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文史论丛》2023年第1期出版

目录


从天人合一到性情自然——汉魏六朝儒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严耀中

试论谢灵运《佛影铭》的经典依据与闻法因缘——兼及佛教编辑经典“前文本”的典故意义/洪绵绵

安知同穴者——从傅永故事看北朝女性的合葬与权力/范兆飞

新见史仲莒夫妇墓志与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新考/王伟

五代时期的君主天命与星象改造——以梁太祖、唐庄宗即位的政治宣传为例/张驰

 

南宋末年的公田法与道学家/方诚峰

新出元代雪堂总统塔铭考论——兼论晋王甘麻剌与元成宗帝位之争/李辉

元明间“江操刘门”家族谱系考订并及《步虚仙琴谱》/王风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京察与党争/黄阿明

明季朋党话语与派系格局再考——以东林、三党为线索/马子木

 

“先其算命”:早期中国知识系统中的“数”及其性质和意义/赵益

陈寅恪治学兴趣和研究转向再议:以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为中心/王晴佳

 

新见唐代驸马崔宣墓志及其史料价值/杨琼

金哀宗遣魏璠征武仙兵事辨误/王岩

金遣奥敦良弼等为报成使入夏时间小考/王岩

《旧唐书·毕构传》“时议户部尚书为凶官”考/赵帅淇



提要


从天人合一到性情自然

——汉魏六朝儒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严耀中


提要:董仲舒所叙说天人合一论的要点之一,即是强调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作用。魏晋六朝的玄谈在此基础上之论辩加深了对人性人情本于自然之认知,并进一步在社会上下树立了纲常礼律乃是天道显现的观念,从而使儒学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由此也证明了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社会意识中所处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天人合一 人性 天道


试论谢灵运《佛影铭》的经典依据与闻法因缘——兼及佛教编辑经典“前文本”的典故意义

洪绵绵


提要:义熙八年,慧远立佛影台,次年撰《佛影铭》,谢灵运亦有同题之作。义熙十四年觉贤译出六卷《泥洹经》,道生因说阐提成佛,后出四十卷《涅槃经》亦说阐提成佛,灵运铭文云“阐提获自拔之路”,或谓所据即此说,但灵运撰文实在道生创说之前。事实上,铭文的经典依据为六卷《泥洹经》“阐提”概念,般若经论、觉贤译《观佛三昧海经》等观想经典关于观想的内容。义熙九年,灵运与觉贤由荆州还建康,法显南下向都,此即灵运关于“阐提”概念、《观佛三昧海经》“前文本”的闻法因缘。


关键词:谢灵运 慧远 觉贤 《佛影铭》 《观佛三昧海经》


安知同穴者

——从傅永故事看北朝女性的合葬与权力

范兆飞


提要:北魏傅永丧葬故事是一个“箭垛式”的事件,充斥着种种尖锐的冲突和纠纷,是观察北朝妻妾关系、丧葬制度乃至政治文化的重要线索。以胡太后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最终否定傅永葬于洛阳邙山的遗愿。时人和史家对此显然持批评态度。谁与男性家长合葬,无疑是困扰北朝一夫两妻或多妻家族的难题。北朝并无礼法规定前妻为尊,后妻地位有时更高。合葬方式也是北朝丧葬制度与实践的组成部分,同时体现出华夷观念的分野。华夏高门延续汉代大族的合葬方式,以同穴异棺或同穴异室为主,而胡人或胡化汉人的合葬墓,有时采取同棺合葬或石床合葬等形式。


关键词:傅永 北朝 合葬 前妻 后妻 妾


新见史仲莒夫妇墓志与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新考

王伟


提要:姚汝能以《安禄山事迹》一书闻名后世,然学界对其生平、宦迹、《安禄山事迹》成书背景及时间等问题均渺然难识。近年新发现的姚汝能于大中、咸通间所撰《史仲莒墓志》及其夫人《杜氏墓志》,不仅对其生年、科举、官职除授和《安禄山事迹》作年等问题之考辨颇具裨益,且为姚汝能依傍史仲莒门馆时的政治形势分析提供文献支持,亦有助于梳理其与“芳林十哲”等同代文人的交往实迹。


关键词:史仲莒夫妇墓志 《安禄山事迹》 姚汝能行迹 文学交往


五代时期的君主天命与星象改造

——以梁太祖、唐庄宗即位的政治宣传为例

张驰


提要:唐懿宗时期发生四星会聚于毕、昴的天象,分野为赵、魏,懿宗令成德节度使王景崇披衮冕以厌胜之,《旧五代史·唐庄宗纪》认为这是李存勖魏州即位之兆。僖宗时期,发生“木星入斗”的天象。《新唐书·天文志》将之系于乾符六年(879),《北梦琐言》、《册府元龟》等则曰“乾符中”,并将之与王铎问占、朱温天命建立起联系。根据计算,唐代后期确实发生了这两个天象,但与史书记载时间并不吻合。实际发生过的天象,经过五代史官的改造,便成为证明君主天命的有利征兆。从这两件史事中,可以一窥历史记载的实相与变相、史官误载的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四星会聚 木星入斗 梁太祖 唐庄宗 星象改造 《新唐书·天文志》


南宋末年的公田法与道学家

方诚峰


提要:贾似道行公田法是南宋末年最重要的史事之一,过去研究者皆未分析公田法倡议者、实施者的背景,尤其是思想背景。通过对相关人物的考察可知,公田法可谓贾似道利用道学门徒推行的一项事业。这说明,道学及道学家对南宋政治的影响,绝不仅仅发生在临安朝廷,更是笼罩地方施政。在地方施政中,宋末的道学家绝非萎靡、迂缓、空虚之人,其作为亦远不止于教化等,更是深入到兵刑钱谷这些王朝生存的基础,也深刻改变了南宋末年军事财政的展开方式。


