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屈能伸,进退自如!蚯蚓:是在表扬我吗?

青漫漫 看花是件正经事
2024-09-05

      对于爬行类动物来说,通常的行走姿势无疑是头前尾后,可就在昨天傍晚,我意识到这说法并不适合于蚯蚓。

      当时是下班后往回走,行至检察院东侧时,忽然发现脚下有只挺大的蚯蚓,近20cm长,从两米宽的小路南侧往北横穿。我看到时,它正爬到小路的中央位置。

      眼前这只蚯蚓的处境明显不妙:首先,蚯蚓性喜潮湿环境,一般昼伏夜出,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工作者”,而此时虽近黄昏,但仍有阳光照射。同时,这是条混凝土板块铺就的小路,路面非常干燥。还有,此时正是人们下班的时段,不断有人自此经过,稍不留神就有脚踩车辗断送其性命的可能。我不明白,蚯蚓为何会在这个时辰这个地点出现,估计是它的一次错误出行吧?它一定在很焦急地努力,希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

      蚯蚓一直是我不太喜欢的虫,因为其面貌丑陋。实际上,以前我几乎对所有虫子都不感兴趣,但自今年夏天开始关注,我慢慢发现它们身上竟有那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     

非现场图片


      盯了有两分钟,突然看到,它一直朝前的那端折向了后方,而后将另一端朝了前,首尾掉了个个儿,然后按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这可真让我感到奇怪!事实是,一开始我并没有去分辨哪端是它的头或尾,而是想当然地以为,前端肯定是脑袋而尾巴在后。这时我才注意到,虽然它的前后端粗细、颜色差异不太大,但调头后朝前的那端生有一节不明晰的环带,那是它的头部。真没想到,刚刚,这只蚯蚓竟会像人一样地倒行!

      可记得以前读过一份资料,说蚯蚓肌肉发达,行动灵活,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由此带动运动,所以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可眼前一幕分明能证实,蚯蚓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呀。

      大家平时的博物活动,无非是实地探察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缺一则不易深入,但当两者的呈现不相一致时,我想,我们不该轻视自己的亲见亲闻,对于书本中的既成理论至少应持理智态度。

      小路由一块块地砖拼接而成,蚯蚓头部每触到地缝时,就会试着钻探一下。它急于进入地下,可当然是徒劳。就这样,一米长的小路它走了足有十多分钟。

      它行动的迟缓让我着急,为它,也为我自己,呵呵,俺还要回家掌锅做饭呢。

      蚯蚓无视觉,但体表分布着众多针对温度、光强、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感受器,让它靠这些来完成对外界信息的获知。此时,它一定是知道自己已进入了较安全地带——小路两侧是灌木丛,并开始把头埋到土里。可是它失算了,因为所进入的根本是一片浮土,当它从这浮土的另一端伸出脑袋时,我不由发笑了!

      它重新开启了探地行动。这次对了,我看到,它先是把脑袋最前端伸长变尖,像个小钻头一样入土,随后通过肌肉伸缩膨大头部,使身体挤进,隔几秒或几十秒,暴露在外的部分才往地里收缩一点,尽管速度很慢,我还是为它松了一口气。这是属于一只虫的生存状态,于暗哑处闯辟出一条路来,开拓者的付出总该被称作拼搏,开拓者的勇气也总归叫人敬仰。

      想想蚯蚓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啊——如果你愿意花费些时间去了解,又有哪种动物的生存不是神奇的呢——除了蝉的若虫,像它那样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靠钻土生活的并不多吧?达尔文曾专门研究并于晚年写下《腐殖土产生与蚯蚓的作用》,其中有一段记录:1841年,达尔文的小儿子跑下某处山坡时,散布于田地里的石块被踢得叮当响,三十年后,在这片闲置已久的田地却再也找不到一块石头的痕迹。石头哪去了?后来,达尔文在荒田里挖了一条沟槽,发现原本散布在地表层的石块被两英寸半厚的细土覆盖了……

      这就是蚯蚓的力量呀!蚯蚓正是那天然犁具了。我们的农耕技术是受了它的启发吗?假设没有地下的蚯蚓,板结的土地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枯败枝叶得不到有效分解会降低土壤肥力,那么,人类的基本生存及今天的社会发展成果也就可能是另一番面貌了吧?蚯蚓确实是人类最忠实的合作者,是地球上的“第一劳动者”。

      虽然很想继续观察下去,但我的确不能再耽延了。站起身来,急急往家赶。心里想着,不知它还得用多长时间才能走完剩下的路而安顿好居所?明早再经过时,此处还能否看到它的留痕?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看花是件正经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