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流课程】暨南大学丨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汇总

习无边界 简学头条 2023-01-05

点击蓝字关注简学







编者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真正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见成效的标杆举措,也是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推广分享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验,示范带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简学头条整理汇总了暨南大学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点击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01

《现代汉语》课程简介

一. 教学成果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两个学期完成教学,所以分成《现代汉语I》和《现代汉语II》,2004年“现代汉语”课获评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评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19获批“现代汉语教学创新团队”,202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

二.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通过传授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和语用等理论知识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邵敬敏教授主编的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

三. 教学重点


“现代汉语”教学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割裂问题;二是解决历史传承与学术创新的衔接问题;三是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补问题;四是解决核心课程“现代汉语”与其他相关课程的配套问题。

四. 课程系统


以“现代汉语”课程及其配套教材《现代汉语通论》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以“口语表达学、论文写作、逻辑学、语法学”等配套课程为提升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四翼”,从而形成了由“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课程编排、配套的创新教材、高效的教学方法”所组成的“一心四翼”培养体系。

五. 思政教育

(1)课程目标中价值目标“明确设立、实事求是”原则。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一是要传授系统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等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二是要注意能力培养,要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旨在和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用词遣句能力,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三是要进行价值教育,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具有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要树立汉语自信并主动传承汉语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

(2)课程建设中价值目标“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原则。就是把思政元素分化到各个章节。根据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把思政内容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比如现代汉语概述讲述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维护国家统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语音就可以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听感进行辨音。讲授连词就可以让学生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为必要条件句“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总之。要根据教学内容,天衣无缝地编排思政内容。

(3)课程评价中价值效果“具体操作、真实验证”原则。评价每一堂课,不仅考核其知识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还有能力的形成性和稳定性,还有价值观念的主动性和内化性。既要在日常的课后作业中完成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事迹的调查分析和爱国爱党的文化调查,还要在期中、期末的试卷中利用材料题分析《矛盾论》《实践论》的辩证思想和唯物主义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朗诵具有爱国语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经典诗篇。




02

现代汉语成果简介

《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2016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第三版(2017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通论习题集》第三版(2021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修订本(2018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通论精编》第二版(2021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03

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赵春利

赵春利,男,汉族,1972年生于山东德州,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日本《中国语文法研究》编委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现代汉语教学研讨会”主要组织者之一,《世界汉语教学》《外国语》等十几家杂志审稿专家,出版《现代汉语形名组合研究》《现代汉语句末助词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感培养研究》三部学术专著和《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一部译著,已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语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90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团队成员之一   邵敬敏


邵敬敏,男,1944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暨南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荣誉会长兼学术顾问,曾任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2008-2019),“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组织者,“语义语法理论”的创建人,“汉语语法学史和语法评论”的领航者,主要研究语法学、汉语教学、语法学史、语法评论、港澳台中文等等诸多领域,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编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现代汉语通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





团队成员之二    周娟

周娟,女,1971年生于湖南新化,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教工第三支部书记,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出版了《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组合研究》《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三部学术专著,在《世界汉语教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





团队成员之三   侯兴泉

侯兴泉,男,1979年生于广东肇庆封开,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中心兼职研究员,肇庆学院粤西方言研究中心顾问。出版《粤语勾漏片封开开建话语音研究——兼与勾漏片粤语及桂南平话的比较》《信息处理用粤方言字词规范研究》《封开方言志》三部学术专著,已在《中国语文》《语言暨语言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项。





团队成员之四   肖自辉

肖自辉,女,1985年生于湖南衡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泰国的西南官话》一部,在《方言》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缅中老边境地带汉语方言及少数族群语言生态调查研究”(2015—2019年)和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蔡丽老师主讲的《华文趣味教学法》课程荣获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  程  简  介

《华文趣味教学法》是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特色课程。该专业旨在为海外培养优秀本土华文教师、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使者,是响应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战略、体现暨南大学侨校特色与使命的专业之一,学生均为外招生,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20多个国家。

课  程  建  设  基  础

该课程自2007年开设线下课程,已面向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全日制本科生、境外兼读制本科生开设30多轮,选课学生累计近三千人。课程教学体系完备,线下教学积累丰厚,课程配有专门研发的教材、教学课件和资源平台,2016年获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首批十佳课程。2017年,该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在学堂在线上线,2019年获评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基于学堂云SPOC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2020年获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在线课程封面)

(主讲教师说课)


课  程 特 色

《华文趣味教学法》紧扣“两性一度”建设标准,以专题研讨式学习内容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案例分析、主题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将核心教学内容碎片化、精品化和层级化,引导学生突破语言理解能力的瓶颈,系统、有效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基于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未来从教类型,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的分类教学指导,突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在海外华文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流程图)


根据课程总体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结合线上学习内容体系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线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检验分析其效果并进行合理的优化。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贯穿教学始终,教学与评价任务交替完成,促进学生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的同步提升。根据不同语言起点外招生的学习状况,合理安排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师生、生生多向交互形式,针对成人语言教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科教学等不同师资类型培养需求设计小组教学展示任务,重视分层教学、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线上课程学习)

(线上师生互动)

(线下见面课)

(线下见面课小组教学展示)


课程教学设计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采用教师理论讲授、代表性教学设计评析、示范教学过程观摩与讨论、教学设计与展示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从理论认识的形成,到用理论指导实践评析,再到教学设计实践,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扣时代性,根据当前各国华文教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特点选择典型案例;教学方法重视互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学习等,培养学生针对所在国华文教学现状解决复杂华文教学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核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测考核,重视对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课程所采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各国学生的广泛喜爱。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课程介绍

