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你以为虫们没有“秋裤”?
天冷了,昨天从衣橱里翻找秋裤时,突然记起多年前跟同事的几句对话——
我:你看,天一冷,人得层层添衣,还得暖气、电热毯,暖手宝,少一样儿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动物们自始至终可就那一身皮。
同事:错,动物换毛啊。
想想,我和同事应该各说对了一半。对于有毛有羽的动物来说,它们确实可以通过增换毛羽来御冬寒,但对于另一些,比如接下来要说的小小昆虫,则不太适用这说法。它们中少有具备丰厚毛羽的,与人相比,的确不那么依赖外部资源即能实现自足,3.5亿年的地球生活史已足以证明它们的强大,人家也是有“秋裤”的呀。
几天前有事出门,捎带瞅了瞅路边的绿化带,发现虫们已经有所行动了。那么就跟着我的脚步,来看看它们各显神通的越冬本领吧。
1,以卵越冬
小路边上,一根龙爪槐枝条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很明显地排列着一长溜的刺孔,应该是某蝉(叶蝉?不确定,此处知道它是以卵越冬即可)的杰作了。上前折下一节,可见里面有白色的卵粒。
这让我想起了通常说的鸣蝉。既然都叫“蝉”,说明了它们在某些性征上的相关性:同属于半翅目,体形有点类似,还都是以刺破树皮产卵的办法,来延续生命度过漫长冬季。
有一点值得一提,平时常听人说,有蝉卵的枝条之所以是枯干的,是由于蝉在产卵时破坏了树皮,这话有道理,但主要原因还是,蝉产完卵后会后退到枝条的下方,用产卵器上的锯齿围绕枝条韧皮部划一圈,如此一来,疏导水分和营养的管道被破坏,这段树枝就会枯干,也更容易被风刮落,便于若虫孵化后入土。这一点我还没观察到,以后注意一下。
总之,每当我了解到动物们的一些奇特生存方式后,总要想起“叹为观止”这个词。
2,以幼虫越冬
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越冬方式不一。下面是一种蛾的幼虫。
这房址选得真不错,在一棵白蜡树的向阳一面、深达2公分的树皮缝隙里。虫在蛰伏前往往要寻找类似的向阳背风处,据说温度要比外面高出三四度。
当我看到树皮中间罩着的那层丝膜时,断定其中有虫,于是慢慢打开了它。没想到,薄膜下是一个椭圆形的丝织茧,再里面,才是那蛾子的幼虫。
这双层居室构建得可真是巧妙!不仅安全,也暖和。它显然又是刚刚竣工,从时节上可以推断,从巢的新鲜程度、幼虫具有的活动能力也可以看出。我破茧的瞬间,它在小小房间里慌乱不安,稍顷,看我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才安静下来。
随后,我把茧的开口处重新围裹一番,放回原处。不知接下来它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半途中的变故?唉唉,真是打扰了!估计会另起炉灶重建新家吧?时间还来得及,我猜。过几天再来看看。
3,以蛹越冬
当我走到那片马兜铃位置时,不由地站住了脚步。春夏时候,这里曾是大量丝带凤蝶、麝凤蝶的寄居地,现在它们全无踪影。它们去哪儿了?
其实早些时候经过这里时,我就开始在马兜铃上寻找了,但没有发现哪怕一只它们的蛹——两种蝶都是以蛹越冬(没有发现并不奇怪,后面说明)。在化蛹之前,它们会大量取食马兜铃叶片,将养分转化为脂肪等能量储存体内,然后为了减少消耗,一直保持休眠状态,直至来年春天完成美丽蜕变,羽化成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稍远处,河边的千屈菜茎秆上,我终于发现一只麝凤蝶的蛹!只可惜,它只剩了半个身子,腹部部分缺失,并且仅存的头胸部已是空壳,估计是被鸟啄食了。
这也就是我一直没有发现蝶蛹的原因了,为了避开天敌,它们一般选择较隐蔽的地方化蛹。而这只,显然当时是过于自信或说草率了,那些千屈菜的叶子落尽后,让它的身体完全暴露在外。
4,以成虫越冬
已是11月初,山东半岛的户外还能看到可爱的瓢虫。除了苍蝇蚊子,它们差不多是冷风中最后的坚守者了吧?十月中旬时,我还见到一只异色瓢虫在户外羽化的情景呢。
这一只也许正在寻找合适的越冬场所,也许是在打探同伴的消息,只见它慢慢腾腾一边走一边观望。瓢虫以成虫过冬,常常会选择树根、墙缝或石块落叶下,然后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挤挤挨挨抱团取暖,来度过天寒地冻的艰难时期。
瓢虫生命周期大多较短,在我国南方一年可发生五六代,但有些休眠期长的种类,成虫可存活一年多甚至两年。
明天就要步入立冬节气了,接下来,冰雪交加,寒风刺骨,想想都叫人两腿打颤。可是不必为虫虫们担心,万物生存,各有“秋裤”。明年春暖花开之时,想必我们还会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