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周日来参加线上讨论和分享的朋友们!:D这是我们Queer Squad第一次举办线上活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小伙伴来参加,而且大家都非常积极地输出观点,真的让我们感到非常惊喜ww!在讨论中,大家针对耽美文化中的各类作品以及现象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趣的问题,也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和思考。而在讨论接近尾声时,大家的思考也并没有止步于此,甚至还留下了不少尚待解答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过大家依然可以在线上群组继续相关的讨论,我们之后也许还会有相似主题的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整理了活动常规时间内的文字内容,尽可能地覆盖每个人的发言,也是对于这次活动的纪念,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一起整理思路 :3
A. 概念简介
耽美:起源于日本,原指唯美主义。后来由于1970至8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面向女性读者的“少年爱(Shōnen’ai)”漫画作品而被用以指代描写男性间恋爱的虚构作品类型。
BL:“Boys’ love”的缩写,也即“少年爱”的英译。该词首次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的市场,泛指描写虚构的男性间恋爱的商业漫画和轻小说作品类型,后被广泛用以指代各种形式的耽美作品。
YAOI:来源于日语“やおい”的罗马音,是“ヤマなし、オチなし、イミなし”的缩写,意为“没有高潮、没有重点、没有意义”, 泛指以男男色情为主题的创作作品。
同人:来源于日语“同人(Dōjin)”,原指志趣相投的人。在本次讨论中主要意指因个人兴趣而起、基于现有作品或人物进行的相关二次创作。
腐女/腐男:泛指喜爱描写男性间恋爱的虚构作品的女性/男性。
无差:泛指没有特别指定谁攻谁受的作品。
第一次接触耽美作品的时间和契机?作品形式和初感受?如果你常看耽美作品,你喜欢的类型是?你的自我定位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是腐女/腐男吗?
H:初中逛百度贴吧看到《海贼王》同人漫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Y:小学在租漫画的地方第一次看到《灌篮高手》同人。同事推荐了《六爻》以及《魔道祖师》等作品 ,之后看了《鸣鸟不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L:13年在百度贴吧看《进击的巨人》同人,以为是单人向同人结果发现是BL向,当时三观受到冲击。现在原耽只看过《默读》,同人看得比较多,不太爱看纯耽美向。不太明白为什么分攻受,比较偏向无差。C:高中时周围有三个腐女,会跟她们聊,但当时并没有入坑。大学时看了《蓝宇》等现实向的同志电影,但这些都不能算耽美,会比较缺乏浪漫爱的成分。后来转向了耽美文学。
R:初中时接触日本漫画,之后渐渐疑惑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疑惑自己对男生的感情为什么不像直女对男生的感情那样,后来发现自己是跨性别/非二元。从耽美中发现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前看耽美可能属于它的目标观众,主要是一种female gaze,但现在更多喜欢queer gaze/ queer mascline or male gaze。I:小学/初中最后一个暑假,看《天是红河岸》,虽然是纯异性恋作品但是有大量露骨但唯美的情色描写。看完后有点憧憬,于是找了一部清水耽美作品《世界第一初恋》来看。之后搜各种动漫作品,逐渐变重口。但现在又转向清水,专注两个人的感情。不太在意两个人的性别,更在意灵魂,追求两者之间的平等。经常会思考耽美的定义。想尝试看看《鸣鸟不飞》。J:天涯同行板块,通过阅读他人的经历开始反思自己,认识到自己可能也属于性少数群体。耽美的启蒙作是Clamp的《百变小樱》,它会把细腻的感情表达得很委婉。现在看小说比较多,倾向于现实向小说。看耽美会有代入感,但后来发现耽美主角和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还是差别很大。耽美的“美”字很重要。喜欢《浮生六记》。现在喜欢有情节的、无限流和轻松搞笑的文。主要是娱乐为主,消磨时间。
W:接触的第一部也是《天是红河岸》,但它是比较隐晦地和耽美沾边,由此开始思考。主要接触漫画和图片,在我这里它是跟情色沾边的。无法欣赏BG或GL漫画,因为它们对女性刻画可能存在着一种 “矮化”?而性关乎权力,它在男女之间是不平等的,BL作品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主角间存在不平等我可以接受,但如果是BG向作品出现这种设定就难以接受。最近一部看的文字类型的耽美作品是《魔道祖师》,但对主角最后在一起感到疑惑。主要还是偏向于耽美图片。X:帮妹妹(一个初中生)发言,妹妹喜欢《SQ》,但很疑惑为什么大家对BL接受度很高、对百合接受却不高,感觉不公平。自己的话,以前在百度贴吧看足球运动员之间的文,后来在天涯右岸看同志纪实文、第一视角小说,因为喜欢天海佑希追了《同步呼吸——我和御姐的爱情》,但后来作者承认是虚构的,当时有一阵子并不能接受。有段时间在寝室用MP4看小说,主要是清水文。偶尔关注AO3。
