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你青青乳名(五)——菟丝子
乡
野
民间描述:
拉拉蔓,黄色蔓子,豆地里最常见,叫人头疼的田间杂草。
科学介绍: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旋花科,菟丝子属。茎缠绕,黄色,纤细无叶;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结蒴果,球形。多寄生于豆科、菊科等植物。
它茎蔓纤柔,不附不生,被大诗人李白喻作妩媚女子: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可是,作为一个了解菟丝子生长习性的人,我总是要把它与希腊神话里那个能量巨大的蛇神——海德拉联系起来。
海德拉有九个脑袋,不容易死。
前些日子,跟一位八旬老人说到菟丝子时,她跟我聊起自己年轻时的一件事。
那是快晌午了,她们在田里干活,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大伙儿正准备收工,生产队长发话了:赶紧把那片豆地里的拉拉蔓拔掉再走啊,要不等大雨下下来,地里软塌,人进不去……就这么着,大家宁肯被雨淋,也要把菟丝子清理完了才离开,因为她们都知道拉拉蔓那家伙是怎样一种野草。
老人还说,下地干活碰到拉拉蔓小苗时,要赶紧锄掉,已经长大了缠上豆棵的,就更不能犯马虎——听明白了,这时通常不是只处理拉拉蔓,而是连豆棵一并拔除,宁肯损失眼前的几株大豆,也不能留下后患。
对拔出来的那些,挖坑埋,撂路上晒,总之,比斩草除根还要决绝。
说到这里,您可别不以为然,对菟丝子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农民伯伯了。
菟丝子虽有补肝益肾的药用价值,但因对农业的影响更显而易见,所以落了个“豆阎王”的别名。
在我们老家,有乡亲叫它拉拉蔓,个人以为,其中的“拉”字,除有长长藤蔓绵长不绝之意,恐怕还包含了人们对它拉拉杂杂、难以清除的嫌恶之情。
那么,是什么让菟丝子拥有如此强悍的本领?让我们从它的一粒种子说起吧。
菟丝子种子发芽后,因不长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寻找寄主——正确的说法可能相反,是先有了寄生方式,才使它有胆量将叶子褪掉。而一旦攀附,它就会迅速在对方株体上生出尖刺,扎入其韧皮部吸收水及养分,致使被寄生者因缺失营养而枯萎,农作物的话,就会降低收成。
找到根据地后,菟丝子也就对应上了另一别名:无根藤。
菟丝子首先是以种子繁殖,当然是有根的,但它的根只是幼苗期的一个短暂存在,找到寄主后,其茎下部就会慢慢枯萎,然后完全靠寄生存活。
它的可怕之处正在于还有一种营养性繁殖方式:只要稍留一点它的组织在寄主体上,或在清理时落到别的植株上,就会发育成新株,清除十次都难绝迹,可见比海德拉还要厉害。
菟丝子有什么错吗?只因与人类利益存在冲突而已。
在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立关系中,我想,菟丝子的生存压力其实蛮大的。既然外界环境压力是促进生物演化的因素之一,那么,它会否因为人类的干扰而产生生性的改变?
恰巧,我前几天在一篇生物学期刊上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因为人的大量采集,生长在中国横断山脉岩坡上的一种贝母,逐渐出现了贴近背景环境的保护色。并且,研究人员发现,其伪装程度与采摘量大小有关,也就是说,人类干预正在推动这一物种的演化。如果这个结论可以引用,那么,菟丝子呢?且让我在心里假想一下……
不管怎样,菟丝子的寄生是一种生存方式,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它的存在无需借助什么理由。
我还见过菟丝子的同门兄弟金灯藤,分别是在山区的道路边、城市植物园、半管理状态的城郊公园等处,但在这些地方从未碰到过菟丝子。可见,两者在寄生范围上还是有区别的,金灯藤除了草本植物,还喜欢攀爬灌木。
记忆中,我只在豆田或野草丛里见过菟丝子。
我那时还是小小孩,还不知道什么希腊神话故事,但就已经觉得,作为植物的菟丝子反倒更像是动物,与蛇有共同之处了。
因为没有叶子,花果又小得不引人注意,所以整个看下来那就如一堆交缠起来的光溜溜的金丝蛇。重要的是,当你盯着它时,它一动不动,只要稍有一段时间不来,它就因生长迅速,在植被上爬盖成一张大网,让你产生莫名的错愕感。仿佛,那些拉拉蔓是潜伏在暗黑中的蛇,看似无声无息,却鬼魅一般,趁你不注意时施展招术。
从儿时的以为蛇,到如今的以为九头蛇,我对菟丝子的认识可以是持续递增,又可能是不谋而合。总之,四十多年的意象不改,足以证明拉拉蔓个性的独特与显明。
本篇,仅从生长习性,来记述一种家乡植物。
图片均来自网络,封面为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
微信公众号|看花是件正经事
—— end ——
博物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