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幼童立规矩不叫文明

岷江轩 天府新视界
2024-09-09


近日,吉祥航空一航班飞行过程中,一名一岁多的幼童感觉不适哭闹,被两陌生女子关到厕所“立规矩”。两女子甚至录制视频发布网络,骄傲宣称自己做了件好事。视频流出后,引发热议。


尽管吉祥航空随后发布情况说明,称当时陌生人把幼童带进洗手间“教育”,征得了孩子祖母同意且祖母在门外等候。但显然,只要有基本常识,都会认为这种所谓教育是十分荒谬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再次陷入一个长期讨论却一直缺少共识的话题:公共场合,成人应该如何看待、对待幼童?




每年节假日和出游季,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因孩童吵闹引发的冲突频发。对此问题,总有两大阵营,一方的态度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另一方则是“家长不教育,我来教育”,甚至极端到“管不住就别带出来”“管不住就别生”。


这些年,争论从线下蔓延到线上,从理性通向极端。一方用“熊孩子”“熊家长”来给哭闹的幼童和控制不住孩子哭声的家长扣帽子;另一方则用“厌童”和“巨婴”来形容对孩童哭闹过分敏感的人。


如此“讨论”,矛盾激化。觉得需要教育“熊孩子”的人,不仅不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还会用比成人还要严的标准对待孩子,把正常哭闹当缺少管教,把恐吓当教育,甚至如本次拍视频的女子那样,还自我标榜,“我喜欢行动,不喜欢当观众”,俨然一副伸张正义的模样。


孩童在公共场所哭闹甚至成为某些家长的噩梦。出发前小心翼翼,孩子哭闹时无比内疚,有家长坐飞机给全体乘客写信、带礼物,提前说“对不起”;有的孩子还没哭,只是哼哼唧唧几声,就被空姐提醒“小声点”;有的家长实在失去耐心,要么和其他乘客“硬刚”升级矛盾,要么放任孩子,落下话柄,甚至给孩子喂安眠药……


总之,争吵之下,是乘客、家长、孩子乃至社会都受伤的结局。


争议问题须在常识中达成共识。一方面,在飞机等密闭公共场合,客舱原本就有噪音,再加上孩童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的哭闹,确实令人难以忍受。如果是家长放任“熊孩子”哭闹,显然不对。但另一方面,孩童尤其是3岁之前的幼童,身体发育不全,话都说不清楚,哭闹是他们身体不适、寻求帮助的生存天性,“一键控制哭闹”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


不是每一个哭闹的孩子都是“熊孩子”,真“熊”的孩子家长确需管教,对于幼童的生理性哭闹,旁人应该多些帮助和包容,而非冷眼与指责。要达成这个共识,先要厘清几个常识。


第一,幼儿在一些密闭的空间哭闹,家长一定能管住吗?


从幼儿身体结构看,飞机起降时,孩子要承受腹部、耳膜等方面更多的痛苦;而从幼儿心理行为学看,1—2岁幼儿大多数的哭闹,都是生理痛苦时语言无法表达的“求救信号”。


第二,通过漠视和恐吓让孩子“闭嘴”,能叫“教育”吗?


“伪育儿科学”害人不浅,甚至曾有个妈妈在所谓“婴儿睡眠训练营”群友的指导下,放任自己3个月大的孩子独自趴睡哭闹,在隔壁房间透过监控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活活闷死。1岁以后的孩子,用冷漠或者威胁阻止他们哭闹,或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们敏感的内心,可能也被“闷死”了。


第三,陌生人能帮他人“教育”孩子吗?


叫嚣“你不教育我帮你教育”,其实毫无法律常识。未成年人也有说“不”的权利。前述两女子发布的视频里,女童被禁闭在狭小空间,多次拍门想出去、拒绝女乘客抱她,都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想被关在厕所里、不和陌生人一起的意愿。即便小女孩祖母同意,但根据《民法典》,爷爷奶奶不是法定的监护人,也不能做出有损被监护人权益的行为,不能放弃被监护人合法的人身权利。


正如一位律师所言,无视幼童的权利,禁闭幼童,同航班的其他乘客、空乘人员没有阻止,这是“多数人的暴行”。包括人类在内,任何生物都是从幼年时期成长起来的,对幼崽的包容原本是刻在所有生物基因里的。然而遗憾的是,一些成年人却荒唐地用“伪科学”“伪文明”给幼童立规矩。这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倒退。


图据视觉中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词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核,还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文明社会不会把孩童排斥在外,对孩童行为学的科普迫在眉睫。孩子也是人,是社会的参与者而非附属品。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孩童的天性、行为都表现得极为陌生,哪怕是一岁多的小孩,也被默认必须有规矩意识,这是缺乏常识的。学会和孩子相处,尝试用“一米视角”看世界,而非单向给一岁幼童立成人规矩,或许才是一个成熟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频繁爆发的冲突,也更加考验家长和社会管理者。家长不必以带着孩子出行为耻,但也确实要给适当年龄的孩子“立规矩”,不要让更多的“熊孩子”成为压垮共识的稻草。


对公共空间管理方而言,提升服务业务能力、注重儿童友好空间的设置,才能为矛盾降温。2022年,四川多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成长空间友好,开展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强化儿童友好街区、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管理。无论是在公共空间提供母婴室、儿童洗手池、儿童休息活动区,还是部分高铁列车开设“遛娃舱”,设置童趣玩具、游戏环节,都是一种人性化、儿童友好的服务尝试。对于实在不能“分隔”的空间,服务人员为感到不适的孩童和家长提供帮助,而非冷眼旁观、生硬阻拦,也是一种亟需恶补的服务能力。


还记得小时候,绿皮火车里人与人面对面坐着、分享见闻,街坊邻居互相串门、照应孩子。孩子们遇到的,是相对更友善、喜欢逗他们玩的叔叔阿姨。如今,这群曾经被长辈包容的孩子长大了。从被包容到包容,代际转换间的微妙平衡,或应成为文明社会代代相传的美好共识。




本期话题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有过分行为时,陌生人说两句或提醒家长,都在情理之中。但“管教”“立规矩”的界限在哪里?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开学即撸熊猫?恐怕没那么简单……
新学期,做自己的“天命人”
川渝同步“吐火”,这次是立法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 刘志杰 万秋霞
编辑/马艳琳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府新视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