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史論叢》2023年第2期出版
目録
大豊(禮)簋銘新釋/裘錫圭
秦漢文獻所見癃病含義再探/陳寧
從附庸更始到聖人受命:劉秀集團的崛起及其合法性身份的擇定/王尔
東漢官僚士人的會葬和行喪——關係建構與秩序文化/蔣曉亮
唐代詩人李渾金墓誌相關問題再研究/馬振穎、鄭炳林
家族譜系·政治參與·關係網絡:中晚唐士族的三個側影——從《唐鄭遂誠墓誌》談起/沈國光
論唐德宗即位之初“疏回和蕃”政策的歷史淵源/胡康
《唐大詔令集》中“重收”詔令研究/卜天舒
道學汴洛故家與紹興政局中的尹焞/孫逸超
西夏文《天盛律令》三種版本比較研究/和智
近體詩律標準模型校考/李飛躍、韓婭非
“下流之悼”:壙誌與明清墓誌文的日常性/龔宗傑
傳統史學視域下十六國國别史的突破與困境——李海葉《慕容鮮卑的漢化與五燕政權》評介/杜冠霖
李常任太常少卿時間考/馮盛
修訂本《金史·百官志》補校(上、下)/馮盛
杜庶以寶章閣升華文閣/黄光輝
趙汝談以權吏部侍郎升侍講/黄光輝
傅伯成以顯謨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黄光輝
提要
大豊(禮)簋銘新釋
裘錫圭
提要:大禮簋(學者多稱爲天亡簋)是作於周武王時的重器。作者廣泛采取前人關於大禮簋銘文的可信的(至少是目前看來最爲合理的)説法,參以己意,撰成此文。主旨認爲:文王在受命稱王時未及正式舉行答謝上天(上帝)的祭祀大典,簋銘所記武王舉行的祭祀即是爲完成文王這一未竟之業而舉行的祀天大典。在祀天後隔一日舉行的饗宴是武王酬答參與大典的臣下們的。在大典中表現不好的受到降低位次以至摒於饗宴之外的待遇,而器主“朕”則因有功而受到勉勵,故作此簋以志榮寵。
關鍵詞:大禮簋 天室 文王事 亡(無)
秦漢文獻所見癃病含義再探
陳寧
提要:
關鍵詞:癃
從附庸更始到聖人受命:劉秀集團的崛起及其合法性身份的擇定
王尔
提要:劉秀自南陽起義,終至河北建立東漢帝業。南北轉移是劉秀集團崛起的必經之路,也是其自我身份合法化的確立之途。新莽末年,舂陵諸劉借助漢宗室背景起事,以復漢爲宗,擁立更始漢朝。初臨河北,劉秀以附庸更始帝爲旗幟,得到信都勢力的擁戴,逐漸坐大。之後孕育“聖王受命”思路,終至於“正當”地背叛更始。這一過程中,劉秀有意淡化集團的地域性和宗族性,形成“與天下英雄共功”、“能者受命”的創業論調,否定更始帝因襲漢資的合法化思路。由建武元年即位儀式,“承天生民”的皇帝—天子身份被確立。但同時,劉秀也以“繼統”自居,“不稱受命”,對抗隗囂、公孫述的異姓受命論。劉秀在“創業”與“繼統”之間因時而變,不斷調整合法性策略。“創革—中興”的雙向敍述確保了劉秀在不同時局下能游刃有餘,也留下東漢立國性質的不確定性和游移性。
關鍵詞:南北轉移 劉秀集團 更始帝 信都勢力 合法性身份 即位儀式
東漢官僚士人的會葬和行喪
——關係建構與秩序文化
蔣曉亮
提要:會葬和行喪是東漢時期官僚社會内部以行爲區分彼此的重要方式。會葬作爲官僚士人個人參與的集體活動,憑借其特殊性爲官僚士人交際圈的形成提供便利。行喪的確立從漢至晉經歷了數次波折,活躍於漢晉間的官僚士人借助會葬和行喪的發展,進行官僚社會的文化塑造,同時借此加强官僚士人群體的人際結合。本文通過觀察作爲官僚士人結合紐帶的會葬與行喪的變化過程、社會背景和内在動因,討論這兩种文化現象對此時官僚士人社會内部的秩序文化凝聚産生的意義。
關鍵詞:會葬 行喪 漢晉 官僚 士人
