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TT︱香港城市大学何明亮团队揭示天然免疫新概念:I型干扰素受体的抑制性配体

黎煌璨,王怡然 岚翰学术快讯
2024-08-27


“逻辑神经科学”和千奥星科联合开展主题为【光遗传学与遗传编码钙探针和神经递质探针工作原理及应用】【在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应用】【神经环路主题系列】技能培训班(第二期)将于2023年10月28-30日(周六至周一)在南京举办。主讲人:复旦大学陈明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董辉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李毓龙教授)。讲师示教与学员实际操作+学员自主巩固学习、助教全程答疑与协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科研思维”综合学习和提升。欢迎报名咨询,参加学习。内容详见(点击阅读):神经环路主题系列︱神经活动的光学控制与记录(第二期)

撰文︱黎煌璨,王怡然
审阅︱何明亮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郭渺


天然免疫作为人体第一屏障,在保护宿主不被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入侵中起到重要作用。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宿主细胞检测到病原体入侵,诱发干扰素表达并分泌到细胞外。随后,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发通路下游的效应分子的表达,抑制或清除病原体入侵。可见,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天然免疫的关键环节。但是,病毒为提高存活率,进化出一系列逃脱机制。多项研究证实病毒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抑制细胞内干扰素生成或破坏干扰素信号传导。但病毒和天然免疫的对抗不止于此。何明亮教授团队2012年发表于《Journal of Virology》[1]的研究发现肠病毒71(EV71)2A蛋白酶(2Apro)降低I型干扰素受体表达,但机制不明。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何明亮教授团队近日在自然出版集团刊物《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题为“Secreted LRPAP1 binds and triggers IFNAR1 degradation to facilitate virus evasion from cellular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作者发现,肠病毒71(EV71)2A蛋白酶(2Apro)和新冠(SARS-CoV-2)3CL蛋白酶(3CLproo)可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蛋白LRPAP1表达及分泌,作为一个体制性配体,导致I型干扰素受体降解,大幅度增强病毒感染水平。该研究首次揭示:(1)在天然免疫中存在I型干扰素受体的抑制性配体;(2)病毒可通过宿主蛋白出胞以抑制I型干扰素受体表达,实现免疫逃逸;(3)人体蛋白a2M,作为LRPAP1的天然抑制剂,在病毒感染时可稳定I型干扰素受体,重塑被病毒破坏的细胞天然免疫,而成为广谱性抗病毒药物的美好前景;(4)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发其他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新思路。



研究发现在肠病毒71(EV71)2A蛋白酶(2Apro)或新冠(SARS-CoV-2)3CL蛋白酶(3CLpro)表达的细胞中,低密度脂蛋白伴侣蛋白LRPAP1的表达显著上升。LRPAP1作为伴侣蛋白,在LRP1的运输和成熟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它和病毒的关系在此前未被发现。本研究基于质谱和微量热泳动仪分析,首次发现EV71 2Apro和LRPAP1蛋白可以互作。此外,EV71 2Apro和SARS-CoV-2 3CLpro能增加LRPAP1在mRNA和蛋白层面的表达,而病毒含量在LRPAP1过表达细胞中显著上升。这证实了LRPAP1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图1)。已有多项研究表示,当LRPAP1的产出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分泌出胞[2]。体内和体外的实验均表明胞外的LRPAP1可以增强EV71和SARS-CoV-2的复制和感染。作者进一步利用LRPAP1抗体特异性抑制胞外LRPAP1和对比胞内胞外病毒量,印证分泌出细胞外的LRPAP1是促进肠病毒与冠状病毒感染的关键。

 
图1.  EV71 2Apro 或SARS-CoV-2 3CLpro 导致LRPAP1的表达显著上升


作者发现LRPAP1是病毒酶抑制I型干扰素受体的关键因子。作者通过敲减LRPAP1表达后,对比不同病毒感染或不同病毒蛋白酶表达后细胞内I型干扰素受体的变化,发现LRPAP1主导了病毒引起的I型干扰素受体的抑制。同时,作者发现胞外LRPAP1能迅速(15分钟内)降低I型干扰素受体的表达。这一发现阐释了冠状病毒与肠病毒如何快速抑制自身免疫系统应答。


为进一步明确胞外LRPAP1抑制I型干扰素受体表达的原理,作者在短时间内(0-10分钟)观察细胞膜和细胞质内I型干扰素受体受胞外LRPAP1刺激所引起的变化,推断出LRPAP1可能是一个细胞膜上的I型干扰素受体抑制。通过小鼠大脑离体实验与细胞实验,作者证实胞外的LRPAP1可以快速降低I型干扰素受体水平。通过免疫共沉淀与微量热泳动仪分析,作者证实LRPAP1可以和I型干扰素受体的胞外结构域相结合,并促使I型干扰素受体磷酸化和泛素化,导致I型干扰素受体被溶酶体降解。通过溶酶体抑制剂的介入,LRPAP1导致的I型干扰素受体降解得到缓解。以上结果证明LRPAP1是当前首个被发现的I型干扰素受体的抑制性配体(图2)


图2 . LRPAP1结合并降解干扰素受体


长久以来,宿主通过激活干扰素通路来抑制多种病毒的入侵。本研究发现由LRPAP1可以增强多种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EV71)、冠状病毒(HCoV-OC43)、疱疹病毒(HSV-1)、寨卡病毒(ZIKV)、乙肝病毒(HBV)等(图5)。这一发现不仅再次证实LRPAP1促进病毒感染的特性,更提示了一种全新又具备保守性质的病毒逃逸机制。因此,作者通过抑制LRPAP1(抗体,siRNA)很好的展现出对抗多种病毒感染的新方式(图3)作者通过进一步筛选已知的LRPAP1拮抗分子,进而证明了一种临床风湿病药物α2M可以显著抑制体外LRPAP1并对抗多种病毒感染。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阐述了一种广谱性抑制病毒的全新方法。


图3. 抑制LRPAP1表达可抑制多种病毒感染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肠病毒71(EV71)2A蛋白酶和新冠(SARS-CoV-2)3CL蛋白酶可以帮助LRPAP1出胞,胞外的LRPAP1通过溶酶体使I型干扰素受体降解。同时,从LRPAP1 N端合成的肽段(RAPD1P1)可以结合I型干扰素受体并增强病毒感染。此外,本研究还发现LRPAP1的天然抑制剂(α2M)可抑制多种病毒感染(包括RNA和DNA病毒),而α2M之前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这进一步为其成为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可能。综上,本研究首次发现了I型干扰素受体的抑制性配体,为天然免疫研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3-01630-1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博士黎煌璨,博士生王雄王怡然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明亮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和香港城市大学基金的支持。


转载须知“岚翰生命科学”特邀稿件,且作者授权发发布;本内容著作权归作者和“岚翰生命科学”共同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逻辑神经科学
逻辑神经科学群


逻辑神经科学群

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文献学习2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岚翰-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注:不按要求格式备注,则不通过好友申请)
参考文献 1. Lu J, Yi L, Zhao J, et al. Enterovirus 71 disrupts interferon signaling by reduc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on receptor 1. J Virol. 2012;86(7):3767-3776. doi:10.1128/JVI.06687-11

2. Willnow TE, Sheng Z, Ishibashi S, Herz J. Inhibition of hepatic chylomicron remnant uptake by gene transfer of a receptor antagonist. Science. 1994;264(5164):1471-1474. doi:10.1126/science.7515194
本文完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岚翰学术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