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FEP|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结合中心研究特色,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
樊胜根
转型农食系统,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一号文件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我从农业食物系统角度转型角度来谈谈乡村振兴。
农业食物系统涵盖了农业与食物价值链上所有活动和要素及其交互关系的总和,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转型农食系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很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发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威胁农民生计;农村营养不良问题日趋严峻,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及其他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仍存在问题;农村生活与发展条件不充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
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冯晓龙
推动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
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
当前气候变化对全社会各个部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农业是最为敏感的部门。例如,未来气温上升将导致我国玉米、水稻的产量分别下降5.36%-6.04%、2.48%-2.55%。反过来讲,农业食物系统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的重要部门。据我们测算,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调整膳食结构等综合措施能使2060年农业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20年减少47%。如果未来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汇增加至16亿吨,除了抵消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之外,仍有近10亿吨碳汇节余,可为碳中和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减排战略,优化农业支持政策和农业科研体系,加强低碳绿色循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时加快碳汇市场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碳汇市场交易,促进农业食物系统向绿色可持续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
畜禽粪污是“错放的资源”,一方面是养殖端畜禽粪污处理环境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种植端土壤有机质不足造成大量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今年的一号文件政策更加突出和精准地提出多措并举,打通种养断点,形成种养大循环。
种植端,推进有机肥施用和化肥替代。由于有机肥成本高,相对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大田作物有机肥施用率低,对化肥减量替代不明显。政策提出,优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有机肥替代试点的同时,研究制定大田作物有机肥施用政策,构建有机肥施用长效机制,有助于解决种植端有机肥“施用难“的问题。
养殖端,推动畜禽粪污消纳和资源化利用。通过种养结合建设规划、养殖场粪肥还田计划和台账指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等政策工具,打通种养环节,推动解决畜禽粪污消纳能力不足、资源化利用激励不够、粪肥收运难和施用难的问题。
种养结合并形成大循环,对养殖污染降低和治理、化肥等投入品持续减量,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非常重要。
龙文进
培养乡村人才、激励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乡村人才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手段。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了培养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与以往不同的是,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部分单列了一段“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并呈现三个新特点:
一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同年12月的全国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交流会上响应习总书记号召,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战略科学家队伍。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写入了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这表明“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是更加重视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这体现出乡村规划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明确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乡村长期处于人才外流状态,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城市人才下乡,而乡村要想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城市人才,必须在待遇、晋升、荣誉等各方面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这有利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推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粮食安全不局限于主粮安全,主粮之外的其他重要食品的供给也需得到保障。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质量不断改善,其中一个表现就在于食物来源更加丰富。目前,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粮价持续上涨,我国仍面临粮食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粮食紧平衡的格局,在农业生产可持续目标和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口粮安全和粮食自给率仍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保障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的供给,稳定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的供应,对于保障居民合理健康膳食,获取足够的宏量和微量营养素,实现全民营养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的重要性,需关注生猪,牛羊肉,奶业,渔业及水产业生产,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此外,要保障食品供应,就需要进一步保证食品质量卫生监管制度及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建设,保证副食品供给的质量安全,如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标识的适用范围,并加强监管力度。
节粮减损对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节约粮食资源等于建设无形良田。目前我国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后环节的粮食损失每年达到700亿斤以上,产后环节的粮食损失量惊人。因此,节粮减损要从全链条角度发力,深入推进产运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全链条保障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对重要农产品进行调控,加强粮食购销及粮食库存动态监管,还需要鼓励产业加工技术革新以及消费者行为转型。谷物过度加工不仅造成粮食的浪费,也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积极发展适度加工谷物产业(如全谷物)可以提高粮食的可食化利用率,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对改善居民营养健康也有积极作用。此外,文件强调从消费端减少食物浪费的重要性,通过推广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一)研究院介绍
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 , AGFEP, 以下简称“研究院”) 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构建一个跨部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围绕粮食和营养安全、环境可持续、气候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关乎全球与国家发展命脉的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并举;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入手,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提供咨询建议,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提供支持;出版国际一流学术刊物,通过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参与国际大会等方式传播研究成果,构建研究院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桥梁。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长(IFPRI)樊胜根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成员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研究院聘请国内外10余名食物政策、营养健康、农业经济等领域的专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
(二)研究院特色
1.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
“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将是研究院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不仅为国家政府提供与时俱进的决策建议,同时“引进来,走出去”,通过主持各项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等,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家战略提供支持。
2.跨部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随着各类发展问题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农业食物相关的经济政策研究必然走向“跨界合作”。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跨部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创办食物经济与政策领域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开创这一领域的先河。
3.培养人才的学术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
促进青年学者与国际学者间的交流,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青年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尤其是跨领域的期刊(如Nature, The Lancet等)上发表高质量文章;同时将学生的学术研究与成果影响作为研究院的工作重点之一,以国际一流水平为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与独立思辨的能力,重视数据分析和前沿研究方法能力的培训,为中国培养国际人才。
4. 协作与成长并重的管理机制
鼓励研究院内部不同的工作小组、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其他部门及中国农业大学外的其他机构间开展积极合作,为研究院成员提供激励机制,尤其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研究院的使命。
在未来 5-10 年,研究院将着眼于以下五个方向的研究,并依据具体发展趋势,将研究拓展到其他领域:
1. 重塑全球和中国农业食物系统
打破传统边界,结合食物、营养健康、环境资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多层需求,重新定义农业及相关研究,并利用科技、政策与制度创新构建一个新型的、包容的、可持续的农业食物系统,实现人类健康与地球健康的双赢。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
与 “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相关的国家政府及组织展开密切合作,收集第一手数据,建立一个关于粮食营养安全、环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数据库;构建经济计量模型,测算投资回报率并评估投资对当地经济、粮食营养安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设置投资优先序,为中国在当地的直接投资提供有科学依据的政策建议,创造双赢局面。
3.中国与全球发展经验和借鉴
总结中国在粮食营养安全、农业农村发展、经济转型等方面经验与特点;并通过长期深入的国际合作,收集其他国家的发展案例,建立系统的案例研究分析框架;总结国际发展经验和教训,为各国发展提供相互借鉴。
4.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管理研究
及时跟踪中国和全球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动态变化,包括动植物疾病、人类传染病、自然灾害和政治冲突等,研究和评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地区、国家和全球食物安全和食物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总结中国和全球在应急事件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5.食物-经济-环境-健康模型研究
构建包括农业食物经济、宏观经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气象和营养健康和疾病等大数据数据库,开发经济、环境和健康跨学科一体化的中国-全球模型系统,建立食物生产和消费与环境、营养健康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和机制,应用于定量评估分析各种经济和环境政策变化对中国及全球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的综合影响,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院院长樊胜根,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樊教授于2009年至2019年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1995年加入IFPRI后,对中国、非洲、亚洲和中东的食物安全与营养、农业发展战略、扶贫发展战略、公共投资、技术进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已公开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00多篇,SCI/SSCI总引2280次,他引2086次,CSCD/CSSCI总引213次,他引207次。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及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用。
(五)研究院年度旗舰报告
研究院根据当下农业关注的重点选定不同主题,每年发布旗舰刊物,旨在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视角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