C:为什么女性读者更愿意读耽美而不愿意读百合文,这涉及到耽美文学的一个特性,它描写的是男男之间的浪漫爱。耽美文学大部分都是女性作家写的,女性作家所写的理想爱情破除了男性凝视。在父权社会下写男女的爱情最后往往会落入婚育这个问题,所以它有不浪漫的成分在里面。男男爱情不涉及婚育话题,有更多可能性。很多耽美作品都是以第三人称写作的,女性读者可以不代入,不是“我”,而是“他”,这不论是对于创作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不代入的,所以我们可以女性凝视。但读者大部分都是异性恋女性,也不关心真实世界里同性恋的感情,看耽美主要是为了欣赏浪漫爱,和其他多种可能性。创作者描写的男男性爱,其实是找到了一种描述性的语言,它可以破除性羞耻,因为女性读者对女性的性描写是会有一种性羞耻的。
L:耽美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大都是女性,可能是因为女性读者不会自我代入。我自己就不会代入,可以说上帝视角看文是非常爽的。虽然看虐文我也会被虐到,但是这种感觉是客观的,不是因为我主观地把自己代入了文中的某一方。BE或者意难平都挺好的,可能他们越虐、我越开心,但是看BG或GL的话,这种体验可能会差一点。再一个就是虽然创作者和读者大部分都是女性,但可能大都是异性恋,或许会觉得看两个帅哥谈恋爱可以获得双倍的快乐,这是一个比较通行的说法,不过具体怎么样的话,我持保留意见。之前有朋友说到破除男性凝视,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女作者可以写女性心中男性是什么样子,但如果你看BG的话,就算是女作者可能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性别刻板印象。
U:社会中对于女性有形或无形的压迫,都是女性追求这种文化的催化剂。如果是男女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话,都自然会受到婚姻、养育以及家庭的约束,也会和对家庭成员(上一代或下一代)的贡献绑定在一起。这不仅体现在BG作品中,也体现在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我觉得这个是和生殖剥削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一种传统的、束缚女性的社会分工。但是在耽美中,主角都是男性的情况下,就完全可以抛开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工带来的剥削。我以前看小说比较多,我那个时候看到的BG作品很多都是女性非常强大,但是后来,很多作品衍生出了一种“女性因为她可怜、美丽或柔弱,才得到了男主的关注和喜爱”之类的,这种设定就完全和我们在小说中寻找“平等的感情和爱”的诉求背道而驰了。而耽美提供了一种只需要考虑感情的爱情的可能。还有一点可能是少数群体的感情往往是被家庭和社会反对的感情,它们带有一种悲剧感或神圣感。那么如果我们在耽美文学中塑造一种带有“美”的、悲剧的男性之爱的话,这大概也会成为大家追求它的一个原因。综合来说,耽美兼具了社会认同和女性对平等社会身份以及感情的追求。
Z:为什么耽美都是以女性视角出发,因为女性更多地在意感情和逻辑的发展以及两个人除了性之外前因后果的复杂发展。
2. 耽美文化与现实中的性少数群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J:我觉得耽美是一个女性去性别化的文学体裁,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反应现实生活中性少数群体的生活。我觉得耽美作品中受的一方很多时候都是模糊性别化的,并没有太多的性别特征在里面。比如,如果是同志写的H文,大多都是非常直接大胆地描写同性性行为的,可是耽美文中的肉,一般都是比较唯美,和现实中的同性性行为差别很大,我就会觉得非常不解,很难找到认同感。它的受众主要还是女性。Z:我觉得我刚看耽美的时候,是没有“耽美和女性主义挂钩”这个说法的,现在有这个说法大概是当年看耽美的人读博了hhh。耽美本身和跟LGBT运动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可以有关联。耽美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体裁,它是一个温暖的毯子,给女性以及其他性少数群体反对父权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屏障,为他们在面对一个比较传统的环境时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出口。耽美文学有点像一个疫苗,给你提前免疫了,告诉你可以有这样一种感情,它可以和传统的性别dynamic没有关系。如果接触到它的话,或许可以给人在现实中多一些角度的思考,让更多人认识到性少数群体。
