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深度系列 | 希克藏品:一览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你还没关注我吗?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精彩艺术动态,不再错过~
上次我们为大家介绍了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六大开幕展,本次请随我们一起来逛逛重磅展览:《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
● 乌利·希克(Uli Sigg)
● M+博物馆,香港
一九八O年代
八五新潮
● 展览现场,观众在欣赏纪录片:温普林 《七宗罪-89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
● 丁乙:《十示89-4》,1989年,布面油画
● 温普林:《七宗罪-89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单频道数码录像,1989-2009,52分
不准掉头: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 展览现场
● 张培力:《X?第四号》,1987年,布面油画
● 黄永砯:《六走向的小转盘》 1989年 皮箱、墨水、木、黑白照片
● 耿建翌:《第二状态》,1987年,布面油画
● 徐冰:《天书》,1989年,木刻活字印刷、木盒
如题所示,这是没有人看得懂的“天书”,徐冰耗时四年重组汉字的偏旁部首,自创了四千多个“伪”汉字。这个劳心费力的创作过程与最终作品形成的强烈反差,促使我们反思对传统的人士和艺术的目的。徐冰曾提到,这些假字“似乎让知识分子不舒服”,迫使人们对现有知识体系产生怀疑,很多人在展览期间强迫症似的想要找出哪怕一两个真的字。
身体与欲望
● 展览现场
● 王蓬:《84行为:水墨5》
作品呈现王蓬一项行为艺术表演的纪实过程,艺术家以书法常见的拓印术,用水墨把赤裸的身体拓印在宣纸上。
● 赵刚:《无题》,1979年,布面油画
抽象实践的突破
● 展览现场
接下来进入一个有几分宗教感及古老东方气息的展区,万曼的红色壁挂装置与谷文达的新水墨绘画作品放佛有某种默契,也弥漫一股神秘原始的气质,这对师生的作品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两两对话。
此展厅展出的艺术家作品还包括张伟、任戬、张健君、倪海峰、吴山专等。
● 左:谷文达:《两种文化形态交的戏剧性》 1985年 ,水墨宣纸本
● 右:万曼:《对比》,1987,混合纺织布料、墨水纸本、竹,塑胶及金属
作品画面上集合了山水画的图像元素、宗教文本和意味不明的红色符号,其尺寸之大在传统水墨中甚为少见。谷文达创作之时正值1980年代初,他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传统水墨画、政治宣传画和西方思想之间的分岔口。受到西方概念艺术的启发,谷文达将不同时代的水墨风格共冶一炉,丰富了水墨画的形式和意涵。
万曼融合传统壁挂艺术和竹林等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创作出立体的自然景象。他描绘风景的抽象方式,以及运用壁挂的破格手法,别具新意。1986年,万曼在杭州创办当时国内唯一一所由外国艺术家主持的现代艺术机构——万曼壁挂研究所,并指导谷文达等众多学生。他的作品启发新一代艺术家以超越传统的形式去创作。
● 张伟:《AB17》,1983年,布面油画
● 吴山专:《白菜三新闻一斤》,1985年,布面油画
从80年代再回溯至70年代,策展人精心梳理了当时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风格:主流与地下艺术世界。并向观众展映了一部关于“星星画会”的纪录片。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70年代对抗主流艺术的先锋意识,兴许为“八五新潮”一早打下伏笔。
一九七O年代
主流与地下
● 展览现场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的艺术样式,多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雄伟画面。1970年代最早出现的地下艺术运动,便是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回应。在此展厅,巨幅的艺术作品悬挂于同一墙面,展出艺术家广廷渤、孙国歧、张洪赞、吴云华的作品;而“地下”艺术作品则在对面的墙面上展出,包括艺术家王世龙、刘香成、张伟、冯国东、朱金石、袁加、王克平、黄锐、马德升、佚名艺术家的作品。官方的雄伟、浩大的画面,与地下艺术的精巧、另辟蹊径形成强烈对比。
● 张洪赞:《引来银河水》,1974年,布面油画
● 冯国东:《光河》 1979年,布面油画
● 王克平 :《拳头》,1981年,木 ;《链》,1979年,木
● 黄锐:《花》,1981年,布面油画;《圆明园:新生》,1979年,布面油画
● 池小宁:《星星画展》纪录片,1997年,单频道16毫米菲林转数码录像 影片长度:47分
一九九O年代
新的社会环境
● 刘小东:《吃》,2000年,布面油画
强烈的平凡和熟悉之感正是刘小东作品的显著特色,但作品事实上是按照精心安排和特意构图创作而成。刘小东跟画中对象本人相处一段时间,并详细研究他们的姿势和肤色之后才为他们画像。刘小东深受英国画家佛洛依德(Lucian Freud)的肖像画影响,追求描绘对象的深层心理面貌。
玩世现实主义
● 方力钧:《1995.2》,1995年,布面油画
● 岳敏君:《每个人彼此相连》,1997年,布面油画
● 曾梵志:《面具:彩虹》,1997年,布面油画
● 刘炜:《无题》(局部),1997年,布面油画
个人与集体
部分作品也在探讨“个人与集体”的议题,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都重集体而轻个人,而全球化和国际商贸的兴起,则带来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艺术家从关注国家和文化问题转向自我省思,探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和身份认同。
