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波眼访谈|祝金坤:野蛮智慧

王智一 波眼艺术
2024-08-30

访谈

祝金坤:野蛮智慧

第一次参看祝金坤的作品是在2022年杭州天目里花鸟集的拍卖会上,在雅集的喧嚣中,他在展厅一隅收纳装置作品的走线。在现场展出的艺术家作品《加密不仁慈》(2022)中,墨镜背心男子挥舞着一柄肖似比特币符号的兵器,似乎耀武扬威于资本的快速流转。荧光绿的屏幕外框上,嵌套了一个金属于工具型材的壳,扳手最大限度地钳制住了一枚实体化的比特样币。这很难不会被视为一种戏谑的隐喻。这一系列都是祝金坤对于当下现象的思考,作品的完成度很均衡。

如今,似乎各种app对于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有限的碎片化时间被无限下滑的屏幕所加以延展。生活里,也并不缺乏各种高谈阔论的“点子”,只是很缺少勇于执行与呈现的“角色”。在祝金坤的作品中,我觉得既有对于矛盾的耦合,也涵盖对于寓言的预见。在展览空间的现场中,艺术家运用作品旗帜化的分布带给观众的是最新世代对于个体与现实的交锋:他们是智性还是灵知?

 在近作《野蛮智慧》(2023)中,女主角置身于一众身披粉色罩衣的教众中,千手的姿态宛若圣母。反观现实,我们在手机的信息流里不停的下滑与点赞、收藏,对于数字的迷信继而上升成为新的野蛮行径。电子屏幕虚荣到不在意任何批评,她的存在是对于完美的平替,如同骄纵的宠儿,沐浴着大众目光的试炼。

野蛮智慧 Ambitious Intelligence

LCD、树脂、铝塑版、喷漆等综合材料,2023

从之前在杭州天目里B1OCK空间的展览《谁说真实未必虚幻》(2022)到今年的新作《日记II》(2023),在展览与创作之中有哪些细节是你比较在意的,可以展开讲讲?

 基于创作而言,我会更关注互联网中的迷因,部分迷因的诙谐与玩味下实际是浓烈的政治性与批判的色彩,这之中浮现的全球性话题诸如技术政治的裁决、性别、环境问题、武装冲突、后殖民主义、种族隔离等。在这些或多或少严肃的命题中,用调侃的手段进行创作,用“迷因”的方式回到互联网的视野,或许是个更合适的行为。

加密不仁慈 Crypto No Mercy

LCD、树脂、石膏板、喷漆等综合材料,2022

 例如上面这件作品,我利用醒目的颜色与符号化或是商标化的外形,以宣传标语的形式吸引观者。而影像则表达的是比特币在2009年成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后,大量算力机器与工厂的诞生意味着过度的资源消耗而连带的环境问题,以至于在2022年伊朗总统宣布在9.22之前禁止加密开采。利用这种方式,我将装置的内外产生的差异与离散带给观者。同时,不同于影像本身作为计算机动画的精准与数据化,装置的外表近乎是粗糙的、磨损的,这些差异更好的承托了作品,模糊屏幕内外的真实与不真实。最后在作品命名上,同样可以进行一些文字游戏,就像将“WEB 3.0”称为“VIBE 3.0”。

日记 Diary for Neal Stephenson

铝板、木架,2023

关于展览,我认为一个作品有80%在于创作,20%在于布展,更好的呈现方式也会更利于作品本身。这种立杆式的呈现,让作品类似于旗帜的方式,是吸引同样是警示。

Fire@Data Center – Its All TURE,MAN

B1OCK Gallery & 马丁·戈雅生意 & 想象力学实验室

你的作品中有很多人造的元素:服饰,场景与武器等。它们借由你的思考呈现出重组的面貌,在塑造一个现场的阶段,你是如何考虑这些人与物之间的联系?

 电脑的后期过程其实就像一件真实的装置作品,完成一件装置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将不同的零件拼接,再进行不同的工艺处理,这些等同于我制作服饰、场景与武器等,这些现场感的零件与画面主体共同形成了这件“装置”。例如装着以太坊薯片的METAMASK薯片盒与远处的元宇宙地产大亨等,来构成这场数据中心的交火。

Fire@Data Center

3'20'',4K,16:9,Color/Sound,2022

在之前的创作线索中,《交火数据中心》(2022)既是作品名又具备深意,同样近作《野蛮智慧》(2023)呈现出了一些你对宏大叙事的思考,你会怎样处理新媒体影像与装置雕塑等媒材之间关系的?

 野蛮智慧是交火数据中心的最后一件影像装置,这个系列里还有一件描述印度AI公司用员工伪装AI的作品叫人工扮演智能,这两件作品也刚好对应了AI的两个节点。

人工扮演智能 Acting Intelligence

LCD、树脂、石膏板、喷漆等综合材料,2022
 关于影像与装置的关系,当影像需要被观看需要被物体承载时,平面立体的影像于立体静态的装置雕塑而言,两者是叠加互补的。对我而言,实体的部分是为了帮助表达以及阐述影像,或是更直观的感染观者与渲染现场。在这样跨媒介的创作中,最迷人的是当影像赋予实体而产生了场域时,诞生了一种的新的时间与空间性

你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院的学习生涯教会了你哪些?在全球化互联网语境中,你是如何看待“技术”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

 学院更大的作用可能是提供一个创作环境。在学院的时候我们有一帮人基本上一周有五天不在学校,都在外面做作品,做展览,自己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也是那个时期,大家对于创作都非常热情。

 马丁·戈雅生意作为一个杭州本地的艺术机构,在本科期间帮助我们参与了很多展览与演出。例如在大田秀则画廊的“苍蝇馆子”与“元乡异客”以及在昊美术馆的“恋曲H019”,我第一次作品的销售也是在马丁·戈雅生意策划的展览之中。

 作为艺术家来说,对技术的使用应该是批判的。技术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的同时,也面临着作品是否要妥协于技术与媒体的问题,而当创作者过于追求技术时,就会面临被技术操纵的可能

第八代战役 The 8th Generation War

树脂、铝板、铁架,2022

作为艺术家与D/VJ,你认为职业化最吸引你的部分有哪些?为什么?
 职业化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注和思考,同时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去支配时间。创作是互联的,Dj与Vj是这样,AudioVisual Live也是这样,都属于创作的表达方式。俱乐部算是我接触比较密集的文化,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圈,能容纳以年轻人为主的不同社群,就像英文角,不同的人可以沟通与交流不同的文化,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享受舞池与狂欢。

现阶段,你比较着重关注的创作侧重点有哪些,可以展开谈谈?
 在筹备一个新的系列作品,PLS(Post Legends Style),以后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创作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碎片,诸如餐巾纸盒、邮寄与签收包裹的飞机盒、公路车椅、社交媒体九宫格等。
Seater,2023

接下来有什么新的计划?

 把新的作品落地,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新的品牌,有服装、版画、艺术家合作系列等,品牌名字叫THERAVADA。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和淘宝,第一批货物刚上完,七月初可能会和一个艺术家叫LazyBackHome有合作服装与餐盘,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THERAVADA

图片致谢艺术家

撰稿/王智一审校/王莲仪视觉设计/姜伟阳、曹可艺排版/韩紫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波眼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