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潮”这股风,还是吹到了建筑圈!

Split 建道筑格 ArchiDogs
2024-09-07





知晓圈内事


2024/03/21




近几年,各种打上“国潮”标签,饱含“国潮”元素的产品,不断闯入人们的生活。从服装、美妆、美食,到潮玩、家居、快消品……几乎各个领域都没能逃掉。仿佛只要和这两个字沾上边,便能赶上时尚的浪潮。


长沙-文和友 ©ins amy.linlin

在这样的潮流裹挟之下,这股风最终还是吹到了建筑圈。相比于日渐减少的国际大师/事务所作品,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带着蕴含了中式哲学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那么,这样的现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作者|Split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国潮”到底“潮”在哪里?

从字面来看,国潮可以理解为“国风+潮流”。展开来说,国潮则是传统文化新的打开方式,是新与旧的激烈碰撞,经典元素与现代审美的交织相融。 


甭管是街头巷尾,还是明星、秀场,随处可见的汉服,这两年火出圈的“新中式”穿搭。


刘诗诗在米兰时装周身着丝质上衣+马面裙 ©ins liushishi_lss | Shiatzy Chen RS2024系列 ©ins shiatzychen 

《GLASS》2023年9月刊-赵丽颖的新中式禅意大片 ©《GLASS》中文版 | 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舒淇身着新中式旗袍上衣 ©Alberta Ferretti 2023秋冬系列礼服

三星堆、兵马俑、故宫、天坛等等也开始走上潮流前端,什么考古盲盒、文创雪糕、宫廷蛋糕、榫卯拼图……纷纷为传统文化换上“新衣”。


三星堆考古盲盒 @三星堆博物馆

茶颜悦色、文和友、霸王茶姬、塔斯汀等爆款国潮餐饮品牌,不断涌入大众视野。


茶颜悦色 @图源网络

这些现象,无一不意味着“国潮”正在走红,正在成为“流量密码”。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有了科技、艺术、时尚等元素的加持,“传统”不再与“土里土气”划等号,反而成了新一代青年群体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新渠道,成了当代年轻人开启文化寻根、自我认同之旅的风向标。 





建筑”国潮“?

“传统风格”与“流行”的融合空间

文和友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看到了充斥着回忆与文化的”老地方“和”新节奏“的生活方式融合生长的模样。 位于唐山文化广场的“唐山宴”,这座能“吃”的博物馆,集地域饮食文化、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浓厚的中式街景、院落,新与旧、文化与商业、功能与美学和谐共生,置身其中,便能沉浸式体验当地独有的烟火气。


唐山宴 ©TangShanCultureAndTourism
唐山宴 @图源网络



中式美学与生活哲学的“文艺复兴”

之于建筑,国潮的定义不再停留于“国风”和“潮流”表层,而是不断向着更深的精神层面挖掘。“国潮”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旧物复用”,而是对生活哲学的崭新诠释。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尽头,依山傍海,整个街巷呈“六纵一横”的布局。历经沧海桑田,一砖一瓦、一院一落,都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历史。

 

而“村中村”,便是TAO在这里完成的第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没有针对某个单一建筑进行改造,而是在从保护整体环境、延续历史脉络的前提下,探索去与留、新与旧的关系。

迹·建筑事务所(TAO)-村中村 ©www.t-a-o.cn

 

开放式的混凝土结构,纵横交错的商业街区……原本由多栋建筑和产权地块组成的城市组团,在提取原有“肌理”后,形成了新的“语言”,赋予了更为多元化的生活场景和功能体验。

 

迹·建筑事务所(TAO)-村中村 ©www.t-a-o.cn

 

在有着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古城松阳,同样有这样一条街区,即位于县城正中的文庙城隍庙街。

 

家琨建筑-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 ©http://www.jiakun.com

 

从古至今,这里都是当地人活动的核心公共区,既蕴藏着城市的性格、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交流,更是精神的栖息地。

 

想要打破老旧街区走从繁华走向衰败的困局,城市更新无疑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深红色耐候钢廊道的融入,即保留了大量基底,又将原有结构、树木进行了解构重组。整体布局,既有传统园林的含蓄美,又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呈公共开放模式。

 

家琨建筑-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 ©http://www.jiakun.com

 


与“潮”同“起”的本土建筑师

除了设计本身,近年来逐渐崛起的本土建筑师也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是建筑的“国潮”,也是建筑师们的国“潮”。

 

以“开吉茶馆(静安寺店)”为例,这是一间千年古刹——静安寺隔街相望的与的新型中式茶馆。不同于刻板印象中茶馆的厚重氛围,而是尽量传达更适合年轻消费群体的轻松、自然、松弛的氛围。来自本土的新锐建筑师对传统生活哲学心怀敬畏,希望对其现代转译来适应大众群体——这些真正参与并构成“生活”这一概念的人们。

 

茶馆内的顶面、墙面、地面,保持了粗粝、斑驳的原生态,没有刻意的装饰,而是以原本的样貌,与品牌传达的青年人直接、不加掩饰的态度相呼应。

奥室建筑-开吉茶馆(静安店)©ao-archlab.com

 

以园廊中的“美人靠”为灵感,工字钢结构的柱与木质长凳、桌面、吧台结合,共同组成一个巨大的亭子,恰到好处地坐落于空间中央。就如清明上河图渲染的路边茶摊,人与人在这里和谐相处,既独立又保持着联系,虽然身处室内,又仿佛置身庭院、街边或闹市,在芬芳的茶香中,从容自在,放松发呆。

 

