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波眼访谈|王梓全:栖身海中央

王智一ONE 波眼艺术
2024-08-31

观点

王梓全:栖身海中央

文/王智一ONE

《神经 海》 展览海报
海洋不仅仅造就了生命,也孕育了各种隐秘的暗流。在王梓全的展览现场《神经 海》中,不同身姿的人形《隐痛》(2023)以及《怀疑》(2023)与《妥协》(2023)一齐在展厅合谋出演了一场舞台剧。当清晰可见的血管延展,神经脉络通过透明的仿生结构流露而出的时候,这种被戏剧化所凝固而成的现场感难免不让人联想到艺术家对于展演转向(performance turn)的双重生发。

《隐痛》,树脂,油漆,光敏树脂材料,175 x 46 x 55cm,2023

《怀疑》,树脂,油漆,光敏树脂材料,105 x 56 x 170cm,2023

《妥协》,树脂,油漆,光敏树脂材料,91 x 74 x 60cm,2023

在王梓全的作品中,所架构的仪式是将展演暂停的休止符。在展厅中,有一部分没有站立在展厅的雕塑,射灯投射在人形之上,底座是艺术家特定选择的一种活性炭。在王梓全看来,自己的展览不想考虑太多设计感很强的方式,所以他选择用活性炭一个个拼接成的底座。正好碳这种介质本身又是很有机的,没有那么繁杂的制作工艺,但是反而又导向了观者对媒材本身的思辨性讨论。

在站立仿生吸烟的人形作品《暂且》(2023)中,我们可以透过媒材本身清晰窥视到材质本身的排异性。当不同的树脂和模具的硅胶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在人形之上,会导致树脂的表皮产生很多皲裂的纹理,就如同一层层毛细血管一般,正是这些纹理让透明的身体重新产生了皮肤。

《暂且》,树脂,油漆,光敏树脂材料,167 x 60 x 43cm,2023

皮肤不仅仅是表层的一种生理结构,它们还应该被视为一种通道。王梓全的工作逻辑是一种“擦除”,他尝试擦去生物本身的⽪肤,剥离那层“躯壳”,还原我们⾝体内部的本貌。对艺术自身而言,这种“擦去”不仅是⼀场X光照影,是擦去绘画的最终层,还是对神经,对荧幕以及对肌肤的探索。

在被彻底打通的乔空间展厅现场,视觉与心理层面的舒展使得雕塑的呈现视域愈发空旷,艺术家一直在尝试寻求以⼀种奇异的⽅式来观察我们的⽇常。当细细体会绘画的部分,空高较低的房间中,视线的水平面产生了微妙的变幻,但他们是连贯的。王梓全坦言自己起初想要设置很复杂的展台和动线,但当作品都翻制出来后,他发现好像不需要那样复杂的布局与调度,将作品直接摆出来呈现就很好了。

乔空间展厅

在艺术家以往的作品中,无论是从“空⽓动物”到的⽆⼈机视觉,飞行器表演也许是很多观众知道他与记住他的开端。王梓全擅长提供一种思辨的视角,从雕塑、影像到表演,关于身体的多重视角讨论一直贯穿于他的系统创作之中。在“神经 海”的神秘海域,人和皮肤的博弈与共存各自激烈地交替。这些硅胶的粘黏,就如同综合媒材的命题一般《敏感》(2023),激发视觉在感知层面的《痛痒》(2023),连同《湿热》(2023)一起,链接我们对这个系统的神经元刺痛感,让芸芸众生无差别的栖身海中央,感受生存的严酷洗礼。

《敏感》,硅胶,树脂,聚氨酯,丙烯,油画颜料,漆,pvc,110 x 100 x 7cm,2023

《痛痒》,硅胶,树脂,聚氨酯,丙烯,油画颜料,漆,pvc,110 x 100 x 7cm,2023


     在你的作品中饱含宏观的全局视角:无人机,互联系统,神经结构等。它们借由你的思考呈现出重组的面貌,在创作之中,你如何构思与塑造这些载体“从无到有“的阶段?

 其实我一直在使用技术来促使观众改变观看。比如如何通过无人机的视觉来观看一个高于你的,隐藏着的空间,所以才有了《空气动物》,影像系列也是如此,让观众看到操作的界面,而不是渲染后的。我希望观看雕塑,是不是可以放弃关注那些造型的问题,观看雕像,直接观看它的内部,所以才有了这次的展览。

     在你之前的对话之中,你谈及自己“在雅典卫城的博物馆看到了一件影响今天创作的作品,《献给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柱子》(Pillar with votives dedicated to Asklepios),以大理石制成的半张脸被放置于柱子中挖出的一方壁龛“,在如今这种“未来考古”的进程之中,你怎么看待历史与仪式对于自己创作的联系?

 因为我相信早就不存在真正的创新,所以一切都建立在学习的改进中,我不太会感受到那些古代文字的力量,但这些赤裸的雕塑,让你真的觉得它所带给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所有感知。他永远都高于你,你通过他,来吸取一些新的神秘。

《献给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柱子》,石灰岩,帕罗斯岛大理石,14 x 10.5 x 7.5cm, 300-350BC

图片来源:Acropolis Museum
     你曾经坦言自己“对于视觉没有执着”,在创作中,你认为自己最看重哪些要素?

 我觉得视觉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你通过某种媒介,你的身体将如何协助……这些都会指向某种视觉,所以我比较遵从一种自然而然的直觉:我拖动鼠标,我浇注雕塑,我用颜料在画面上来来回回,这些都是我身体在辅助,这些媒介在不断发力。
     现阶段的网络语境之内,你曾直言自己“无法真正相信新媒体”。在当下,你比较着重关注的创作侧重点有哪些,可以展开谈谈?

 对的,我不相信新媒体,所以我没有去制作新媒体,我只是在通过不停的学习新媒体,看看是否能给我的创作带来一些的新的观看方式。
     作为艺术家与曾经的动画导演,之前关注过你的CG影像作品《荔枝公园》Lychee Park(2020),你认为职业化最吸引你的部分有哪些?为什么?

 最棒的是你拥有观众和藏家,这些人是为了看“你”而去看“你的作品“。你为一款产品而做一个视频,你为明星制作MV,诚然这些都可以赚到钱——但你并不能直面观众。我为游戏公司制作动画,观看量在bilibili上有几十万上百万,但我总会觉得这跟我好像关联度很低。

     你有着在海外学习生活经历,回到上海,你觉得和国内有哪些异同?可以展开聊聊。

 在国外生活很惬意很美好,但我真正开始职业艺术家的道路完全是在上海,它让我认识了这里的从业者与艺术家朋友们。我们偶尔见面,当然在上海,见面是很不频繁的。我会好奇国外的朋友们究竟过的怎么样,也许某天会去看看。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乔空间

撰稿/王智一ONE

审校/王莲仪

视觉设计/姜伟阳、曹可艺

排版/韩紫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波眼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