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思想严选2 2023-08-26

 推荐一个优质人文号给大家




以竹为竿,以丝为纶,垂以钓饵,这样的钓鱼之术,在中国确是古已有之。《诗》曰:「其钓维何?维鲂及鱮?」显然钓者的最初目的原很单纯,不过渔其小腥,聊供盘餐耳。

这一渔业的改变动机另作他用,大抵是从吕尚(姜太公)开始的。传说这位爷怀抱济世之志而钓于磻溪,使用无饵直钩且离水三尺,号称愿者上钩。

鱼们自然尚不至于傻到非要跃出清波来上攀刀俎,但这一极富表演的钓术,却也终于钓到了周文王。于是成就一番大业,变成周公。
有了此一成功先例,则所谓「渔隐」便成了传统。模仿者众且愈演愈烈,一时仕进无路之辈纷纷转向溪岸河滨,弄得天下水族竟惶惶不安;老实的渔民亦将歇业矣。此中自然有真正尘心褪尽的高士,洞鉴世相而逃名江湖,于是这些「无名英雄」成了文化传统中的智慧化身。
如《庄子•渔父》和《楚词•渔父》中的「渔父」,皆一番高论诘驳,把孔子和屈原说得哑口无言,然后歌唱着掉舟而去,消失于烟波芦丛中。


然而此后的无数渔翁钓叟,则往往意不在鱼而另存深心。韩信垂钓于淮,钓到了漂母的饭食和日后的功名;严子陵钓于富春江,不奉帝召,抛了功名钓了浮名。这都是何等的美事!
所以骆宾王说:「夫垂竿而为事者,太公之遗术也。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因是早在先秦,「钓」这一纯粹因鱼而造的动词,便有了其他搭配对象物件。《韩非子》曰:「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管子》认为:「钓名之人,无贤士焉。」
世上多了如许钓名钓利之徒,应该说是鱼的幸事,于人,则又何敢言幸。


钓有术,隐亦有术,钓术寓于隐术之中。世多以钓为隐者,而实乃以隐为钓,惟其所钓非鱼焉。

可笑的是古代皇帝往往自比文王,也常希望找到新一代姜太公前来辅佐,于是往往迷信渊泽之畔必有灵蛇,蓑笠之间乃多奇士,遂访而求焉。于是这便弄出功名捷径在烟波之上去求的闹局,一时呆子也寄梦于「钓尽江波,金鳞始遇」的幻想。
其结果是翻开一部文学史,诗则多好言钓言渔,人则惯称钓客渔叟,仿佛一部渔业志般。

当然,这些扬言渔樵的文人,并非真要转行,多数乃发牢骚而已。也有部分人果然去「钓」过一时,什么也没钓着,便记下山水之乐,算是钓到了一份人生清闲,也差堪自慰了。

綦毋潜说:「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这是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愿望;倘「生事」很好,则竿是不必持的。
李白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是典型的心不在焉,志在庙堂。
不过李白倒很老实,一向不以钓鱼自命。据《侯鲭录》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鰲客李白』。又谓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这倒是豪气干云的钓客,不过终究失志,只好说:「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鰲心。」
至于许浑的「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那则是十足的假惺惺;跟袁世凯下野后的自号钓叟一样在玩清高。

钓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状态,甚至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有目的时,钓的姿态表示一种守望和涉猎;无目的时,它意味着一种消磨和享受;也暗示着孤独、虚静和颓废。高适诗谓「心无所营守钓矶」,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皆此之谓也。

于是,这样的钓,渐渐就通了禅意;在流逝的水和岁月中悟透了生命的玄机。因而连不食荤腥的禅和子们也乐得一钓,或以钓设譬从中开悟。

端静禅师自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表示身无挂碍,任意东西。德诚和尚诗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未钓到鱼而钓到一船明月,正所谓种豆得瓜,随缘遇合,一样可喜。似乎只有这样的钓,才真正得到了「渔父」的真谛。

