们健康的自然资源有影响。
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粮食系统方法。我们需要使用粮食系统的方法,以确保身在粮食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将从这些变化中受益。下一步,在改革的阶段运用粮食系统的方法确保农村地区的每个人都能从粮食系统的转变中受益。
《中国日报》:在摆脱绝对贫困后,下一步要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但是中国的乡村还存在空心化、老龄化等叠加问题,您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有什么看法?
樊胜根:目前,我们在农村地区面临的许多挑战或问题都来自粮食系统。过度用水,过度使用杀虫剂,以及环境污染, 大部分这些都和我们的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需要转变,重塑我们的粮食系统,确保农村地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农村地区的青山绿水以及粮食系统的转变,可以有助于让年轻人重返农村,在高效率的企业中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赚到更多的钱。
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也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所有这些运用粮食系统运作的企业能帮助雇用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确保他们的收入与城市居民一样高,那么我想大家可以看到,粮食系统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有助于提高我们每个人的食物质量,也有助于增加这些企业雇主和员工的收入。
我还想强调一件事,碳中和。我认为粮食系统、农业发展必须和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相一致。粮食系统和农业发展也可以重塑改革,以促进碳中和的实现。
所以当你吃饭的时候,不要只看营养和健康的影响,还要看对我们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减少食物的浪费,就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减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大量使用,并助力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译文链接: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105/24/WS60ab15a4a3101e7ce975130b.html
英文版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05/24/WS60aad9faa31024ad0bac0d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