J:好的方面就像你刚才所说的,至少大众通过耽美了解了同性爱的存在。但是耽美本身所描述的故事和人物,其实是和现实中的性少数群体、特别是男同性恋群体有很大出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对于性教育比较缺失的年轻人群,耽美对于真正健康的性少数文化的普及或者发展是有一定扭曲和阻碍的。举个例子,现在一些反性少数群体的人,会使用从耽美文化衍生出的观点和谬论,比如“同性才是真爱”——当然作为同志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来当作他们反驳和抹黑同志群体的口舌。亦或者,年轻读者通过耽美小说里的刻板印象去观察和判别现实里的男同性恋,甚至因为与期待不符,产生出对于男同群体的反感。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同志我觉得是没有办法、也不愿去看耽美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存在于每个年龄层和社会阶层的社会群体,男同性恋没有办法从耽美作品中得到和自己性取向和同性关系的共情。这种在阅读相对写实的同志文学以及观看严肃同志影视作品中能够得到的共情,是来自于艺术创作者对于现实中真实同志生活的观察、解读和合理的再创作。然而耽美作品却和现实有着很强的剥离感,比如就像之前你们说的,耽美有种乌托邦式的、从女性角度所期待的“平等”恋爱观,这种特质是和很多男同性恋的审美需求(爽点)大相径庭的。当然还有很多原因,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
C:耽美主义其实最早在日本指的是一种文学流派,中文之前翻译为唯美主义,它更像王尔德时期的那种浪漫派,可能它在日本被叫做“耽美派”,它指的是一种凄美、颓废的文学风格。所以从根源上来说耽美文学指的并不是同志文学,也不能在谈论耽美时幻想它对LGBT群体“应该”有什么样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耽美是女性写给女性读者的浪漫爱情故事。U:我觉得耽美文学是一种和现实中的同志完全脱钩的创作,女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她是借助了一个男性的形象去表达她对感情的诉求,形成了一个男性和男性恋爱的romance。但是在现实中,这和男性间的感情以及相处是完全不同的。S:一些朋友看耽美可能只是想从中寻找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浪漫爱和可能性,但是ta本身也并没有特别关注性少数群体的问题,他们想要的只是吃一口糖、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甜甜的恋爱,但这也造成了工业糖精的泛滥。因为这种爱情在现实中找不到,所以他们可能就把这样的欲望投射到了各种作品中,在糖精的发酵下,导致文化上出现了偏颇。
3. 如何看待市场中的卖腐以及Queerbaiting现象?
J: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耽美文化先是从东亚开始流行成为一种趋势?我觉得是和父权制压迫有很大的关系的。在这个方面,通过耽美文化可以抒发掉一些父权的凝视,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耽美也因为这个原因会得到许多女性的喜爱,进而开拓出自己的文化圈子和市场。我个人是非常讨厌卖腐的,所谓“直男卖腐,输精管堵”。因为他们卖腐展现出的那一面和同志文化相去甚远,而且很多人卖腐之后还会回踩 —— 打了同志的口号,赚腐女的钱,再回踩同志,就会让人非常恶心。而最近的什么“阳刚之气”,还有一些偶像捆绑cp的卖腐现象,在荧幕上扮“母”,而让我们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母”的人遭受这些责难,就觉得太不公平了。(我默默在我的私生活里“母”我自己的,不需要别人的审视和批判,但是卖腐和偶像文化却把这种个人特质打上了大众趋势的标签,再加上本来社会对于女性平等和性多元文化了解的缺失,就把这股所谓的阳刚风潮吹到了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男同性恋身上……)所以我反对为了赚流量、让作品出圈而利用性少数群体或者耽美文化圈里的人来赚钱,真是非常不要脸。
H:我以前非常喜欢美剧《邪恶力量(SPN)》,平时也经常会在网上看剧中演员们参加漫展时的访谈视频。曾经有一个粉丝提问,她说“I’m bisexual and I’ve noticed some possible subtext…”,她还没说完,周围的其他粉丝就开始发出嘘声,接着主演Jensen就说道“Don't ruin this for everybody”,也没有再做回答,然后这一part就这么过去了。我当时看到这个真的非常惊讶、也非常失望,随后就渐渐地脱饭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爱之深恨之切”吧(。我并不认为SPN就是一部纯卖腐作品,但我认为它的确是花了非常多的笔墨去讲述男性角色之间不同的情感的,以及它可能是存在一种超出异性恋范式的情感暗示的,但如果作品官方或演员是以这样一个态度去回应粉丝对这种可能存在的暗示的疑问的话,这对很多本身抱着这样期待被吸引而来的人、或者是对很多正在探索自己性别身份、同时发现自己和作品中的角色可能有相似的性别或性向认同的粉丝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类似的例子还有BBC的《神探夏洛克》,我觉得如果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没有例如同性之爱的设定的话,他们否认这种感情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作品一方面存在这种暗示、而另一方面又极力否认这种可能性,并将这种期待和想象全部归咎于粉丝的话 ,我就会觉得这是非常迷惑的一个行为。
