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要·逸仙进阶讲堂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选讲 |【6】葛剑雄:交通历史和我的行踪


2022年11月17日晚,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系列课程“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选讲”第六讲顺利举行,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葛剑雄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主讲“交通历史和我的行踪”




交通历史的概念与起源

讲座伊始,葛剑雄教授首先介绍了交通历史地理的含义,即历史时期的各种交通运输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随后辨析了交通历史地理和交通历史的差异,两者研究对象相同,但研究的角度各异,后者更注重对交通发展时间顺序的研究和重构


葛剑雄教授线上授课中


接下来,葛剑雄教授从5个方面介绍了交通的起源。一是交通起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并以原始人为例,原始人产生之初,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搜集物资便可保证生存,并不存在交通因素的需求。但随着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物资消耗殆尽,此时为了维持生存就需要前往更远的地方获取资源,便产生了交通的需要。二是交通的起源受到少数人天性的影响,这主要指人类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人们出游,产生了交通因素的需求。三是道路的发现和开辟是交通起源的重要因素,最早,人们寻找并利用天然的道路,而当自然的“路”难以寻找或被阻挡时,人们便会借助简单的工具开辟新的道路以满足生存或好奇的需要。四是交通工具的发明、应用和改善,葛剑雄教授通过例举巴比伦人发明轮子车,人们以水中漂浮的木头为基础发明独木舟等例子对此进行阐释。五是交通运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国家制定交通运输的制度并推广,使交通工具规格统一,道路相通,建立起完整的道路网络。最后,葛剑雄教授指出,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交通因素


新几内亚的独木舟



交通发展的动力

基于此,葛剑雄教授进而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首先,生存需求的程度是交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原始人迁移距离短,速度慢,因此对交通因素需求低;文明产生后,国家统治范围扩大,对交通的需求扩大。除此之外,还有生存需求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转变进而促进交通的发展。第二点是好奇心的强弱与实施能力,人们满足好奇心需要一定的实施能力。古代中国的皇帝(如汉武帝等)往往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第三是路程的远近与便利程度,路程近,交通能力强;路程远则需要有各种因素的保障。在便利程度方面,葛剑雄教授举了京杭大运河不同河段因为海拔不同进而影响河运便利程度的例子进行解释。第四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推动交通的发展,并分别例举了古今车、船、渡口等交通工具发展的例子深入阐释。第五是交通运输管理能力的提高,葛剑雄教授借用秦始皇统一后修驰道,推行车同轨,改变前代各诸侯国车轨不同的状况,建立统一完善的全国性交通网络的例子加以证明。接着,葛剑雄教授通过介绍中欧班列沿线地区车轨不一致导致运输成本高的例子强调了“车同轨”的重要性。


山东济宁到东昌一段的京杭大运河,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第60-61页。



“丝绸之路”为何人开创

道路是交通的重要因素,一些重要的道路对历史时期人类之间的联系,对文明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葛剑雄教授重点介绍了“丝绸之路”。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接着提到了其他以商品名字命名的专用道路,从而引出了“丝绸之路”是何人开辟,为什么开辟的问题。


随后,葛剑雄教授分析了西汉航海的目的,古中国疆域辽阔但其航海却很不发达,并以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派使者前往黄支国和己不程国以达到在海外制造舆论、证明自己的执政合法性的政治目的为例,论证古代中国虽早有技术,但除部分君主有特殊需求之外并无航海必要的道理。最后介绍了西亚与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发达且致力于发展航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中国人的足迹

紧接着,葛剑雄教授讨论了古代中国人的足迹最远曾到达何地。《穆天子传》所记载周穆王西游的经历目前尚属传说,并非信史,但其中所载的一些地理知识证明早期中国人已经向西走了相当远的距离。张骞通西域,足迹曾经到达匈奴、大宛、大夏及一些西亚国家,此后,汉朝又派出了很多使团也到达了相当远的地方。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并被流放到北海,即今天贝加尔湖地区。法显、宋云、玄奘等人,为取经弘法曾经前往印度、斯里兰卡等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怛逻斯之战中,杜环被阿拉伯人俘虏,先后到达撒马尔罕、巴格达、埃及等地,成为中国第一个正面记录阿拉伯国家情况的人。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他曾搭乘外国的商船到达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家喻户晓的郑和下西洋,资料上记载他曾到达东非摩加迪沙、蒙巴萨等地。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人的足迹曾遍及欧亚非的许多地区。


《穆天子传》书影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走出去的积极性

由于上面所举的例子并非全部出于主动,而是出于好奇心或者出于文化、政治、军事等目的。随即,葛剑雄教授谈到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缺乏走出去的积极性。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障碍。中国四周环绕着大洋、热带雨林、冻土、沙漠等地貌,“走出去”的成本高。另一方面,古代中国人的交通手段较为落后。更重要的是,古代中国人不存在生存需要,长期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和物资生存。还有就是对外界缺乏好奇心。中国的传统文化缺少引导中国人产生外出探索的好奇心的因素,以《山海经》为例,《山海经》长期被看成是奇谈怪论、巫术神话的杂谈而不被重视。然后,葛剑雄教授介绍了徐霞客的生平并分析了徐霞客的产生是多种特殊条件集合造成的结果,并无普遍性。最后,葛剑雄教授通过对比国小民穷的荷兰、英国等国发展航海与殖民的原因,强调了古代中国人因缺乏强烈的生存需求而走出去的观点。



交通与国运

 接着,葛剑雄教授从两个例子讨论了交通和国运的关系:第一、清朝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沟通整个国家的道路网。林则徐被贬到伊犁留下的日记和康熙皇帝聘用外国传教士利用全国驿路测绘国土并制作全国的地图等都可佐证。然而,西藏地区缺乏和内地连通的道路,内地人需要经过多次的中转才能到达拉萨,因此,当西藏地区的安全遭到威胁时,内地难以及时采取措施。第二、明朝驿站制度腐败,直接导致崇祯二年(1629年)裁撤驿站冗卒,李自成被裁后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我的行踪”

 随后,葛剑雄教授分享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游历和履历,先后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各个人生阶段的考察经历,其中有前往西藏、阿里、南极长城站考察体验,还有走非洲、走“玄奘之路”、前往北极点、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等人生经历,重点介绍了自己游历途中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展示了个人所亲身经历到的中外交通方式的差异与历史演变,将课堂所讲的知识与个人亲身经历相结合,加深了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讲座最后,同学们提出了有关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与战争的关系、政治因素是否主导我国古代历史交通地理的变迁发展等问题,葛剑雄教授针对性地逐一作出了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回答,与会师生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




海报:李海菲

整理:蒙恺钰

初审:李芷莹

审核:区瑞珍

审核发布:谢   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