●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17号》,1998年,布面油画
● 张洹:《家谱》,2000年,彩色照片
政治波普
● 王广义:《大批判:香奈儿》 2001年,布面油画
● 刘野:《寂静的海》 1995年 布面油画
新的表现形式
● 林天苗:《辫》,1998年 数码印刷布本、棉线、单频道数码录像
● 邱志杰:《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 1990-1995年 单频道录像,及黑白照片
● 尹秀珍:《衣箱》,1995年,木箱,衣服,水泥,铜牌,单频道VHS录影带转数吗录像
尹秀珍把三十年来的旧衣服一件件折好放进父亲制作的木箱里,然后用水泥把衣服封存在木箱中,只露出一件粉红色上衣。在她眼里,衣服承载了其人生经历和身份,而这个行为则象征她把积累多年的内心感受封存起来。水泥坚强而衣服柔软,凸显她与外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关系。
里里外外:北京东村
● 张洹:《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年,摄影
踏入此展区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著名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是艺术家张洹和另外九位北京东村艺术家全身赤裸堆叠在一起,试图令山峰增高一米。此作品是东村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合作作品。在这幅作品墙面背后的小展区,观众可以观赏由段英梅拍摄的纪录片,纪录了这次行为展演的过程片段。另外还有艺术家马六明、荣荣的行为过程的摄影作品。
● 荣荣:1993年,行为艺术摄影作品系列
千禧之后
(2000年前后——2012年)
当代中国艺术在世界
千禧之初,当代中国绘画在国际双年展和博物展览中崭露头角,在全球艺术市场上屡创高价。艺术家开始以装置、行为艺术、摄影和录像等创作,回应全球当代艺术界,并与之开展新的对话。
第一个小展区展出何云昌、琴嘎、孙原&彭禹、杨志超等艺术家作品。其中,孙原&彭禹的“图腾”式的作品《文明柱》伫立中央,由人体脂肪等材质制作而成的作品与墙面上艺术家琴嘎背上的中国地图纹身相映成趣,默默对话。
● 孙原&彭禹:《文明柱》,2001年,人体脂肪、蜡及金属,装置
● 琴嘎:《微型长征第三号》,2002年,彩色照片
● 何云昌:《摔跤:1和100》 2001年拍、2004年印 彩色照片
日益丰富的媒介
摄影也是艺术家们述说故事、探索观念的新工具。通过结合摄影和录像,艺术家能深入挖掘和思考多种议题。这些作品也许不如那些色彩绚丽的大型画作和装置般引人注明,但你只要细心欣赏,定能从中得到新启发。
观众在此展区可以欣赏到王卫、庄绘、郑国谷、刘峥、海波、杨振中、陈劭雄等艺术家的作品。
● 陈劭雄:《视力矫正器III》 1996年,材质:双频道数码录像装置,纸,阴极射线管显示器,金属,塑料,7分50秒
● 王卫:《水下1/30秒》,1999年,彩色透明片、声音
● 杨振中:《鱼缸》,1996年,单频道三屏数码录像,材质:玻璃鱼缸,钢制底座,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气泵,扬声器,30分钟
传统在当代
艺术家一边探索新媒介,一边从传统中发掘创作的技艺、工具和主题。他们以解构和挪用的手法,革新了过往使用瓷器、丝绸、刺绣、书法和水墨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纪初,艺术家将传统揉合于当代的创作方式和媒材之中,塑造出新的视觉文化特色,令自身和中国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一席之地。
此展区展示了艺术家洪磊、梁远苇、王广乐、王晋、陈羚羊、邵帆、胡庆雁、胡晓媛等艺术家作品。
● 邵帆:《明式须》 2010年,木,单频道数码录像,1分51秒
● 王晋:《中国梦》,1997年,PVC、尼龙鱼丝
● 胡晓媛:《送不出的信物》,2005-2006年,白绫、刺绣木手绷、头发
新张力
● 孙逊:《21克》,2010年,单频道高清数码录像,27分钟
有人说,人的灵魂重21克。孙逊疑惑当人类不断追求科技进步,我们会否完全失去灵魂。他的录像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世界。我们通过魔术师的望远镜看到一片荒诞景象,游走在废弃地标建筑之间,时间感和方位感随之瓦解。
● 蒋志:《飞吧,飞吧》,1997年,单频道高清数码录像,5分17秒
面对转变&都市化
● 展览现场
● 刘韡:《反物质》,2006年,洗衣机零件、油漆
● 徐坦:《广州三育路14号书店方案及设计》,1994年,彩色照片
●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年,单频道数码录像,20分20秒
曹斐在广东佛山一间灯饰厂担任驻场艺术家期间,制作了这段录像。首先,她向工人派发问卷,询问他们的背景和未来愿景。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工。然后,她邀请部分人在厂房内进行一些工作以外、但渴望已久的行为表演。录像里,现代化机械与工人的梦想交替出现,从而带出一个问题:在经济改革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乌托邦究竟是否存在?曹斐以录像及多媒体装置闻名,藉此对中国城市急速发展的批判,并作为珠江三角洲历史的记录。
● 储云:《东莞城市雕塑》,2009年,雕塑、装置,着色石膏及木
● 梁硕:《城市农民》,1999-2000年,纤维强化树脂、木、金属、油彩
● 尹秀珍:《京剧》,2001/2020年,数码印刷合成丝绸布本(展览版)、凳子、折叠椅、声音
尾声:诗意地转变
● 展厅互动区域
* 部分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
🌟艺术品私人顾问🌟
咨询更多关于艺术家作品信息
联系微信:jiafeilin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catherine@iisu.art
想要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