G:关于SPN的那个现象,我觉得算是对同志群体的一个消费吧。同时它也是对大部分女性耽美创作者和粉丝的消费。相当于“我创作了一个作品,但我并不关心他们的状况是如何”。例如创作者从大数据获悉某个题材可能可以吸引粉丝,至于群体本身如何ta并不在意。还有一个有卖腐倾向的应该是《盗墓笔记》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觉得两个男主角之间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慢慢变成了这部作品的一个卖点。我的观点是,既然你要写某一个群体,你需要对这个群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尊重。如果我在创作耽美题材的作品时,我关注的却只是如何满足“我”对男同志的幻想以及“我”自己的欲望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还有就是为什么卖腐这么流行的问题。耽美作品中对友情和爱情的界定可能是很模糊的,可能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爱”字,但是读者可能就会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如果当我是一个异性恋女性、想要和一个异性恋男性长期地交往时,好像结果就必须以爱情收尾。但耽美作品可能会比较倾向于更多地描述超越性的感情、讲述三观或精神上的契合,而这种感情可能就是大部分女性幻想中的、可以在耽美作品中找到的感情。
Z:我注意到刚才提到的两部影视作品都是双男主的作品,他们的角色都是互补的、有严重soulmate味道的搭档。这两部作品除了有卖腐以及catering腐女的嫌疑之外,我认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女性角色塑造的缺失。假设创作者要创造双主角的作品,除了双男主以外,如果是一男一女,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及爱情 —— 毕竟“男女之间存在真正的纯友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信的;如果是两个女主的话,其实就更难塑造了,因为作者必须要说服观众“存在两个女性,而且她们都非常强大”,这就必须要破除大家对两个女性之间塑料友谊的刻板印象。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塑造一个强大的、功能性的女性角色都要比塑造一个同样的男性角色要困难。这个困难也导致了大部分作者在设定时更倾向于设定成双男主,它的背后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锁定。以及在Queerbaiting的背后还有性别dynamic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的理解。
L:关于女性角色塑造,的确在很多作品中都是有缺失的,哪怕是女性作者自己的创作,都有可能会带有厌女的倾向。国外有个量表测试,研究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是否丰满、是否被物化。而结果就是很多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都是不丰满的、或者被物化的。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女性角色天生就是这样,她们的可能性一开始就被否定了。而男性角色自带的可能性就更多,比如君臣。大家可能会觉得男女之间不可能有这样多种的可能性,如果有就必须涉及到爱情。所以,大家在写耽美的时候可能会有个先决条件,即女性角色在虚构作品中的缺失。
Z:我觉得父权凝视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我自己没有创作耽美,但是平时会做一些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词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在东亚文化中,似乎有鼓励男性寻找自己的同性知己、惺惺相惜这样的一种很“奇怪”的文化氛围。可能是因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较低,而东亚文化又比较注重拥有精神上共鸣的关系,所以在古代他就只能在男性身上去寻找这种关系。这样的一种氛围在西方世界里是很难找到的。大概就像王尔德说的:“它是一种不被言说的关系,但是一直存在。”在东亚的文化里,这个能成为一种主流,其实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现象。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耽美的原因之一。耽美本身是一个娱乐性的现象,目的是娱乐,而不是给公众推广一个性少数群体的形象。对比一下它的counterpart,我觉得耽美本身和言情小说是类似的,我们不能把言情小说里的内容当作真正的男女关系,同理,耽美里的男男关系也不能当真,因为它们都以娱乐为目的,不属于社会运动。耽美对于男同的描写当然是不准确的,但相比男性写的GL,还是要好一些。往往对少数群体发出责难的,其实是来自男权的思想,而不是少数群体之间给彼此留下的印象。最大的、会给人一些负面judgement的还是那个比较男权传统的形象,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大家有一些精神上的或实际的方法去反抗那个对象,可能会给所有人的生活环境都带来一些益处。
