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你这样很危险

西坡 人间三角 2021-03-16

看了网上流传的阿里某离职员工的长文《致阿里》,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捏了一把汗。

 

真是一篇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文章,逻辑混乱、语句啰哩,作者甚至连“权力”“权利”都分不清楚,却有勇气从头到脚对自己的前东家批判一通。


批阿里的361考核制度,批阿里“员工第二”名不副实,批阿里给的工资不够多,批马云拿钱去救大象也不帮员工解决学区房……


总结说:“像阿里今天这般行尸走肉的活着,风评每日俱下……这样的公司真的,或者并不比死了有意义多少。”

 

《致阿里》一文本身的价值有限,但它反映的当下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作者说“阿里对我而言,就是个没长大的巨婴”,但他自己才更像巨婴。

 

@Fenng 对此评论说:

 

“想起字节跳动取消低价饮料,有员工闹;快手,去年内网也有人炮轰公司;拼多多,各种匿名吐槽;腾讯,前两年内部一直闹着搞中台,说人家阿里都搞了……以我有限的见识来看,这些公司可以说都是对员工(相对)最好的公司了,还不满意得去哪里?只能自己创业感受一下了。”

 

@编辑斯基 怼得更直接:

 

“全篇都是阿里应该应该应该的,根本不存在这样一家公司配得上你,赶紧来创业吧,把你的病治得妥妥的”

 

肯定有年轻人会反驳说,这是u can u up,公司让我不爽,为什么不能批评?

 

没错,你可以批评,但你首先要知道你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社会进步,帮助公司进步,改善个人境遇,还是仅仅为了发泄一下负面情绪?

 

《致阿里》的作者说的很清楚:

 

“可能职场终究还是不适合我……打工嘛,IT圈跳来跳去也就是那么几家大公司了,我觉得我真的已经做到头了,当然也可以去外企,但是外企的月亮应该也没那么远(原文如此)……”

 

好家伙,中国这么大,愣是找不到一个能装下他的公司。“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观念,在这代年轻人中信徒还真广。

 


以作者对商业和组织的浅薄理解,创业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剩下的路不多了,要么回家啃老,要么考公务员吃公家饭。如果考公务员倒也不怕,他会受到教育的,就怕回家啃老,还要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

 

这篇《致阿里》,从文体上看不能算是批评,但可以算是“大批判”。

 

所谓批评,首先要基于相对准确的理解与认识,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大批判,就是使劲整大词,就看不顺眼的就抡锤子,反正就图一个爽。



当然,与历史上的大批判相比,当下年轻人动辄搞出来的这些“长文”,本质上更像是撒娇、吐槽、抱怨。

 

上一篇文章(点击阅读)交代过,我做了八年多的评论员,可以说是一个职业批评者。这些年来,我一直告诫自己一句话——不要以社会批判的思维去解释自己的生活境遇。

 

通俗点说,混得惨,不能怪社会。

 

社会永远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是需要大量的批评才能进步。但是批评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把自己摘出来。不要把公共议题和私人生活搅和在一起。

 

生活的不如意,肯定能轻易从社会上找到答案。买不起房,怪房价高。工作太累,怪资本家心黑。女朋友让买礼物,怪消费主义太盛。

 

偶尔发泄一下情绪没问题,但如果陷入“我没错,都是你们有问题”的思维死胡同,那对个人的成长是很危险的事。

 

社会批评归社会批评,个人努力归个人努力,两条线,不要混为一谈。

 

你嫌公司开的工资不够高,可以谈判,可以跳槽。社会再不完美,也有足够的缝隙供个人成长。

 

近年来,年轻人群体中的“大批判”思维甚为流行,有些年轻人甚至走了极端,令人惋惜。而从长远来讲,这个动向是值得忧虑的。

 

年轻人从校园进入社会,大部分都会进入公司,其中的大部分又会进入大大小小的民营公司。民营经济的存续发展,不仅有赖于清明的法治环境、政商环境,而且有赖于理解市场基本逻辑、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舆论场。

 

在所有生产与分配体系中,市场早已被证明是最不坏的选项。但市场经济不保证人人如意、心想事成,重要的是愿赌服输。如果企业确实在用工上有问题,应该走法律渠道解决。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危险的苗头。比如在“内卷”等话题的讨论中,有些年轻人轻易给企业家群体贴标签、扣帽子。虽然现在还没出现实质性的过火举动,但不可不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后发国家中,商业文明的根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牢固。

 

以《致阿里》作者为代表的一些年轻人喜欢说,时代变了,现在是90后、00后的天下。但是年轻不等于正义。不让巨婴代表自己,是每一代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三角笔记:不要以社会批判的思维去解释自己的生活境遇。

 

继续阅读

西坡:我又有力气拥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了

马云也有靠不住的时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