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赢的纽带」竞赛到深化,西丽枢纽到底有哪些亮点?深度解读

马锐 多维城市 2022-08-06
近期,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以“共赢的纽带”方案最终胜出,为这一长达两年的方案遴选历程划上了圆满的句点。


从竞赛到深化,新时代站城融合枢纽到底哪些亮点?


▲西丽枢纽方案深化视频









南山科创中轴的重要链接点

世界上最繁忙的枢纽之一





西丽枢纽位于南山区中北部片区,北接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南临南山科技园北区(高新北区),是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轴的重要链接点,距离深圳北站12km。


▲西丽枢纽区位图


西丽枢纽是深圳铁路客运系统“三主四辅”客运站布局中最重要的主枢纽,总规模13台25线,站房面积12万平方米,共引入赣深、深茂、深汕、深珠四条铁路。片区同时引入四条地铁、两条城际线,在北侧集中设站。


西丽枢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换乘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枢纽之一。未来,西丽枢纽日均客流量将超过130万人次,其中轨道交通远期日均客流量将达到76.7万人,地铁进出站客流约55万人,地铁内部换乘客流约19.8万人,城际铁路进出站客流约19.8万人,城际铁路内部换乘客流约1.8万人。


▲西丽枢纽天华条件图










“ 共赢的纽带 ”面向未来的TOD4.0枢纽





# 轴线清晰的片区布局,缝合城市


西丽高铁新城南北向是南山区科技创新轴的重要链接点,东西向是塘朗山、大沙河自然景观到前海的东西自然景观轴的交汇处。方案规划策略的核心是缝合南北城市科创主轴,联通东西城市生态主轴。


▲西丽枢纽地区与城市轴线关系示意



# 促进共赢纽带,焕发西丽新生


围绕铁路车站进行立体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绿化公园、步行网络实现枢纽与城市的有机衔接,带动西丽片区活力与创新力。


▲西丽枢纽总平面布局图

▲西丽枢纽鸟瞰夜景图


# RIBBON + REBORN,面向未来的TOD4.0枢纽
枢纽概念设计方案围绕人的活动,在铁路上方特别设计了一片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城市生态绿洲,形成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纽带形态。标志性绿色纽带状的枢纽实现“站-城-人-自然”的高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中国TOD4.0版的高铁站城融合示范工程。


▲RIBBON + REBORN方案生成示意图


# 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共赢


西丽枢纽通过机制创新,淡化铁路红线,根据土地价值将容积率进行转移,同时打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路地双方实现最大程度合作共赢,将城市开发利益投入到公共空间塑造中,回馈于人。

▲容积率转移示意图













站城融合的新时代枢纽






西丽枢纽通过连接、融合、平衡三大策略,打造高复合、高可达、可穿越、可逗留、更生态、更智能的综合客运枢纽,致力于实现真正意义的站城融合。



#1 高复合的枢纽


▲枢纽剖透视图

▲4F文化设施入口效果图


枢纽片区形成以枢纽为核心、多功能复合、多组团布局、站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枢纽采用立体布局,利用光谷将地上地下空间串联


▲枢纽北光谷效果图



#2 高可达的枢纽


为应对世界级的枢纽客流,高铁接驳以“轨道+公交+步行”为主。采用多向进出模式,提高枢纽可达性。


▲枢纽多向进出示意图▲枢纽B2层地铁站厅效果图

▲枢纽东西侧落客车道效果图



#3 可穿越的枢纽


规划方案在片区内多个层次设置多条路径,让西丽枢纽成为可穿越的枢纽,避免割裂城市空间。


▲枢纽东侧地面穿越道路

▲枢纽东侧桥下穿行空间


西丽枢纽围绕车站,结合周边开发及上盖开发,适应地形,基于自然生态及区域活动的理念,构建的多标高空间渗透型立体慢行网络。


▲屋顶东西向架空慢行通廊



#4 可逗留的枢纽


规划将铁路上盖部分容积率转移至两侧白地,形成大开大合的公共空间,为市民创造各种可逗留的游憩场所,赋予枢纽新城生机与活力。

▲枢纽北侧开发街区效果图

▲枢纽东侧屋顶城市生态公园效果图

▲枢纽东侧商业街区效果图

▲枢纽西侧开发效果图

▲枢纽西侧街区效果图

▲枢纽南侧下沉广场效果图

▲大沙河回看高铁新城效果图


#5 更低碳的枢纽


通过生态绿谷的设计,将地下的建筑空间实现地面化;半地下的站台空间,也积极引入自然通风和采光,改善站台空间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助力实现建筑低碳化

▲枢纽生态节能示意图

▲半地下站台效果

▲端部站台采光效果



#6 更智能的枢纽


西丽枢纽搭建城市数字基建的智慧枢纽底盘,搭建城市公共服务的智慧数据中心,搭建城市未来生活的智慧运营平台,打造智慧之城。

▲西丽枢纽智慧交通平台


西丽枢纽坚持TOD4.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将世界级客流量与高强度开发完美结合依托创新模式机制、立体化交通体系、跨前沿融合技术,将率先打造站、城、人共赢的生态枢纽典范,树立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标杆






设计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体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单位)

盛晖

建筑及规划:刘俊山、李立、彭罕之、张远、汤陵蓉、马锐、颜晓、牟浩飞、冉晓鸣、周小康、杜凯鑫、殷炜、肖俏、潘杨旸、林德海、段廷炜、李春蕾、余文 等

轨道交通:李文胜、沈学军、张燕镭、孙光远、刘莎、杨龙、杜生翔 等

铁路及其他相关专业:王海潮、韩国兴、鲍华、彭俊、张明磊、闫  利、彭新东、徐鹏辉、袁成刚、施明源、谭华刚等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陆钟骁

城市设计:高木义雄,野村哲,林旭浩,光山茜,徐研,姚诗远,辛演祥 等

建筑专业:丁炳均,海上亚耶,马骕骦,手钱光明,角谷遊野,冯淇钦,张树存,本间千寻,渡边修一 等

景观及其他相关专业:金香昌治、全瑛美、朱晓舟、小野润一郎,金盛 等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杨  旭

建筑及规划:吴南华、张俊坚、郭世强、杨莹、阴惜昙、吴烈程、包振亚、谢凌昊、石洪丽、吴欣倩、叶美帆、李德云、黄东华、史晨翔、赖红 等

结构及其他专业:王启文、许贻懂、曹福亮、李家亮、晏风、翁路明、蒋能飞 等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杨宇星

交通专业:谭国威、何建平、杨博、王言中、黄丹芮、刘俊潇、钱祎婷、崔晓天、史卿,刘亚龙,张贻生、白莲森 等

规划/景观专业:李大杰、何刚 等




 END 


授权转载自:铁四院编辑/排版丨多维城市注:本文为多维城市编辑、排版,此版本转载请在开篇注明来源



// 推荐阅读 //

7家团队方案一览丨深圳市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概念设计及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征集‍‍‍‍‍‍

40年实践经验——深圳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研究

2021,哪些城市设计&TOD项目竞赛值得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