Z:直男看百合当然选择的是porn,第二选择的是黄漫哈哈哈哈哈。W:我想说一下我看百合的一些感受。耽美并不是一种同志文学,但相对的,百合就完全是为了女同志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代入感会很强。如果说要破除男性凝视的话,其实百合作品很难做到,因为它是在一个扭曲的观念里表达一种作为两个女性在这个社会里“我能行”的状态。可是在主流的父权社会里,必然有一方处在权力的高点,另一方处于低点,或者说它需要两个人一起去拼搏出一种平和的环境。所以,我觉得对于百合作品来说,反而是不能去掉男性的凝视的。耽美确实是一种女性写给女性的幻想,我也理解社会上为什么卖腐这么严重、小鲜肉越来越“娘”、“阳刚之气”也被提了出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就是女性消费者想要看到的东西,因为肌肉男并不是女性想要看到的。结合一下社会事实,例如家暴的严重、父权社会的压迫……我们想看到的是平等和淳美,但是这个事情可能在现实中永远也不会出现。
U:之前和朋友讨论了耽美作品中的“双性”设定,如果我们在潜意识中认同父权社会对女性存在剥削的话,那么任何存在女性性征的作品设定都会导致男性的凝视。比如在双性文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即“受”发现了自己拥有“双性”的性征后会有一个隐藏或者挣扎的过程。他和“攻”之间会存在强烈的强势和弱势的冲突,而弱势的性征往往会成为他“搞事业”的阻拦,大家会认为他是柔弱的。同时还可能会存在“他的这种性征引起了强势一方的性冲动”这样的描写。这种描写在日常生活中对女性来说有点类似于“slut羞辱”,如果我们在耽美作品中、在男性身上创造了这些性征,是不是类似于把这种“羞辱”和生殖活动移驾到男性角色上,让他们也体会一下女性感受到的痛苦和困境?我觉得这可以说是女性作者和读者打破传统男性形象的一种反抗。
S:无论是耽美还是百合作品,都需要从创作方或发行方寻找接收方的角度去考虑。比如电影《指匠情挑》和《小姐》,它们其实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但《指匠情挑》由女性导演拍摄,而《小姐》由男性导演拍摄。通过对比这两部电影我们可以发现里面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展示方式都非常不一样,这也凸显了男女视觉差别的问题。回到百合或耽美作品,它们也会因为创作者的性别或者因为ta是否是LBGT人群而导致不同的、创作方式上的偏重。从《小姐》的情爱描写中可以看出,导演明显想要展现的是女性身体的线条和美感;而在《指匠情挑》中可以看到它主要讲述的是女性如何冲破封建家庭、如何离开压迫她的家庭成员,即类似于抗争权力的情节会比较突出一些。反观耽美小说,其中一些关于“纤细”的描述——比如对“受”的描述——表现出了角色跟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冲突,它其实是一种站在已有的父权凝视的角度将其“女性化”。这已经不是在单纯地描述同志爱情了,而是想以卖腐的方式赚钱。当你把“受”进行“性转”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还是一篇BG文。有的时候你还会发现一些百合作者(大多是男性 )在画女性躯体的时候画面主要集中在胸部和其他性器官上,还会配上一些不切实际的描述,这些作者其实潜意识里就已经代入了他们自己的凝视。作为受众,我更倾向于看一些能够打开大家视野的作品,但现在难免会有部分主流文化的趋势在施压,一些作品会用我们圈地自萌的亚文化的皮肤来包裹自己,就会让人产生不适。
I:我问过我很多不看耽美的异性恋女性朋友,的确有些人喜欢传统意义上比较masculine的男性,但也有一些喜欢比较纤弱一点的、“韩流”、“日范儿”那种的男性。看耽美的人一定也是各有所好的,我个人比较喜欢“美强文”。我觉得你喜欢什么类型不重要,重要的是欣赏两个灵魂在一起。不管看不看耽美,大家的喜好一定都是非常广泛的,所以并不一定要去界定“你喜欢看耽美,那你就是喜欢xx类型的人”。我们喜欢耽美,就是因为我们接受与世俗规范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看的时候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我认为这也是耽美的魅力所在。W:讨论肌肉男,应该更多地放在历史的大环境背景下。从历史来看,我们的历史中是存在同性间(不可描述)的文化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耽美已经被定义为是女性写给女性的性幻想,目前来看,女性对于男性的形象要求就是所谓 “纤细”的,她要求的是一种“不要给我造成威胁”的形象,即不要让我一眼看上去就带有明显的性别二元化特征,因为这样会让我害怕。这是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的研究。我并不是说看耽美的女性都无法接受“强强”的设定,而是在东亚圈里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都不太能接受肌肉男这种设定。
