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市:大型装逼翻车现场
图|杨曦
要不是最近频繁看到知乎为上市投放的造势文章,我都忘了自己有多久没打开过知乎这个网站了。
这些造势文章看多了,我大概总结出了套路,基本都是围绕“知乎为什么不挣钱”这个问题展开的,而且辩护思路十分诡异。
比如一篇造势文章先列举了知乎的成绩单,接着话锋一转:
“然而尴尬的是,市场的关注点仍然放在知乎为何不赚钱?为何平台创作者收入不高?融资到F轮为何还不上市?”
“说来也怪,不知从何时开始,企业稳扎稳打不吃香了。对于知乎这种用了10年都没能上市赚大钱的企业,不少人已经失去耐心……”
接着,挥舞道德大棒:
“这种唯速度、唯资本的苗头非常危险。一家想要做好产品服务、重视用户体验的企业,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得踏踏实实做事,如果在资本驱使下一味追求速度,那么一定会跑偏。”
真是奇哉怪也。知乎是一家准备上市的商业公司,吹鼓手却大谈“警惕资本”。你要警惕资本,干嘛十年8轮融资?干嘛赴美上市?
难道过去和未来的所有投资人,都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每天吃一张刚画出来的大饼就满足了?
如果说十年前知乎横空出世时,还有底气谈产品体验,谈社区氛围。现在的知乎变成了什么模样,村里人都知道了。
此时此刻,我打开了知乎APP,推荐区第一条:“送女生什么礼物会让她终身难忘?”,答案是一本书的带货文章。
推荐区第二条:“测一测你适合什么类型的女朋友?”某星座APP的广告。
推荐区第四条:“为什么最近总是觉得中国实力无限接近甚至超过了美国?”
再往下翻,“什么样的身材是完美的?”答案区一个大胸美女晒了一张不带脸的自拍照,然后开始带货健身器械和代餐。
不用再翻了,这几条有足够代表性了。现在的知乎,不是不想挣钱,而是拼了老命也从用户身上榨不出几个油水。广告、软文越来越多,越来越low,可还是亏损。
知乎投资人还在大谈“用户下沉”“国民应有”,但是知乎这个曾经以“精英”“高端”为标签的产品,早已沦为众人哂笑的对象。
博主@月风_投资笔记(吴悦风)说:“知乎的招股说明书把我看哭了…… ”
“通俗的讲,知乎的月活数据大概是B站的1/3,快手的1/7,但是由此产生的收入,大概只有B站的1/7,快手的1/20。第三方给知乎估的用户全生命价值(LTV),大概是另外几个平台的1/5。——知乎用户大概比B站快手抖音用户抠3倍……”
不是说好的人均年薪百万吗,怎么都不舍得掏钱呢?他们为什么那么优秀,却那么抠门?
知乎招股说明书的催泪效果,简直媲美《你好,李焕英》。
作为一个知乎老用户,看着知乎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我的心情有过几次转变。
起初是痛惜。好好的一个社区,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然后是困惑。你们这吃相,真的能挣到钱吗?
最后是羞耻。你给我推这种广告,在你们眼里,我就是这种人?
所以我先跑为敬了。
知乎仿佛陷入了一个挣钱悖论。为了挣钱,用户和内容不断下沉,但是在迎合与收割下沉用户的过程中,有购买力的用户不断流失。
随着“泻药,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成为网络笑料,随着“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成为大众普遍认知,
知乎似乎再也无心装高端了。
我认为核心问题是,知乎并不是真的懂“高端人群”,这里的“高端”仅以金钱来衡量。
“高端用户”虽然也有装逼的需求,但是“高端人群”没有动力也没有精力去编长长的故事会。
“高端用户”是怎么装的,可以参见此前王健林接受鲁豫采访时的表现:先是在公司食堂用餐,期间王健林一边大嚼韭菜盒子,一边在下属的捧哏之下,大谈要如何打败迪士尼。饭后,王健林带着鲁豫去看他收藏的画,毕加索、吴冠中、刘海粟、傅抱石……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种装富方式,就好比那个古老的笑话。农妇在劳累之余,羡慕地揣测皇后娘娘的生活——“皇后娘娘挑水肯定都是用的金扁担!”
装逼这件事是讲究差序格局的,要有层级、有秩序。人只有在社会地位相似的圈子里装逼才有满足感。你一个月挣两万,过年回村可能会忍不住显摆一下。但如果你一个月挣20万,你就不会去村里显摆了。王健林也只有在鲁豫等名人来访的时候,亲自出来装一装,他不可能随便大街上逮个人就讲自己的收藏心得。
也就是说,装逼者对吃瓜群众是有要求的。知乎这种匿名讲故事型的线上社区,不同收入、不同位置的人群混杂在一起,不可能满足现实中“高端人群”的装逼需求。
知乎的原罪不是装逼,而是不懂装逼。不过,责任可能不完全在知乎。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持续下沉,网络风气越来越战斗化,稍微有点头脸的人物都已经基本不在公开网络发言了。
“高端人群”正在退出大众网络,他们留下的只是一张永远微笑的商务脸。但是这部分人的装逼需求其实是永恒存在的,这是一个商机,需要创造性的思路来填补市场空白。
现在,知乎选择放下“高端”假象,彻底拥抱下沉用户,不管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它都注定不是我们以前熟悉的知乎了。
三角笔记:装逼这件事是讲究差序格局的,人只有在社会地位相似的圈子里装逼才有满足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