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芯”导学|微波/毫米波技术创新中心(孙厚军团队)



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微波/毫米波技术创新中心

(孙厚军团队)

01

团队介绍

#团队组成

微波/毫米波技术创新中心团队隶属于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微波与太赫兹技术研究所,中心围绕国防和社会重大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开展高性能微波/毫米波/太赫兹波技术与系统、电磁仿真与天线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是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力量。团队负责人是微波与太赫兹技术研究所所长、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厚军教授。

#团队成员

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 12 人,专职科研人员 7 人,博士后 3 人,其中教授5 人,副教授 4 人,副研究员 2 人、讲师 1 人,博士研究生 33 人,硕士研究生 54 人。 


教授孙厚军、章传芳、何芒、李镇、马建军

博士生导师:孙厚军、何芒、马建军、李世勇、林峰

硕士生导师:孙厚军、章传芳、何芒、李镇、马建军、李世勇、林峰、赵国强、胡冰、房丽丽、鲍秀娥、何翼景


02

研究方向和内容

#研究方向一:毫米波/太赫兹技术与系统

●高性能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技术

●毫米波集成探测技术

●近场安检成像技术

●太赫兹主动前视成像技术

●太赫兹信道建模与传输技术

●电磁新信息的挖掘及应用

#研究方向二:电磁仿真与天线

高性能电磁计算

●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

●基于MEMS工艺的天线

●阵列天线分析与综合快速优化

●紧耦合阵列天线

#研究方向三:理工交叉与融合

● 量子关联的微波信号处理

● 微波微流体芯片及应用


03

 教学育人

# 前进永不止步

团队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使命,重点从微波/毫米波/太赫兹波技术与系统、电磁仿真与天线、理工交叉融合三个研究方向,注重工程技术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国家国防重大工程技术需求为牵引,秉承“基本概念清晰,同时又杜绝纸上谈兵”培养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

孙厚军老师指导学生

调试太赫兹成像雷达系统

赵国强老师带队参加外场挂飞试验

章传芳老师讲解平面相控阵天线

何芒老师指导学生修改学术论文

李世勇老师指导博士生

修改开题报告

林峰老师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胡冰老师辅导学生建模仿真

房丽丽老师组织学术讨论


04

实践育人

团队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养成,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团队博士生王翊坤、朱凯强、敬汉丹、王硕光、毛彤、包嘉诚与北京科技大学组建了联合参赛队伍,经过几轮的角逐,以“理工慧眼—先进料面可视化系统”项目获得了北京赛区复赛二等奖。

王翊坤

朱凯强

于晴

  敬汉丹

    王硕光

毛彤

包嘉诚

朱子琦

  刘荣杰

    王宇

指导学生参加了“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团队硕士生李聪、沈婕与电路与系统研究所袁浩东组建了联合参赛队伍,经过角逐,以“人脸佩戴口罩识别和体温检测系统”项目获得了华北分赛区团队一等奖。

       李聪                  沈婕               袁浩东

指导本科生参加了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


05

文化育人

团队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缓解学习科研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团队内师生交流,增强团队的效率及凝聚力,开展了“运动你我他,快乐每一天”体育活动,实验室老师和同学每周六晚20:00-22:00在校体育馆羽毛球身体锻炼活动。

课余活动


抗疫期间组织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并组织师生参加2020年10月15日-17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深入了解国内学术研究前沿,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互动。

团队党员同志带头,师生全员落实防疫要求,定期开展线上的科研进展与战疫故事的分享会,保持了团队内积极的科研状态与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校期间,团队响应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工位之间,健康无险”活动,做到实验室工位清洁与消杀常态化,深度有效保障疫情期间团队工作环境健康卫生。

良好氛围

//  扫码关注 //

编辑:李晓雨

供稿:微波/毫米波技术创新中心

审核:武   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