U:我觉得女性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存在一种“温和、平和”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和扮可爱是完全不一样的。推荐一个微博讨论:为什么大家觉得《指环王》中的阿拉贡是一个有阳刚之气的主角?阿拉贡这个角色在剧情中为了悼念死去的好友有一个亲吻同性好友额头的行为,这在传统的男性认知中,这样接触同性的行为可能太过亲密、太“像个小姑娘”了。但是在这个角色表现中,他就是拥有这样细腻的举动。包括他称王时,也是在漫天花雨——即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情景下完成的。在《指环王》的背景下,这样的举动或场景可能也是想要打破传统的男性形象。我觉得虽然大家都非常反对阳刚之气,但其实它也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粗犷的表达,它也可以包含细腻的形式。L:伍尔芙说过:“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我们并不能说某些特质是既定的、属于男或女的。大家或许有看过《Jojo的奇妙冒险》,里面的布加拉提既有所谓“爷们”的、强大的一面,同时也有温柔体贴和关怀的一面,所以性别气质不一定属于某一种类别。我目前看到国内同人圈比较纠结“攻受”的问题,而欧美同人圈大多比较支持无差,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我觉得不存在“如果谁有xx特质,谁就一定是‘攻’或 ‘受’”这样的划分。我个人只是想看两个人平等相爱的状态,如果BG或GL作品中有的话,我也会选择去看。
Y:看耽美时,有些人会对“penetrated方”形成一种歧视,但正是这种歧视使我更加在意这一方的身份。比如我特别喜欢 《鸣鸟不飞》中的“受”,他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受”方,他甚至把penetrated当作一个保护自己的武器。G:在古代,其实并没有“男性一定要表现出阳刚气质”的规定,比如《红楼梦》。再比如《宜春香质》,作者幻想出了一个只有男性的国度,但在这个国家里也仍然存在例如皇后和妃嫔等等不同的等级。我感觉古人对性别并没有那么刻板的规定或执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对某一种性别特质会这么执着?
E:我自己是写同人文的,也是学汉语言文学的。我经常会边写边反思:怎么样才能让两个人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说让其中一人代表女性气质、另一个人代表男性气质,我不希望这样情况在我的文中出现。很多耽美文学会有那种“家国情怀”在里面,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父权制的东西,它跟我们女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会尽量避免写到,而是去写一些比较细微的东西。“家国”其实很好写,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接触这类东西,随便就可以写出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东西,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跳出这样的框架去想象一些更加不同的东西。我非常尊敬的戴锦华老师就曾经说过希望作者们能够跳出原本的框架、跳出这种权力的逻辑,发挥我们更大的想象力。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一个未来吧。我自己写东西的话,是我反抗父权制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比较私人、比较微弱。我觉得平常都是男性在写我们,我所学的文学史中,女性在男性书写下被塑造得面目全非,我就想用自己的女性视角去凝视男性,所以写作中就会有一种快感,我觉得我反抗了父权(虽然我也知道我没有)。我看过很多耽美文学,但是感觉现在大家的要求很苛刻,比如要求“双洁”。但之前在审查没有那么严格的情况下,可能性却更多,人物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故事的类型会更加得多样。从文学角度上讲,很多耽美小说的文笔其实真的不够,但我也不觉得我们就可以因此去要求创作者提升文笔。就像很多同人文,它大多数时候都是为爱发电,很多内容都是发自喜爱、而且也是公益性质的,你不能去过度要求它。
Y:对我来说,我特别不能理解的耽美的设定有两点:1. 特别copy异性恋范式的设定,把“攻”设定得很强,把“受”设定很弱,让我有一种看非常sexism的异性恋文的感觉;2. 有些耽美作品中会把女性角色设定为特别负面的、恶毒的、有心机的形象,把她作为两个男性主角之间的障碍,她通常是其中一名男性的母亲,或者是喜欢其中一名男性。如果有这样的描写我会完全看不下去。我自己觉得这并不是一种苛刻,这跟我不喜欢看其他一些异性恋文的原因是一样的,我只是把这种要求代入到耽美文中,我觉得是很正常的。