唐代詩人李渾金墓誌相關問題再研究
馬振穎、鄭炳林
提要:《李渾金墓誌》是近年洛陽地區新出土的一合唐代墓誌,誌主爲初唐詩人李渾金,傳世文獻未見載。這篇墓誌所提供的有關李渾金生平事迹的諸多信息,對於研究其籍貫世系、仕宦履歷、交遊經歷、婚姻子嗣等方面有一定的文獻價值。特别是誌文中記載了誌主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春江眺望》,屬唐代佚詩,誌文還詳細交代了該詩的創作背景以及其在當時的影響。通過對詩文的解讀,我們可以借此瞭解初唐時期詩歌創作的相關社會文化背景。
關鍵詞:李渾金墓誌 姑臧 世系 交遊 春江眺望
家族譜系·政治參與·關係網絡:中晚唐士族的三個側影
——從《唐鄭遂誠墓誌》談起
沈國光
提要:《唐鄭遂誠墓誌》的考訂有助於從家族譜系、政治參與與社會關係網絡三個角度考察以鄭遂誠兄弟爲核心的鄭氏家族。鄭遂誠先世入唐以來仕宦不顯,未能進入中央擔任官職。鄭遂誠家族作爲滎陽鄭氏的後裔,充滿了對自身身份的焦慮。《唐鄭遂誠墓誌》詳細羅列了連山房的譜系,可以視作鄭遂誠家族對士族身份的再次確認。同時,鄭遂誠與鄭通誠都卷入了淮南和徐州的地方政治事件,並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了士林清譽。鄭氏兄弟及後代的交友以及婚姻關係網絡,亦表明鄭氏在努力營造身份認同的同時,企圖在政治地位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關鍵詞:鄭遂誠墓誌 家族譜系 政治參與 關係網絡
論唐德宗即位之初“疏回和蕃”政策的歷史淵源
胡康
提要:唐德宗即位後,一反此前的和好回紇、對抗吐蕃政策,轉而采取和好吐蕃、疏遠回紇政策,這個政策的轉變並非僅由陝州之辱造成,根源在於安史之亂後唐與回紇建立的非對等關係結構。從代宗末年開始,唐朝就在醖釀改變政策,德宗只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已。安史之亂後,唐、吐蕃、回紇彼此間關係的變化往往會對第三方産生影響,德宗選擇在唐蕃激烈對抗之時和好吐蕃,未必與整治藩鎮有關,而是在疏遠回紇後,爲避免兩線作戰纔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唐德宗 疏回和蕃 三方關係 歷史淵源
《唐大詔令集》中“重收”詔令研究
卜天舒
提要:《唐大詔令集》收録有七篇“重收”詔令,明清以來,對此七篇的處理意見不一,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保留重複原文,不作批注,以明中山本爲代表;第二種是保留重複,同時在篇目下或天頭加以批注説明,以涵芬樓本、十萬卷樓本爲代表;第三種則是删除重複的詔令正文,只保留不同的篇目,以四庫本爲代表;最後一種是不加説明徑直將重出正文與篇目一並删除,以適園本爲代表。1959年的商務本,實際采用了第三種方式。筆者以傳世幾種主要的《唐大詔令集》版本對這些“重收”篇目加以校勘,發現其中藴含着豐富的史料信息,包括大量異文,正可相互校勘,考史補遺。
關鍵詞:《唐大詔令集》 重收 詔令 王言
道學汴洛故家與紹興政局中的尹焞
孫逸超
