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旅游,正在击穿我们的网红城市
知晓圈内事
2024/05/24
作者|Split
人们不甘隔着方寸屏幕欣赏,干脆直接背上行囊去亲自打卡。就这样,网络照进现实,线上走红的城市,线下也拥有了大批客流量。
当然,这样的“走红”方式,不再只停留在人们赶时髦、凑热闹的阶段,也成为了促进城市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专家、学者们借此研究区域经济活力,城市管理者们则以此为方向规划城市、打造城市名片。
只不过,凡事有利有弊,除了正向、积极的一面,这些“超负荷”的游客,显然也为城市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按照英国天空新闻频道所说,当游客数量多到对一个地方产生有害影响,就会被称为“过度旅游”。
实际上,早在2018年,《牛津英语词典》便正式将“overtourism(过度旅游)”选为当年的年度词汇之一。并定义为“前往著名景点的游客过多,导致当地环境遭到破坏,当地居民生活受到干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则将“过度旅游”定义为“旅游对目的地或其部分地区的影响,从消极的方式来看,超过了公民认知的生活质量和/或游客体验的质量。” 同时,还发出警告,2024年可能会成为“过度旅游爆发元年”,最糟糕的情况可能即将到来。
随着疫情放开,全球经济复苏,沉寂已久的旅游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起死回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纷纷踏上旅程,涌入景区。
似乎要用这样的方式,“报复性”弥补三年的“空白”,发泄内心压抑已经的情绪。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热门打卡地人满为患,过度开发带来的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生态失衡…… 不只是自然环境,城市建筑、历史古迹、文化遗产……随时都有惨遭“毒手”的风险。
对于城市来说,这样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暴涨的客流量成了景区不能承受之重,除了不文明现象、安全隐患,也从某种程度助长了各种“天价”消费的滋生。
对于游客来说,“超载”的人群会直接导致旅游体验直线下降。交通堵塞、景点拥挤、酒店房源紧张,连停车、吃饭、如厕,甚至拍照都要没完没了地排队。
原本是为了治愈身心的旅行,却因此陷入了新的“焦虑”,旅游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旅游”还是导致物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无处不在的旅游团、游客,打乱了城市本来的节奏,打破了原本平静、安逸的氛围,也让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正如荷兰旅游委员会曾在2019年发布的《展望2030》中所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游客过多”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宜居性。阿姆斯特丹甚至可能掉出“世界宜居城市”榜单。
居民们直观感受到来自“人群”的压力,眼睁睁看着家门口被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店、文创店包围。
那么,面对这些过火的“宠幸”,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曾针对此问题发布过一份报告,其中包括热门目的地应对“过度旅游”的11项策略,即:推动游客在城市内外分散;鼓励游客根据时间点分散旅游;刺激新的旅游行程和景点的开发;审核并采用相关旅游规定、增强游客的分流;确保当地居民从旅游中受益;创造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好处的城市体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础设备;与当地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并让他们参与过度旅游的优化工作中;与游客进行交流,并让他们参与到过度旅游的优化工作中;设置监管和响应措施。
在威尼斯,当地市民为了反对“过度旅游”,摆出“威尼斯死亡倒计时”电子计时器,上面赫然显示着“威尼斯当地常住人口,已经从1957年的17.4万,下跌至如今的不到5万”。
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居民们甚至走上街头,高举着“加那利群岛有极限”的标语、横幅,对“过度旅游”表示抗议。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决定不再允许新建酒店,禁止开设针对游客的新店,并禁止在繁华地区提供短期租赁服务。
并在2018年,将必打卡的Iamsterdam雕塑,从国立博物馆正门搬到了人口密度没有那么密集的机场Arrival 1。
面对不断增加的游客数量,可以借助AI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来管理城市交通,或者景区、商场,以及其他活动场所的拥堵问题。
作为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则可以从根源解决问题,比如,对街道进行更为科学地规划,合理布局人行道空间,增加人行道宽度;比如,对景区、酒店、零售店等等进行更加合理的区域分配;或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进行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并赋予其散客化服务功能等等。
简答来说,就是合理规划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在居住与旅游之间寻得平衡,尽量弱化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冲突。
作为游客,在旅行的同时,也要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进行一场负责任的旅行。不论是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还是对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的尊重;对建筑、古迹的保护等等,都应该是旅行的一部分。
是的,旅行不应该只是盲目跟风打卡、走马观花,而是一个与外界交流的过程,是对未知的探索,是体验人生百态的途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过度旅游”,与其“斩断”,不如“转变”。
让原本的“旅游城市”向着更加多元、智能、绿色、共享、开放的“城市旅游”转变,让“流量”不再转瞬即逝,而是向着“留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