X:有一个现象,就是(市场)借助耽美题材营销,使得耽美文化看起来很繁荣。但另外一方面,这样的繁荣却并没有带来更多包容,反而造成了很多刻板印象。加上有人说到道德枷锁,一个是读者的刻板,还有一些是制度性的东西。比如现在强调“阳刚之气”,这是跟我们所处的耽美繁荣表象很冲突的一个情形。我觉得很矛盾,我也想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冲突的。是不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观念枷锁太多、现实中的很多东西都太难以抵抗了,所以“躲进”了耽美文化这样一个圈子里?或许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我们的环境变得包容多元的话,是不是耽美的热度就会慢慢降下去,或者说会以一个其他的面貌出现?
J:我是觉得耽美文化对现实的同志群体来说,并没有任何益处,我觉得平时会被攻击的点,很多都是慢慢从耽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刻板印象。真正的反同群体,其实根本不太care耽美和同性恋的区别,也不愿意去分清一些刻板印象,对于他们来说,就觉得两个男的在一起是变态,就觉得耽美和性少数都是蛇鼠一窝。比如,在耽美文化盛行以前,虽然现实中的阴柔男生会被批判——即便我个人从来不会觉得我身上的所谓的女性特征是一个减分项——但是这种私人的“娘”,并不会大张旗鼓地被反同人士当做攻击我的武器。耽美文化展现的女性审美,其中对于中性和阴柔之美的部分反而让反同群体有了无差别攻击男同性恋的话柄,比如这种强盗逻辑:因为同性恋越来越“流行”,所以男生越来越“娘”,都要我们这些“变态”来背锅。有时候想想也很难过,毕竟男同性恋也是千千万万不一样的人,希望有爱看耽美的女生朋友,下次遇到反同人士时,能够跟他们说“耽美所展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同志群体”,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区分。
Z:我很理解同志群体希望区分耽美中所描写的和现实中真正情况的这种行为。因为这样的judgement如果换成种族的话,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白人也不能真正了解到亚洲人是怎样的,他们认为亚洲人形象就是《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中表现的那样。里面所宣扬的那些所谓的传统,你看了真的会很难受。但是耽美,我觉得是对LGBT有一定帮助的,因为它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看到LGBT的机会。虽然确实存在一边看着耽美一边反同的人,但还是有很多人是先接触到耽美文学,然后了解到这个群体,之后才有了一个相对正确的认知的。当然正确的认知还是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建立,耽美只是一个窗口,它不是很准确,但是一个机会。从长期来看,我觉得是会有一些好处的,因为比起完全不被关注,它能给人一种想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关系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E:我觉得大部分人是可以分清耽美文学和现实中的LGBT群体的。戴锦华老师认为,耽美文学是在人类间关系越来越冷漠的社会中探索人与人之间那种最初的、最朴素的联结,同时也是在探索人与人之间是怎样产生关系的。我觉得这也是耽美文学的初衷之一吧。D:我觉得耽美很大程度上和作为政治身份的同志无关,对我来说,耽美就是关于男人之间的情欲关系。U:Gay的叙事在女权主义中也经常被提到。当越来越多的少数群体或者受到压迫的人开始发声时,无论是在性别差异还是权力的讨论上,很多原先占据有利的权力地位的人和被主流关注的人都会有一种“我失去了主流或主流的关注”的危机感。关于耽美与男同志之间积极或消极的点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还是希望大家先去了解,再去思考。希望大家能够首先知道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群体存在。
Z:我觉得刚才J提到的,有一些不看耽美也不了解性少数的人,他们会觉得耽美和性少数都是蛇鼠一窝。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因为你是蛇还是是鼠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重要,只要是反抗ta那一套权威的人,ta都会对你有反感。只要是对男性的主导地位有任何反抗的人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ta根本就不愿意去分清你们之间是怎样的,也不想共情,这体现出一个权力关系。阻挡LGBT获得更多话语权的人,他们在意的可能根本就不是耽美,而是其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我觉得LGBT只能说和耽美相关,但是它无法在LGBT运动中承担主要角色,因为它本质只是女性凝视而已。某种程度上耽美的包容性可能会使它成为一个shelter,我相信如果有男同性恋的作家创作出很好的作品的话,也一定会有很多女性或男同性恋读者愿意去读的,我会很欣赏这样的可能性。耽美作为一个载体是非常包容的,但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要求“双洁”,我觉得这种只能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反映,就是说有一些耽美之外的问题,会在这个载体上反映出来。
