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等不及了!“前辈”股价暴跌98%,喜马拉雅还得冲上市
北有喜马拉雅,南有荔枝。
中国最大的两家在线音频公司,此前为了争上市第一股,争得头破血流。
如今,荔枝在美股上市已经过去四年。
股价达到167.5美元/股后一路暴跌,近三年股价累计跌掉98%,市值仅剩1482万美元。
在线音频公司面临营收下滑、月活下降、盈利难题,惨痛的教训是,投资者已然离场。
资本市场似乎并不看好在线音频公司。
此番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上市,能成功吗?
近期,喜马拉雅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上市这一路,可谓是艰难。
2021年4月,喜马拉雅本想在美股上市,却不料这一年“中概股”赴海外资本市场压力重重,无奈撤销申请;
2021年至2022年,喜马拉雅两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均过期失效。
事不过三,但喜马拉雅仍然“头铁”要上市,因为战投们,真的等不及了。
总负债远大于总资产
喜马拉雅599页的招股书,看完之后,疑点重重。
首先是喜马拉雅的资产负债结构:2023年,总资产42亿,总负债144亿。
不止去年,2021年及2022年,喜马拉雅的资产负债一直都是这种情况。
2021-2023年,喜马拉雅的净资产为-155亿、-138亿、-102亿。
资产远大于负债,那么喜马拉雅是资不抵债吗?
单看负债表,可以发现,每年喜马拉雅八成的总负债,都来自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简单理解,是投资人投资一家公司,既可以选择当股东(可转换成普通股),又可以当债主(可赎回)的投资模式。
如果成功上市,这部分投资者可以选择套现离场,亦可以选择长期持有。
这也是为何喜马拉雅执着于上市的原因,不然跟投资人没法交代。
大规模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说明喜马拉雅前期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这也让喜马拉雅负重前行。
可惜的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一年比一年差。
这对投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为何喜马拉雅三次被拒,也要硬闯港交所的原因,再也等不下去了。
上市前,喜马拉雅一共进行了11轮融资。
很夸张,这份战略投资者的名单,长到一个手机屏都显示不完。
其中熊明旺的兴旺投资持股10.37%、挚信资本持股9.94%、腾讯持股5.33%;
小米、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普华资本、阅文集团、好未来、索尼音乐等均参与了喜马拉雅的前融。
经营利润负增长
月活用户告别“高增长”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总部在上海,作为一家在线音频提供商,“声意”是怎么赚钱的?
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称,拥有丰富的音频内容生态,内容生产以PGC+ PUGC+UGC,即各行专业人士和用户共同创造音频内容的平台。
2023年,喜马拉雅的活跃内容创造者有290万。
但有一点很明显,UGC活跃内容创作者的数量急剧下滑。喜马拉雅解释称,是受严格执行实名登记制的影响。
可见,喜马拉雅的收入来自于会员订阅、付费点播、广告、直播、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5个渠道。
近三年,喜马拉雅的收入基本谈不上增长,收入规模大概在60亿。
其中会员订阅、直播的收入有所增长,但付费点播收听服务、广告收入出现明显下滑。
近三年,喜马拉雅的毛利率都在50%以上。
扣掉研发、销售、行政三费开支后,喜马拉雅的经营利润出现波动,2021年经营亏损16.69亿,2022年扭亏为盈1.56亿。
但去年,喜马拉雅的经营利润下滑,跌幅达到41%,只剩9140.5万元。
广告收入、付费点播、经营利润的下滑,其中一个原因是,喜马拉雅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窘境:
月活用户增长几乎停滞,付费用户增长乏力,付费率下滑。
截至2023年,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总计3亿,日活用户3300万。
但月活付费用户仅1580万,月活付费会员仅1550万,付费率一成。
光靠知识付费,喜马拉雅很难再续高增长。
最近几年,AI火出圈,喜马拉雅也推出了一套AI驱动的内容创作工具。
可通过AI创造各种音色,朗读内容,生产音频。
图源自喜马拉雅官网
目前,喜马拉雅的管理层有创始人余建军担任CEO,前第一财经综合新闻中心主任李兴仁担任副总裁等。
其中余建军,是出了名的“创业狂”。
除了喜马拉雅,余建军还创办过模拟中国、杰图软件、城市吧、那里世界等项目。
可惜喜马拉雅,一直都面临盈利难题。
成立12年的喜马拉雅,此次上市成败几何?
你怎么看喜马拉雅?关注说财猫,一起来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