  一方面是广大的士子在钓君王,钓功名利禄;而实际上,另一方面则是君王在钓读书人,钓天下英雄。诚如人之钓鱼,鱼也正在钓人,二者各有所乐,谁上了钩却是两不分明的。

《孔丛子•公仪》说:「为君操竿下钓,以荡守节之士也。」正说尽了天下君王的良苦用心。倘才士皆视名利如粪土,守节不出,则天下以谁为臣。
所幸大多数人仍视药饵为美食,君王不愁无愿者上鈎辈。万一碰到一小撮顽固的钓客,坚守渔人的身份不肯合作,那也好办,杀之可也。钓客出身的太公,就深通此理。
据史载:「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不肯当官便视同叛逆之罪,是假钓客视真渔父为大仇也。
一边招隐访贤,一边诛隐杀士,这是统治者的传国之秘。是假隐则一招便至,「天下英雄尽入彀中。」是真隐既不能用之,则杀之无妨。
赵国女主赵威后向齐国大使说:「子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一思想传到明代,则公然可以订入律令,谓之不事君王罪。朱元璋认为:「今之所以获钓者,君恩也。」意即要不是老子浴血打下太平江山,你们上哪去安坐钓鱼台?故而他说:「朕观当时之罪人,大者莫过于严光周党之徒。」
于是乎,不合作便有罪,便成了中国特有的治术。瓦尔登湖边的梭伦——这位西方的钓叟,一边钓鱼一边宣扬「不合作论」,甚至抗税和拒服役,用东方之眼去看,那是足以杀身籍家的。



  鱼及钓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是贯穿始终的。套用迅翁一句话——「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时过境迁,鱼依旧是亘古的鱼,钓术虽然引进了外国的爆炸钩、海竿、抬竿之类的利器,但基本姿态原也不曾大变。只是由个体的独钓野鱼,进化到饲鱼钓塘和钓鱼协会了。

大慧禅师曾经宣导「钓竿斩尽重栽竹」,我非钓鱼和食鱼爱好者,仍觉得此一倡议难以实行,也未必可行。



渔隐与垂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学和艺术的主题,其背后隐藏的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大多数人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看不到背后的深层结构,对自身中国文化的理解就不免“窄化”、“误解”,甚至在“意识形态”和民族情绪的催化之下,抱有一种“文化优越感”。
若长此以往,中国文化真正的精义将逐渐流失,最终只剩下“糟粕”。可以说,如今所面临的,正是一场中国文化的“慢性危机”。
为此,诚挚推荐一套“解读中国文化三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本套书从三个维度——文化要旨、文化结构、文化精神入手,直述中国文化的根源,深刻剖析中国文化的内涵。旨在帮助读者重新建立起一套中国文化体系,不再产生新的“窄化”和“误解”;更为难得的是,本套书是市面上少数,带着问题意识解读中国文化的佳作。

· 中国开化既早,远在汉唐时,文化与物质方面便已相当先进,为何没有先一步于西方发展出现代科学?

· 个人观念、精神危机、家国关系;传统社会为何诞生这种文化?这种文化制造了多少无法挣脱的困境?又如何决定了每一个人的深远命运?

· “大传统”与“小传统”,“”对内麻木”,“对外排外”;中国文化的根底,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到底是什么?

在这些问题上,恐怕找不出比这套书更深刻、更给力的著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曾被雪藏二十一年而无法出版,以至于只能在大学里以手抄本的形式隐秘的流传。其命运多舛,一度绝版,如今虽得以复活,未来的命运却仍然不可预知……

许纪霖说:我至今还保留着那份《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复印本,书角已经卷起,字迹模糊,上面还布满了各色各样的手印、油迹和警句式的批注——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曾经向我借阅过。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专题中国史”五书,分别从流氓、党争、灾难等传统中国绕不开的五个视角,重新理解中国):

推荐阅读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独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