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性格测试?

岷江轩 天府新视界
2024-09-10


你是I人还是E人?

最近一两年,基于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测试结果的性格描述,正变成年轻人的社交“黑话”:E人天生氛围组,I人需要抱团取暖,P人更爱凭直觉行事……


根据这项测试,I人(其中I为英文单词Introvert)意指一个人的性格相对偏内向,E人(其中E为英文单词Extrovert)意指一个人的性格相对偏外向。除了简单的内向与外向之分,MBTI还更进一步地对人的实感、思考、判断等维度进行判别,试图从四个方面形成对一个人性格的全面画像。


有人对MBTI痴迷并分享给身边朋友,也有人对MBTI的测试结果嗤之以鼻。但无论是将结果作为生活与工作的判断依据,还是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方式,MBTI正在渗透进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成为一种“扺掌相认”的暗号。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性格测试?MBTI的测试结果又是否科学?在年轻人拔节成长的路上,是否真的需要MBTI?


图据网络


在“性格决定命运”的观念驱动下,由性格入手认识一个人是一项古已有之的传统:无论是古老的占星术,还是“九型人格”,都是通过问答测试,来进行人格归类的方式。


当下备受年轻人追捧的MBTI,正是这项传统的一种当代体现。它通过“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决策方式”“生活方式”四个维度来定义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并且由此判断人的性格类型。在每个维度上又会有不同的倾向,最终构成每个人的性格类型。对于人类认识自己或是认识他人来说,这种内涵清晰、指向明确的结果无疑是大家最想看到的。


通过性格测试,能为自己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与想法找到一种解释,性格测试也因此成为部分年轻人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I人不再为自己的“社恐”而不安,E人也可以放任自己做一个“社牛”,因为性格如此,也就不必再处处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反而获得了“做自己”的轻松自在。而MBTI通过二分法的分类方式,操作简易、便于传播,无论是“调停者”“指挥家”“快乐小狗”,都能展示人性中的阳光面,让测试者收获满足感。


性格测试结果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这就为社交留足了话题空间。在当下年轻人的聚会中,拿着ENFJ、INTP等结果“认亲”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激活了一系列的社交链条,随之而来的衍生话题逐渐增多。万物皆可测,在搜索引擎里输入“MBTI”,远至秦始皇,近到目前最火的偶像明星,谁的结论都能轻易获得,深度满足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心态。哪怕完全不相信MBTI的人,也能围绕它的四个维度与陌生人聊上好一阵。

图据视觉中国



当一些人对着性格测试结果惊呼“太准了”时,他们是否真的在性格测试里找到了自己性格的“标准答案”呢?


性格具有多变性,短短的几十道题,无法概括一个人的性格。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H. Whyte)在其经典著作《组织人》中指出,性格测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组织人”:“他们都通过人格测验听见组织的声音,而且既大声又清楚。”性格测试的筛选,遮蔽了性格的生成过程,受制于出身与成长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建构及多方力量的复杂机制,而并非一种恒定不变的“标签”。

部分性格测试模型缺乏科学性,仅仅依托性格测试网站上有限的性格描述,也很难说是科学的解读。很受欢迎的某个性格测试模型,其发明者只是“心理学爱好者”,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知识系统性不足。另外,由于测试是自评形式,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也有所偏差,导致结论的准确性不高。

涉及心性的判断,对心智有极高的要求,若仅借助简单维度呈现出众生之相,只会加剧对人的刻板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作贴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词语、名称标签时,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最终,测试者会被标签包裹:被评价为内向的人会刻意强化自己的内向,被评价为外向的人也将更加纵容自己的感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是可能随着人生阅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经由性格测试,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性格描述时,这种描述很可能会抑制变化的空间,一句“我就是这样的人”,让多少人自此无缘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图据视觉中国



近年来,基于各种理论的性格测试层出不穷。在提供娱乐之外,也是瞄准了年轻人对于认识自己的强烈需求。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工作与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人际关系处理。


性格无所谓好坏,关键看是否放对了地方。中国古代早有一系列鉴别人才的方法,从《庄子·列御寇》的“识人九征”、《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到诸葛亮《心书》“知人性”,不一而足。成就最大的要数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政治家刘劭。他编写的人才学著作《人物志》堪称中国古代版的MBTI,不仅主张开发人才潜能,还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人物鉴别方法。开篇提到“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即“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性格可以分为十二种,每一种性格都有各自的特征、优点与缺点以及合适的职位。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够发光发热。《人物志》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心理学家施赖奥克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更进一步讲,年轻人认识自己真的非要依靠性格测试吗?


我们需要认识到,包裹着科学外衣的方法论,其实都只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找到解开答案的“钥匙”。而要实现真正的自我认知,更需要把握自主权,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以思辨的、理性的态度,客观的自我审视,理解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而非借助人格工具。


“你常常怎么样想,你的内心便是怎么样的模样,是因为内心是受思想的浸染的。”公元2世纪晚期,古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就在《沉思录》中,对个人与社会、内心与外在的关系有所阐述,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人一生的荣幸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自洽有为的生命智慧在于内寻真我。真正的性格测试并不应该是几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伴随一生的选择题。当你蹚过人生的河流,回看“性格决定命运”时,你会发现,原来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够努力。





本期话题

MBTI、九型人格、PDP、色彩性格测试……你测过吗,相信吗?评论区聊一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植根人民,“百花”常艳!
蓉城又逢“百花”开
川陕红在延续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 边雪 闫雯雯 成博
编辑/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府新视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