提要:基於對二程門人的地域和家族身份的考察,本文揭示了二程門下最親密的汴洛門人群體,他們淵源於與二程婚宦交遊的汴洛地區的相族。尹焞有着多重的汴洛相族家族背景,是二程汴洛相族門人的典型代表。趙鼎所倚重的“伊川學”主要是道學流寓故家群體,尹焞正是其中的學術代表和領袖。因此他受范沖舉薦登場成爲了不二之選。尹焞南渡後的門人也以流寓故家群體爲主體。紹興末年他們在賀允中的主持下重新登場,並且在隆興和議中表達了與湖湘、閩北道學不一樣的觀點。
關鍵詞:道學 家族 汴洛故家 尹焞 趙鼎 紹興政局
西夏文《天盛律令》三種版本比較研究
和智
提要:《天盛律令》是目前所見數量最大、涉及西夏社會領域最廣、内容最豐富的西夏文世俗文獻,也是研究西夏社會歷史最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其原始圖版資料的刊布已有三種版本,各版本的長短優劣,即便是懂得西夏文的業内專家也往往魚魯不辨,因而影響對此重要資料的認識和使用。本文在系統比較西夏文《天盛律令》三個主要版本的基礎上,初步探討了彩印本的價值與不足,梳理了《俄藏》本和俄譯本的貢獻與不足。就《天盛律令》三個主要版本不是基於嚴格的文獻學整理原則産生的文本及俄藏《天盛律令》還有大量未刊殘件的觀點作了回應。
關鍵詞:《天盛律令》 俄譯本 《俄藏》本 彩印本 底本
近體詩律標準模型校考
李飛躍、韓婭非
提要:基於唐詩生成的兩種近體詩律模型,爲律絶創作、詩體研究和文獻校勘提供了基本準則。通過對《全唐詩》全部五七言四八句詩歌的格律統計發現,林庚和啓功先生所提格律模型呈現率相對較高,但整體上完全符合標準模型的詩作比例較小,只是隨着拗變量的增加而覆蓋面益廣。鑑於中土文獻有關標準詩型的記載出現較晚,本文基於現有詩例,從句、聯、篇等層面分類分期考察了詩律模型的生成與演變。前人受限於文本形態和技術手段,難以實現全樣本、精確化的聲律統計。將《全唐詩》、《全宋詩》甚至近體詩歌作爲一個文本集來統計,可以超越抽樣分析而把握近體詩律的要素特徵與歷史演變,避免將標準模型作爲字音研判、異文辨析、體式分别的先驗標準。唐宋詩歌的標引計量與實證分析,有望將相關研究命題交叉驗證、關聯共現,從更多維度刻畫和揭示古典詩歌的聲律特徵。
關鍵詞:《全唐詩》 格律 標準模型 聲律計量
“下流之悼”:壙誌與明清墓誌文的日常性
龔宗傑
提要:中國古代墓誌名目繁多,壙誌作爲其中一種通常由親族撰寫而不托名筆的類型,頗能體現古代墓誌文個人化和日常性的書寫特徵。自唐代韓愈《女挐壙銘》以來,經由歸有光、錢謙益等明清文家的創作,壙誌在文體學脉絡及文人書寫傳統中,逐漸獲得相對獨立的類型特性。其中以子女及族中晚輩爲施用對象的一類作品,既繼承漢魏六朝抒寫“下流之悼”的哀辭傳統,又提升明清墓誌文在描寫個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文學性。以壙誌爲對象,考察明清墓誌文的生活與情感表現,指向的是一個與徵史紀事、褒功述德的傳統歷史建構不同,而回歸一般生活、普遍情感的文學世界,這或可爲古代墓誌的文學研究提供某些思路,又不失爲從生活史的路徑來研究古代文學的一次嘗試。
關鍵詞:壙誌 墓誌 哀辭 日常性 生活史
本刊投稿方式:请邮寄纸稿至上海市闵行区号景路159弄A座5层
《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收 邮编:201101
编辑部电话:021-54650155
联络邮箱:gujiluncong@163.com
除此之外,网上一切邮箱及网址均为假冒,请投稿人注意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