奥室建筑-开吉茶馆(静安店)©ao-archlab.com

不只是一味地传递茶文化,而是以传统为基础,融入更为年轻化、时尚化、现代化的饮茶体验和生活美学。

与其说“国潮”是一种风格,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一种认同、一种传承,或者说是一种创新的、突破的,更适应本土生活方式的空间理念





曾经的“热门”,如今的“水土不服”

相比于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国潮”建筑,原本备受推崇的、由国外大师/建筑事务所操刀的建筑项目,甭管是数量还是地位都骤然下降。让人不由想问,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曾经的“热门”、“地标”,失去了以往的“光环”,甚至掉进舆论漩涡?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建筑本就可以看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自然会孕育出不同的,更适应区域文化环境的风格。


帕埃斯图姆 ©ins murzichello | 科里色姆斗兽场 ©ins siestoalberto | 伊势神宫

古罗马附近的采石场为大型建筑提供了材料支持,拱券的大量运用,除了良好的承重性能和减少材料使用外,也成为了标志性的建筑符号。而由于地震活动频发,日本的建筑大多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易拆解易搭建,为的就是赋予其更强悍的抗震能力。


经典中式建筑,从古至今都有着相同的追求,即对称、平衡之美。这种追求并不单单表现在形式,也是中式传统哲学的具象化表现。甭管是皇城宫殿,还是民居院落,几乎都是如此。


故宫博物馆 ©ins allaboutchina88

苏州博物馆 @图源网络

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交流变得愈发便捷、流畅。来自世界各地家的文化元素相互交织、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也让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然而,当那些闻名世界的建筑师,带着他们清奇的脑洞、满腔的热忱,在不同的土地上发挥、创作,随之便出现了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这些作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城市风貌的千篇一律,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打卡地,却也由于文化、审美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爆发冲突、引发争议。 


就如同曾经 2008年斩获普利兹克奖的“法式浪漫”建筑师让·努维尔,他在中国的首个落地项目,便由于过于扎眼的“红配绿”,以及不按套路出牌的2500个花钵造型而饱受争议。


上海-恒基·旭辉天地 ©jeannouvel


无独有偶,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天安·千树,由网红建筑师Heatherwick操刀,则被吐槽外形过于阴森恐怖,有种“坟头长草”的既视感。


上海-天安·千树 ©1000 Trees


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金字塔”造型的大同美术馆,虽然有人认为强烈的几何形体,在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够与本土文化环境和谐相处。


但另一种声音,却认为这样的造型一点也不接地气,而且和大同本身的底蕴、风貌也不相符,有的只是满满违和感。


大同美术馆 ©vooood


实不相瞒,大众对于“美”的判定本就不同,一千个人可能就会有一千种标准。加上不断提升的审美,文化自信的回归,这些不接地气的“国外建筑”,似乎再也无法凭千奇百怪的外形博眼球,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在所难免。 


大概也是因此,催生了大批本土设计力量,以及“国潮”建筑的崛起。





现状与未来?“国潮建筑”依旧充满挑战

这些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空间,虽然让人眼前一亮,却仍然存在着这样的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新锐设计师虽然才华无限,但仍然处于在成长路上摸索前行的阶段,不管是专业技能,还是审美、创意都需继续修炼。而这也导致了某些打着“国潮”、“新中式”标签的作品,实际上却始终在“土”与“美”之间反复横跳。 


另一方面,虽然设计师可以特立独行,可以有个人风格,但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自我,并没有考虑到场地、市场、人的真实需求,只是一味地站在主观角度却打造自己想象中的作品。那么,这样的建筑最终只会“翻车”,甚至被淘汰。


某改造节目老屋改造成红砖毛坯房 @图片源于网络


此外,目前一大波以“国潮”为噱头的建筑,不过只是一味地模仿,加上过于浮夸的设计、文化符号的堆砌,并没有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没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这样的表面功夫,只会加速审美疲劳,让大众丧失兴趣。进而和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国外建筑一样,最终走向衰落。


位于江西南昌的“青花瓷”万达茂  @图片源于网络

融创广州剧院 @图片源于网络





结语


其实,不管是建筑,还是其他领域,想让“国潮”这股风走得更久,可以尝试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与不同领域跨界、联名;二是受众群不再只局限于青年,而是试着提升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接受度;最后一个,是让中国式IP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传统与时代接轨,在全球掀起“国潮”热浪,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是的,所谓“国潮”不应该被限制于“国”和“潮”两个字里,不应该被困在“传统”的枷锁里。它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时尚的、世界的,既流淌着历史韵味,也应该在不断创新、迭代中历久弥新、焕发新生!



发文编辑|Split
专栏/审核编辑|Heloise

Reference

腾讯研究院-《国潮经济绝不是昙花一现的产物》

第一财经-《国势强盛,“国潮”汹涌》

搜狐新闻-《“国潮”IP爆红背后的4个底层逻辑》

中工网-《国潮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趋势与路径》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D%AE

https://sd.dzwww.com/sdnews/202107/t20210710_8755606.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1011934/kai-zhen-can-ting-zhong-he-ying-zao-gong-zuo-sh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B8%95%E5%9F%83%E6%96%AF%E5%9B%BE%E5%A7%86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D%97%E9%A9%AC%E6%96%97%E5%85%BD%E5%9C%BA

http://www.jeannouvel.com/en/projects/shanghai-huaihai/

http://www.1000trees.com.cn/

http://www.vooood.com/list/post/2208720/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https://ao-archlab.com/KAIJI-Teahouse-No-2https://www.t-a-o.cn/a-hamlet-within-the-urban-villagehttps://www.jiakun.com/project/detail?id=33https://www.qingdaonews.com/app/content/2021-03/26/content_22638070.htmhttps://www.sohu.com/a/652072481_121124374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道筑格 ArchiDog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