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TM︱安徽医科大学涂佳杰团队探索新型免疫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陈义昭 岚翰学术快讯
2024-08-27
“逻辑神经科学”和千奥星科联合开展主题为【光遗传学与遗传编码钙探针和神经递质探针工作原理及应用】【在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应用】【神经环路主题系列】技能培训班(第二期)将于2023年10月28-30日(周六至周一)在南京举办。主讲人:复旦大学陈明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董辉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李毓龙教授)。讲师示教与学员实际操作+学员自主巩固学习、助教全程答疑与协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科研思维”综合学习和提升。欢迎报名咨询,参加学习。内容详见(点击阅读):神经环主题系列︱神经活动的光学控制与记录(第二期)


撰文︱陈义昭

审阅︱涂佳杰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郭渺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继手术、化疗与放疗后的第四种主要的抗肿瘤疗法[1]。而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所展现的惊人的效果引发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革命[2]。令人遗憾的是,CAR-T细胞治疗在面对实体肿瘤时,由于CAR-T细胞有限的浸润能力和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等原因,使得效果并不显著[3]。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量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其独特的吞噬功能已被探索用于构建对抗实体肿瘤的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acrophages,CAR-M[4]


2023年9月22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涂佳杰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JTM)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pplication ofHER2 and CD47 CARmacrophage in ovarian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靶向HER2 CAR-M与靶向CD47 CAR-M,探讨了新兴的CAR-M细胞疗法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该研究构建了靶向HER2 CAR-M和靶向CD47 CAR-M,并在体外与抗原阳性的卵巢癌细胞共培养,证实了CAR介导的巨噬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吞噬作用。考虑到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的特殊身份以及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5],研究团队检测了CAR-M与CD3+ 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显示CAR-M显著地促进了CD3+ T细胞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的分化,并且发现T细胞的三种主要抗肿瘤信号通路明显上调。

 
图1.HER2 CAR-M与CD47 CAR-M促进CTL活化

随后,研究团队使用两种动物模型对HER2 CAR-M及CD47 CAR-M的体内抗肿瘤能力进行评估。裸鼠皮下植瘤的实验结果显示,HER2 CAR-M与CD47 CAR-M显著地抑制了卵巢癌细胞系的成瘤性和肿瘤增殖。在人源化免疫系统荷瘤小鼠模型中,HER2 CAR-M治疗影响TME中巨噬细胞表型,促进T细胞浸润和CTL的活化,并最终导致肿瘤消退。

 
图2.用CAR-M抗肿瘤效果评估的两种体内模型。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验证了CAR-M在抗卵巢癌治疗中的潜力,证实了研究团队构建的新型HER2 CAR-M和CD47 CAR-M对靶抗原阳性卵巢癌的抑制作用,并初步验证了这种抑制作用源于吞噬作用、促进适应性免疫和对肿瘤微环境的积极影响。

 
图3. HER2/CD47 CAR-M抗肿瘤机制示意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967-023-04479-8

  
通讯作者简介:



涂佳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海外引进人才、青年皖江学者;长期从事肿瘤与免疫的基础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安徽省高校杰青项目,安徽省科技厅优青项目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7.4。

 
第一作者简介:



陈义昭,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毕业硕士,安徽医科大学涂佳杰副教授团队科研助理,获评安徽省优秀硕士毕业生,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1篇。



转载须知“岚翰生命科学”特邀稿件,且作者授权发发布;本内容著作权归作者和“岚翰生命科学”共同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逻辑神经科学逻辑神经逻辑神经科学群

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文献学习2
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岚翰-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注:不按要求格式备注,则不通过好友申请)

参考文献 [1] K. Pan, H. Farrukh, V. Chittepu, H. Xu, C.X. Pan, Z. Zhu, CAR rac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from CAR T, CAR NK to CAR macrophage therap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CR 41(1) (2022) 119.[2] J.J. Melenhorst, G.M. Chen, M. Wang, D.L. Porter, C. Chen, M.A. Collins, P. Gao, S. Bandyopadhyay, H. Sun, Z. Zhao, S. Lundh, I. Pruteanu-Malinici, C.L. Nobles, S. Maji, N.V. Frey, S.I. Gill, A.W. Loren, L. Tian, I. Kulikovskaya, M. Gupta, D.E. Ambrose, M.M. Davis, J.A. Fraietta, J.L. Brogdon, R.M. Young, A. Chew, B.L. Levine, D.L. Siegel, C. Alanio, E.J. Wherry, F.D. Bushman, S.F. Lacey, K. Tan, C.H. June, Decade-long leukaemia remissions with persistence of CD4(+) CAR T cells, Nature 602(7897) (2022) 503-509.

[3] G.L. Beatty, M. O'Har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Defining the challenges and next step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66 (2016) 30-9.

[4] Y. Chen, Z. Yu, X. Tan, H. Jiang, Z. Xu, Y. Fang, D. Han, W. Hong, W. Wei, J. Tu, CAR-macrophage: A new immunotherapy candidate against solid tumor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 Biomedecine & pharmacotherapie 139 (2021) 111605.

[5] J.A. Joyce, D.T. Fearon, T cell exclusion, immune privilege, and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Science (New York, N.Y.) 348(6230) (2015) 74-80.

本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岚翰学术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