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地下文艺工作者”的自白丨张献专访

回到云南 可见
2024-08-3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90k3ngj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张献剧作家、剧场导演

先锋戏剧编剧、导演,独立戏剧制作人。长期从事舞台戏剧与电影电视的写作、编辑和策划,发起组织、主持组合嬲等民间艺术团体及剧场空间。其十几部戏剧、舞蹈作品上演于世界各地。

奖  项
1994年之后从事独立电影编剧,作品《横竖横》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茉莉花开》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等;1993年策划并编写上海第一部民间投资制作的话剧《美国来的妻子》;2004年获弗利曼基金,赴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计划(IWP)。独白剧《被奸污的安娣》在爱荷华“全球快车戏剧之夜”舞台朗诵,在纽约四街“New York Theater Workshop”全剧朗读;2005年应邀参加全美戏剧家交流大会(TCG National Conference);与舞台设计师合建上海第一家独立表演艺术家免费空间“下河迷仓”,任艺术总监;

2005年导演并公演舞蹈剧场作品《舌头对家园的记忆》,次年获得苏黎世艺术节ZKB大奖。


《茉莉花开》海报

“地下文艺工作者”从业指南
张献的戏剧,是从文字创作开始的。做了太多文本,后期才有了上演的可能,他戏称这是他这类先锋创作必须付出的代价。早期创作环境紧张,为了保险,剧目常常陷入一个因循守旧的恶性循环,舞台只上演可以上演的戏,剧作者只搞可以上演的创作。张献抱着不上演的心情创作《屋里的猫头鹰》和《时装街》,这种不为上演的“地下写作”成就了真正的先锋戏剧创作。
《屋里的猫头鹰》上海青年话剧团

就社会接受程度而言,社会无法接受一出离经叛道、骇世惊俗的戏。与其一上来就公演,不如先发表文字为好。1987年第5期的《收获》杂志发表了张献的《屋里的猫头鹰》,并将这个剧作与马原、苏童、余华、孙甘露、洪峰的小说并置一起。

我与昆明,相距多年羁旅
昆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一种平等生活的气息,他对昆明印象深刻。1970年,十五岁的他随父母内迁昆明,此时即开始写作诗歌与小说。十五岁进云南省昆湖针织厂,听上去像是做童工,实际上一直在宣传科工作,采访,编稿,画画,写大标语,搞演出,放映电影,管理图书,管理服装道具,把羽毛球练成专业,到处去比赛,活得无比开心。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时,张献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文学系。
张献在昆明海埂的小卖部   1985年

张献在昆明打工时期的伙伴们   1985年

昆明海埂  1985年

张夏平、毛杰和张献在某装饰工程结束后的合影  1986年

事实上,他的写作始于十一岁,开始写一些革命精神十足的诗,后来慢慢感伤起来,以诗句的形式写些读书感想。两年之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他花了两年时间,断断续续写过三个短篇小说。1980年之后迷恋地下电影剧本写作,作品有《桑树上的木屐》、《表演者谋杀表演者》、《六指》等六部,自称“抽屉电影”。 从1980年代至今,他始终处于中国戏剧运动的前锋位置。


特别鸣谢:《护城河的颜色》新书发布活动主办方昆明大象艺术机构
高地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89070cr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登峰造极的不老顽童丨孙冕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89wur4i5&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见过你没见过的云南丨张扬专访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可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