关键词:南宋 公田法 道学 贾似道


新出元代雪堂总统塔铭考论

——兼论晋王甘麻剌与元成宗帝位之争

李辉


提要:郑州荥阳市文管所藏有一方经幢,上刻“大元特赐王印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冀国公大司空领临济一宗佛慧圆鉴雪堂大禅师灵宝舍利之塔”。本文结合洞林寺现存的几方石刻,考证出幢主“雪堂大禅师”名普仁,俗姓张,自号雪堂,为临济宗十八代传人,是元代佛教界一位有影响的人物。雪堂普仁与以晋王甘麻剌、高唐王阔里吉思为代表的有着极高政治身份和地位的人物关系密切。本文以雪堂普仁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普仁与甘麻剌、阔里吉思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元前期汉法与蒙古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雪堂普仁 甘麻剌 汉法 蒙古法


元明间“江操刘门”家族谱系考订并及《步虚仙琴谱》

王风


提要:就琴史而言,元代后期至明代前期最重要的传承是“浙操徐门”和“江操刘门”两支。而尤其“刘门”,资料散碎,极难厘清。本文依托钱福和顾清的两篇文章建立脉络,考察刘世贤—刘伯容、刘仲礼—刘克诚—刘鸿、刘参—刘溥、刘渊—刘文瑞六代人,从元初到明嘉靖三百多年间的流徙经历。将已知史料一一予以时空定位,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境况。而就《步虚仙琴谱》编者顾挹江系顾清嫡长孙这一情实,本文考其生平,推断琴艺应承自刘氏家族,因而该谱实乃“江操刘门”唯一存世琴谱。


关键词:江操刘门 刘世贤 顾清 《步虚仙琴谱》 顾挹江 刘仲礼 刘诚 刘鸿 刘文瑞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京察与党争

黄阿明


提要:鉴于乙巳京察党争教训,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察前妥善处置淮抚李三才去留问题,但最后却依然重蹈覆辙。由于明神宗再三推迟察期、延发察疏,给党争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辛亥察前,由宣党筹谋,御史金明时参劾吏部侍郎王图,引发双方辨劾,还不具有党争性质。然而明神宗对其放任不理,未能及时遏止,遂使其成为遗留问题带进京察,造成辛亥京察成为一次异于旧例的察典。吏部尚书孙丕扬对御史金明时的不当处置埋下察后党争的根源。被察失意的浙、楚、宣、昆诸党,以金明时事件为口实企图反噬。在反噬察疏争辩期间,东林党人丁元荐一疏将争辩正式引入党争境地,爆发了明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党争。随着孙丕扬、王图等先后离去,东林党在辛亥京察中获得的暂时性胜利化为乌有,反东林势力最终还是实现了察前欲去福清先去秦脉的目的,辛亥京察也成为东林与非东林两大势力攻守易位的转折点。


关键词:明代 辛亥京察 私书 党争


明季朋党话语与派系格局再考

——以东林、三党为线索

马子木


提要:东林及其反对者均由万历三十年代中期反阁臣传衣钵与反浙党的官僚衍生而来,辛亥京察、荆熊分袒等皆促成派系格局的分化与组合,确立起东林与反东林对立的话语模式。包括东林与三党在内的晚明诸党,并非政治立场协调一致的士大夫集团,而是变动的话语与身份标签。这种流动的朋党名目与亦虚亦实的派系结构,一方面使晚明士大夫较易变化身份以因应时局,另一方面亦促使朝廷别白派系身份、固化朋党名目,加剧了时局的二元分化。万历末年有关“无党”的讨论,至崇祯年间演变为主张崇尚实行与事功,以淡化派系界域、止息身份之争。


关键词:东林 三党 晚明 派系政治


“先其算命”: 早期中国知识系统中的“数”及其性质和意义

赵益


提要: 早期中国和古希腊一样,都具有“数为万物之原”的观念。此一观念所基于的“数”及其具体内容早已不是原始文化的数字崇拜,也不属于密契式的领悟,而是对度量衡及具体计算、乐律学、占卜和天文历法中发展出来的“数”及数学知识,进一步加以总结而得到的抽象认识。“数”作为知识系统的核心,是早期中国关联式宇宙论、自然宇宙论及各种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基础。思想史研究如果忽略对知识史的探讨,不仅易流于空疏,而且会发生谬误。


关键词: 数 数学 宇宙论 早期知识系统 知识史


陈寅恪治学兴趣和研究转向再议:以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为中心

王晴佳


提要:近代学者陈寅恪以其史学名世,但他治学的方向,经历了几次明显的转变。陈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学开始,专注学习外国语言,以文字学(philology)的研究为专攻,历史学为辅。1919年他在哈佛求学,与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讨论佛理,由此而专研亚洲文字,以汉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为对象,直至任教清华期间(1926—1937)。但抗战的爆发,迫使他转向隋唐史,基于通史类的著作,撰写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二书,对隋唐史的演变,做出了宏观、通贯的独到解释,确立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其国际、国内影响延续至今。


关键词: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史 中国近代史学 文字学(语文学)







本刊投稿方式:请邮寄纸稿至上海市闵行区号景路159弄A座5层

《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收  邮编:201101

编辑部电话:021-54650155

联络邮箱:gujiluncong@163.com

除此之外,网上一切邮箱及网址均为假冒,请投稿人注意分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古籍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