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理丨“政企学研产”高峰论道新质生产力
7月18日,由南海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主办的“南海有理”理论宣讲大赛·新质生产力专场在季华实验室举行,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创平台、孵化载体的宣讲人,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核心要素、发展趋势和实践路径等展开精彩宣讲。
当前,南海立足“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导向,正以“探路者”的姿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理论宣讲大赛的现场,8名宣讲人结合亲身体验、鲜活案例、直观数据,生动展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邀嘉宾——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志才以《筑牢创新人才基础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提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为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南海区乃至更广泛的区域内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主办方特别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科研人员等宣讲人,从多个层面阐释清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理论价值、创新实践、发展路径。300多名观众现场见证宣讲人的精彩宣讲,补足“精神之钙”。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究竟新在哪?为何要发展?这场宣讲深入浅出地给出了答案。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南海已经形成了“逢企必谈数字化”的氛围。截至2023年底,南海全区有超2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两化”转型。目前,全区数字化工厂累计达到17家,数字化车间累计达到75个。“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双向奔赴的必答题。”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谢建辉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宣讲主题,结合“华兴玻璃”“蒙娜丽莎”等南海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实例,阐述新质生产力对于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厘清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关系。
创新、人才、政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备条件。“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季华实验室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部副主任李小兵带来《面向新质生产力 季华人的行动与突破》主题宣讲。在李小兵看来,新材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所带领的团队在轻质耐热TiAl材料耕耘20余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面向未来,李小兵充满期待:“创新成果已在南海区孵化落地,孵化公司获得了2023年度佛山市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项目的资助,预计2027年上旬突破销售额4000万。”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听到“新质生产力”,你脑海里浮现的是“星际旅行”“反重力车”的科幻感吗?在佛山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董泰阁看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想象一下,我们搭乘速度接近光速的列车上,去到10年后的未来......”,董泰阁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为切入点,结合探月工程、深中通道工程、光伏项目Zina工程等实例,带观众“搭乘时光机”领略新质生产力的魅力。“我花了6年的时间,就去到了30年、50年后的未来,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威力!”董泰阁说,新质生产力能够让“未来”加速向现在靠近。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持续引领中国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深度转型。“从马车进入到汽车时代,引起了社会的大震动,这种震动是必然的。”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陈雄辉以《数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题展开宣讲,从人口、经济、科技三个维度的数据变化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到南海,陈雄辉说,南海瞄准了“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天地。
“新质生产力,新就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声情并茂的宣讲打动人心,观众冯雨说,此次宣讲加深了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新质生产力”南海实践催人奋进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闯将”南海提出先立后破,统筹固本培新提升新质生产力。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了“七湖三湾一站一园”12个重点平台,构建“3+3”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涌现出众多新质生产力实践案例。宣讲人把这些实践案例生动呈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那么,新质生产力该如何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卓韬对此深有感触。“生产效率提升4倍,生产周期减少5天”,瑞洲科技是全球知名的柔性材料智能切割机系统制造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如今,瑞洲科技接入“门窗行业”智能切割新赛道。“应用自主研发出全功能门窗数控工作站,操作人员从4人降为1人,加工精度从0.5mm提升至0.1mm”,何卓韬说,历经长时间的技术攻关,他和研发团队终于取得突破,书写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制造业强区,南海依托季华实验室、中科微纳院、华南材料研究院等超33家科创平台,形成多个主题产业园区,有14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是南海全面加快构建“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之一。清华大学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市政协常委刘耀春,从事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10余年。他以“南海材路”为题,立足南海本土的陶瓷、塑料、铝型材等传统产业,剖析南海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没有落后的材料,只有用错地方的材料!”刘耀春透过新质生产力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应用,讲述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深入探讨了南海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在南海着力培育的6大产业集群中,丹灶占了其中的两个。位于南海西部的“后进生”如何“扛大旗”?不断创新、取得突破是解题思路。“要在丹灶实现7年孵化28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的目标”,佛山南海力合星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是丹灶镇第一批“科技副镇长”,他从葛洪炼丹的历史渊源说起,解读丹灶的产业发展之路。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佛山南海力合星空·728创域,通过创新孵化模式、孵化体系,打通成果转化新通道,为本土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速”。
“南海建成企业创新联合体10个、专业精细研发站85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突破3%”,在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南海讲师团成员穆向民看来,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南海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科技引领、平台支撑;二是企业主体、战略担当;三是场景牵引、赋能制造;四是向新向绿、制向未来。希荻微电子自主研发的模拟芯片技术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精铟海工01号风电安装平台进军海洋经济、维尚家具提供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应用场景等生动案例,印证了在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以科技创新开辟制造业新领域新赛道、以新型产业场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链创新”,穆向民进一步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南海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是关键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志才,是“南海有理”理论宣讲大赛·新质生产力专场的特邀嘉宾。他以《筑牢创新人才基础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宣讲主题,围绕创新人才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理解、创新人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加快人才资源培育等方面,提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好人才这个“关键变量”。在何志才看来,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要求和新的劳动者培养缓慢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要对劳动者开展教育,深化其新质生产力认知,促使其转变为具有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劳动者,另一方面人才也需要加快自我成长,准确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成为有新思维的人才,才能在实践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办方举办新质生产力理论宣讲,就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创新举措”,何志才认为“南海有理”理论宣讲大赛深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和基础”,他建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着力培养战略型和应用型人才力量,激活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强引擎”。
最终,宣讲人董泰阁以8.88分、何卓韬以8.71分进入晋级赛。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出席了新质生产力专场宣讲。
南海科技微信编辑部
来源:南海融媒
编辑:李德文
审核:何锦婷、姚易、李婧潼
点“在看”告诉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