01.中国大学MOOC平台 爱课程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JNU-1002014003

02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二维码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张世君教授主持并独立主讲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是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选修课,为2018年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开课10个学期,选课人数十万余人,本校选修学生2239人。

03《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线上视频教学教师出镜截图

04《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线下课堂教学截图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著,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小说。《〈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不谈小说的风月情事,重点讲授视觉文化的建筑空间与嗅觉文化的香气空间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文化价值。课程内容10章包括:《红楼梦》的建筑图景、方位观念、庭院叙事视点、园林场景叙事、门的叙事视角、门窗墙的空间分割与比较、《红楼梦》的嗅觉文化、香的祭祀文化、香气空白与香气韵调。一学期36学时,2学分。

      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红楼梦》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贾政巡览大观园、刘姥姥游园的三双眼睛,建构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坐标系。庭院建筑,人体比喻:嘴是大门,内脏四合院,肋骨围墙,脊椎中轴线;脚是台基,身子柱梁,头是大屋顶。天人合一,宇宙观念。建筑师用图说话,文学家用方位词说话,贾府建筑的空间图式都是用方位词建构的。曹雪芹用绝对方位词“东西南北”建立贾府四合院布局,表现正房体制;相对方位词“前后左右”建立大观园布局,体现自然式园林特点。庭院门是《红楼梦》串联情节的媒介,全书120回有114回的开端结尾由门和门的进出词语连接。中国平房墙多,西方楼房窗多,不同的建筑风格决定了中国文学翻墙约会,西方文学爬窗约会的描写。

     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红楼梦》建构了弥漫在贾府和大观园园林建筑之上的虚化的香气空间,敬天礼神,鬼神无形,不食人间烟火。古人用香祭祀,以无渣的香气敬鬼神,以有渣的食物供自己。香烟笔直,扶摇直上,沟通人神的意识与心灵,实现人天对话。

       嗅觉的香气是虚灵的,显示出空间层次的空白,以无形当有形,表现了嗅觉审美的“人-香”关系。香气空白与书法的布白、绘画的留白、舞台的虚景和建筑的空虚具有共同的视觉隐喻。香气空白,嗅觉审美,香气韵调,暗示性格。秦可卿房浊香调、王熙凤房辛香调、薛宝钗房凉香调、贾宝玉房醇香调、林黛玉房清香调。香气韵调有温度,蘅芜苑是凉森森的“冷”,可比喻薛宝钗是一个“0度美人”。潇湘馆是不冷不热的“温”,可比喻林黛玉是一个“25度美女”,怡红院是虫子闻香就扑的“暖”,可比喻贾宝玉是 “37度暖男一枚”。

     《红楼梦》的建筑空间和香气空间是空间叙事艺术的两个层次,它是人的生存方式和身体活动的空间,代表文化的象征和传播体。建筑凝固着中华文化,香跳动着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建筑是身体的形态,香气是身体的精气神。有了香气,建筑才有了生命的活气。

      本课程以“跨界思维”的设计理念贯穿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通识课的高阶性,表现公选课的创新性,实现文化素质课的挑战度。

1、课程内容实现跨界整合

     重组和再造《红楼梦》的知识体系,整合的知识有文学/建筑/绘画/戏剧/音乐/影视/气味/饮食/中医药/历史/考古/祭祀/宗教等,由此建立课程内容的观点体系。

05 课程内容建立的观点体系

06 中西木结构与石结构建筑遗址比较

2、教学方法实现跨界比较

       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拓展学生视野,进行古今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分析,全课40节,有32节涉及跨界比较的方法论教学。

07 中国建筑斗拱与西方建筑拱扶垛比较

3、文本细读实现跨界研究

      重视文学作品的量化统计,改变概念先行定性分析的不足。

 08 门的词语的量化统计:索引笔记

09 中西小说串联情节的媒介门与路比较

4、教学图片实现跨界采风

      使用教师自己在国内外拍摄的图片1400余张,占总图片的90%,自己剪辑视频段落160段,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发扬工匠精神,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和原创性作业。

10 走读世界跨界采风

11 摄影修图妈祖阁

5、实践教学实现跨界互动

      设计“学红楼,我行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辅助学生的专业创新。

12 实践教学模式



从红楼建筑看中国建筑,比较中西建筑风格;

从红楼香气看中国香文化,比较中西香文化传统。

幽默伴课程,翻转红楼看世界,跨界比较让你脑洞大开!


张世君教授个人简介

       张世君,女,重庆市人,文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首届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主持人(2020),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主持人(2018),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主持人(2012),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外国文学史》主持人(2016),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主持人(2009)。

       独立出版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16部。如《外国文学与文化导读》《外国文学史》《外国电影史》《<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世界文化视域中的《〈红楼梦〉》《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欧美小说模式》《红房子》《世界的眼睛和心灵》等。

本课程的口号是:

讲红楼,看建筑,游览大观园

爱红楼,嗅香气,香飘园林世界

培养跨界比较的创新思维

快乐学习培养跨界志趣,让思想飞翔。



注: 申报书PDF原件及更多教学成果奖相关报告资料,请在头条回复“报告”进入“教师资源②群”群文件下载,教发资源免费下载,教师资源①群已满,还没加入的老师抓紧私信小简哦~


立即加星标

好文不错过


3秒搞定!

星标一下再走呗!






来源:暨南大学

审稿:简学教育研究院

声明:本文及文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感谢您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