R:虽然大家讨论了很多“如果读者不能分辨创作和现实”的情况,但我认为即使能分辨出耽美和现实生活中的同志的区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喜欢耽美的人也是homophobic或者anti-queer,他们知道耽美和真实的同志不是一样的,但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分辨,所以才想要消费这些想象的、理想化的耽美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还没有讨论到的问题。LGBT的人群自己也同样有很多创作作品,可是为什么反而是耽美在主流中比较流行?我们是不是要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比如是否是市场或者是资本运作有意让人们认为什么是值得消费的?H: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大概可以说是“进步的新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以耽美产品为例,它在市场上的繁荣会让我们觉得男同性恋群体已经掌握了非常多的话语权了。除了性少数群体权益以外,类似的还有女性权益、有色人种权益等等,托现在发达的通信网络的福,各种各样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些声音也以各种产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难免会让不了解的人觉得“这些群体不是已经有这么多声音了吗(怎么还在这争取)?”但是这些群体是否真的已经达到了一个所谓“进步的”、掌握了话语权的状态,这背后是存疑的。或者说有人认为这些群体看起来可见度已经“挺高”了,接着得出“他们已经被接纳了”的结论,这都是有问题的,是跟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环境没有办法分割来看的。
E:我非常理解J说的那种情况。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让现实中同志群体的人和耽美创作者结合一下、一起去推广性少数群体,我们有没有可能往这方面去努力一下?现在大家已经把耽美文学和同志混淆了,我觉得这还是需要创作者自己去澄清,如果读者不想把文学创作和同志生活分开的话,创作者有没有可能做一点LGBT的推广?耽美文学在文学史上来说属于一种通俗文学,现在来说是属于幻想文学,它其实是有女性主义气质的。
耽美文化的创作者和读者都是以顺性别异性恋女性为主的,它表现的可能是一种女性欲望的投射,而在其背后更多的或许是一种对父权凝视的挑战——在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之爱之外,还有更多情感的可能性。它既可以是一种女性视角下对浪漫爱的渴望,也可以是一种凌驾于性之上的情感诉求。对男性间爱恨情仇的关注,似乎可以将女性读者暂时从父权之下的男女之爱以及它所附带的生育和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不用将自己的性别身份带入到叙事当中,不用被迫“认同”异性恋文中表现出的刻板女性气质。作为一种挑战主流性别观念的文化载体,耽美似乎给予了大家看见性少数群体(主要是男同群体)的机会、放大了女性凝视,同时展现了以女性欲望为主的叙事,为大家不再拘泥于父权社会下性别角色的束缚。
但事实上,耽美虽然打开了人们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的大门,它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在主要以满足顺性别异性恋女性为主的创作背景之下,耽美作品所构建的期待可能会与现实中的男同群体产生分离,甚至有时会加重对男同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些反而会成为反同人士攻击性少数群体的主要武器。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从出发点来看,耽美实际上并没有义务承担为性少数群体发声或者争取权益的责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绝不是明确的因果或责任关系。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争取主要还是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推动和实现。不过,我们不妨更加理想化一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性少数创作者的增加、或者耽美创作者和性少数群体合作的出现,耽美文化在满足女性凝视的同时也许也能更加真实地展现男同群体。总之,希望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有更多人的声音能够被听见!
文字稿:Pei / Hannibal
校对:阿崔 / Hannibal
以上讨论仅代表发言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
文字稿中的人名均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