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要·逸仙进阶讲堂 | 靳希平:古希腊哲学与现象学第一讲



2022年10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系列课程之一“古希腊哲学与现象学”第一讲在中山大学南校园340栋举行。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靳希平主讲“希腊文化特征与哲学”。


现场照片



课程伊始,靳希平教授从古希腊语入手,列举了诸如诗歌、创造、乐器、胜利、本质、看见、休闲等具体词汇的含义、用法及其对现代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为同学们理解希腊文化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入口。靳希平教授回忆了他个人学习古希腊语的经历。在国内,靳希平教授主要跟随顾寿观先生学习古希腊语,顾先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在大学开设该课程的先生。在古希腊,出于外在目的的生产实践活动被看作是低级活动,外在目的越弱,活动的等级越高。如今,表示“学者”的“scholar”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的“schole”,意为闲暇。顾先生本人对待教学和学术严格认真的态度与纯粹的兴趣便是这种古希腊精神的典型范例。靳希平教授又讲到他在德国求学时学习古希腊语的历程,这门语言曲折繁复,学习起来属实不易,但却是体会原汁原味希腊思想文化的绝佳路径。


靳希平教授进一步结合中大传统,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一演讲中的内容。孙中山先生用柏斯多研究微生物的例子来解释何为“做大事”。柏斯多所研究的对象是“极无用处,为通常人目力之所不及的东西”,“虽说是很小,但是他彻底得了结果,便是成了大事。”类似于对所谓“极无用处”的对象,仅凭兴趣,不谋利益而研究到极致的事,便是孙中山先生所言的大事,这不仅与上述古希腊的精神相互印证,也与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原则契合。


接下来,靳希平教授讲述了现代人为何需要回到古希腊、理解古希腊这一问题。首先,了解古希腊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反思现代性。哲学是古希腊精神的典范,而哲学在当时并没有富国强兵的用处,可谓百无一用,但是,如果没有古希腊哲学,现代科技根本不可能出现。现代科技背后隐藏着一种数学“迷信”,即认为世界的本质由数学所揭示,这正是一种颇具柏拉图主义特征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古希腊哲学是现代生活的思想基础,自然科学也是哲学发展的最直接结果。20世纪兴起了广泛反思和批评现代性的思潮,如果我们回到古希腊这一现代性的根基就会发现,现代性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失之偏颇,回归古希腊可以让现代人更加全面地反思如今生活的片面性。


现场照片


其次,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能够相互参照。古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具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特征。古希腊文便是借用腓尼基文的字母和埃及文字母来描述自己的口语。古希腊的文化科学知识,无一不是来自周边文化,但在他们手中系统化了,变成了希腊的。中国也是如此。佛教来自印度,但如今是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产生了禅宗。中希两种文化,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有着很大差别。譬如,中国传统对人的看法总体是正面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而著名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合唱队唱出: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存在,因其不受自然的限定。在希腊神的眼里,人的生活也不值得过。如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已经经历了相当的时间,光在语言上,我们的生活中实际上已在使用很多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的词汇,日用而不知。这是两种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中国文化已然吸收了古希腊文化诸多成果,理解古希腊文化也是理解我们自身。


靳希平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古希腊的生活风貌,譬如不讲究吃穿;热衷户外活动;除奴隶之外均听书而不读书;整天背靠双手,漫无目的地在城邦中游走,聊天。正是在这种充满闲暇气息的生活中,古希腊城邦公民展开了对远离现实生活的一系列问题的追问。最后,靳希平教授带着同学们初步学习了古希腊字母和一些发音规则,为同学们在之后课程中真正进入古希腊语作了铺垫。




整理:张天阳

初审:李芷莹

审核:区瑞珍

审核发布:谢   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