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默,是心灵最后的自由

梁实秋 听哲学 2021-03-14





by梁实秋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


  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


  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


  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嘀嗒嘀嗒的声音特别响。


  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支接一支地抽了起来,吧嗒吧嗒之声可闻。


  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



  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东晋时代,钟会仰慕嵇康,约人一起去拜访他。到了以后,嵇康在树下打铁,并不理会他们。钟会起身离开,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明张鼎思《瑯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


  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请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以其言试之,人皆验。


  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


  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


  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


    处大居贵:位高权重。


  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



  《孔子家语》明明地写着,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这庙堂右阶的金人,不是为市井细民做榜样的。


  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


  謇谔:亦作“謇愕”。正直敢言。


  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钳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


  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


  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


  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寂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


  莲池大师说得好:“世间酽醯醇醴,藏而弥久而弥美者,皆由封锢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酽醯醇醴:世上所有酒、茶、醋等味道醇厚的东西,储藏越久味道越美,都是因为密封牢固不致泄气的原因。意指人应多思少说,想好了再说。


  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许要把口闷臭,但是吾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现,没有饶舌的必要。



  基督教Carthnsian 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Carthnsian:加尔都西会。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又称苦修会。因创始于法国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1084 年由法国人圣布鲁诺创立。规定修行者必须独居一室,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只许每周六聚谈一次。


  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浮生如梦》

本文转自周国平(zhouguoping6666)



哲学100问 · 西方哲学三部曲

畅听2500年西方哲学史 探寻人类智慧文明


第1季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第2季 : 现代西方哲学

第3季:上线中


一键畅听三季课程↓↓↓

上图扫码微信购买 - 下载喜马拉雅APP - 选择微信登录 - 在“已购”收听


购买后添加小助手

入群· 获得资料·优惠活动

↓↓↓



新 书 推 荐
《哲学100问》第一季 图书出版
音频课程稿件全部呈现,可以边听边看
点击以下小程序即可购买


 ▼点击阅读全文购买《哲学100问》第1季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