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学者丨孟祥笑:从经典中吸取力量

孟祥笑 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 2024-05-29


回忆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感谢《光明日报》刘剑编辑相邀,使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求学历程。回首过往,恍若昨日,其中曲折,不能尽言,愿所言于读者诸君能有所裨益。


从经典中吸取力量


一、前言

自己走上学术道路,是十分偶然的。我出身农家,父母因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一直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大学毕业后,虽然考取了研究生,但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想在家乡做一名普通中小学教师就行了。教师招考报名的时候,才发现考上研究生算高质量就业,不允许考老师。无奈之下只好到中国传媒大学继续读书。

二、硕士阶段

硕士生活是从转变观念开始的。面试的时候,导师姚小鸥教授要求我利用研究生入学前的时间熟读一部经典,选项有《诗经》,《左传》,《庄子》内篇以及《文心雕龙》等。我心里正犯难,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当时王克家师姐正在老师办公室修改硕士毕业论文,老师让我看,我一读,傻眼了,字基本都能认识,但说了个啥,我一句也没明白。在老师办公室待了不知多久,最后仿佛被大赦一般地出来了。从这之后,阅读、背诵经典文献成了我读研期间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没想到的是,难题之外还有更艰难的挑战。研究生上课与之前颇有不同,姚老师上课总是希望我们就他上课的内容提问题。经过十几年填鸭式教育的我们,哪见过这种场面。以至于我每堂课都集中精神,仔细听老师讲的内容,然后苦思冥想几个问题,至于老师的解答根本就不重要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实际是老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术思维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我来说,成长靠的是不断的积累。在这方面,导师姚小鸥教授可以说是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读书方面,从研究生入学到博士毕业,除了自己读书外,姚老师每周五都会带着我们阅读、背诵经典文献。先后读过的有《周易》《尚书》《诗经》《史记》《汉书》《张协状元》《缀白裘》《清华简》等。姚老师和参加读书会的每个人都要轮流大声诵读,然后他就其中的重要内容讲解,遇到问题还会和我们讨论一番,那段宝贵时光这一生中不可再得。

硕士阶段学习的是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需要文字学基础,姚老师还建议我们学一些文字学知识。当时和李文慧师姐一起旁听了传媒大学郝茂老师的《说文解字》研读,甲骨文选读,《商周金文》研读等课程。古人说“由小学入经学,则经学可通;由经学入史学,则史学可通”,文字学知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经典文献提供了工具。

除了读书外,论文写作是最大的学术训练场。一开始,姚老师让我从较容易上手的《论语》进行阅读、学习,相关论文写过《孔子的天命观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还完成了《孔子集语校补》的书评。这些内容虽然有的发表了,有的只是半成品,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走进了经典文献,理解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是从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的。记得那天吃过午饭和老师一起散步,讨论硕士论文选题。我说,师姐们研究的都是《诗经》,但《诗经》不好出题目,现在跟着老师上《楚辞》研究课,我想研究楚辞。老师顿了一下,说《诗经》也能写,但是研究《楚辞》也不错,可以结合课程想一想做什么。实际上,我并没有研究《楚辞》的具体想法,只是觉得师姐们都是研究的经典,大家一起讨论的也是经典,就做了这个选择。

考虑到我的基础,姚老师原来的意思是想让我从较为容易入手的文学史研究出发,做相关的毕业论文。为此,还专门指导我撰写《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的注释特色》一文先打基础,却不料我心太大,不想做这一方面的研究。自我提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后,姚老师先是指导我从阅读、背诵《楚辞》中屈原的篇目开始。最先选择的研究目标是《招魂》,老师让我先从其文章《<招魂>赋体文学说》入手,从《招魂》文本本身到《招魂》产生的时代背景去研究《招魂》的文体性质,最后写了《赋体文学源流与<招魂>的文体性质》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学术界》上,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有了这个开端,姚老师就将我硕士论文的大概方向定在研究《楚辞》各篇的文体上。在研读《天问》时,我们发现《天问》除了具体诗句的阐释和文体性质外,还有许多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却并未形成一致意见,诸如错简、创作缘起、创作时地等。随着新材料的刊布,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解决可能。于是,我们便决定将论文定为《〈天问〉研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姚老师的这一决定冒着很大风险,《天问》作为楚辞中最难解的篇章之一,研究实属不易,对于学术基础薄弱的我来说,更为困难。每当我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和我一起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博士阶段

硕士毕业后,我想继续跟着姚老师攻读博士。当时,姚老师只能带戏剧戏曲专业的博士,所以就从中国古代文学转到了戏剧戏曲学。戏剧戏曲学虽与中国古代文学有一定内容上的交叉,但仍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为了能够使我尽快进入到这一领域,姚老师推荐我从经典入手,先是读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来他还带着师姐们和我一起读书,可以说是专门的精心培养。姚老师说,学习戏曲没有任何窍门,每天背诵一支曲子,坚持下来,定会有不同。我就准备了个笔记本,每天把自己背诵的曲子抄在上面。这些准备帮助我顺利通过了考试,考上博士之后,我还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经典剧本,补上自己基础知识不牢的短板。这些努力虽然和我写博士论文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戏剧艺术和怎样去了解古代戏剧。

通过博士考试到博士入学的一段时间,是我成长的重要时期。当时除了上课和读剧本外,姚老师还要求我把硕士论文修改出来。修改论文是比写论文更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当时完成了《文义次序与<天问>中的禹》《简册制度与<天问>的错简问题——以<天问>“女娲有体”句为中心》等论文。修改文章的过程让我认识到了读经典的用处。研究《天问》错简问题时,用到了《汉书·艺文志》中《书》类文献前“小序”关于古代简册制度的阐述。之前关注过的上博简、清华简等为研究提供了简册实物参照。此外,还明白了滚动式迁移的研究方法。我们在利用清华简对《天问》的文体进行研究时,对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的文本性质有了不同的认识,就一鼓作气,完成了《试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文本性质》。实践证明,所有的努力终不会白费,我修改完成的文章都发表在《文艺研究》《学术研究》等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上。现在回想起来,各种环节,历历在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做学问的艰辛与快乐。

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可以说具有惊险性。一开始,姚老师为我选定以“脚色”为研究对象,题目为《中国古典戏剧脚色的形成与演变》。但此题目涉及内容太多,理论性极强,我一时无法驾驭。在这种情况下,姚老师指导我研读王国维的《古剧脚色考》来寻找突破口,读到“参军、副靖、副净、净”条时,我对参军服色与参军戏剧形态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又偶然在2014年第12期《文物》杂志上发现了“《踏摇娘》演剧图”。加之我们本来对宋代戏剧脚色已经有过一些研究。最后将论文题目定为《唐宋戏剧形态与脚色体系研究》。这一研究题目具有独特性。首先是其所依据的材料有限,新材料主要靠机缘发现。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观点的提炼,而这依赖于对经典文献材料的研读与思考。所以,博士论文的写作让我逐渐掌握了如何从经典中寻找问题。

学术交流是开拓眼界,了解学术前沿的重要方式。在读书期间,姚老师鼓励我们走出去看看,看看大家的学术关注点在哪里,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从2011年参加“纪念杨公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以来,参加过十余次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上思想的碰撞让我认识到了文献积累、问题意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性。

四、工作感悟

2016年博士毕业后,我来到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工作。因工作的关系,偏向于中国戏剧史研究。读书时经典文献的阅读与背诵为我站上讲台提供了很多便利,我还把阅读经典文献的方法介绍给我的学生们。生活内容的增加,让时间过得尤其快,但是阅读经典和背诵经典已经成为忙碌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术道路上的力量源泉。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功课要去做,这使我常常想起上学时老师经常说,“不怕慢,就怕站”。在任何情况下,做学问没有捷径,靠得住的只有心无旁骛,抓住经典,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个人简介

孟祥笑,女,1987年生,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201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中国戏剧史。在《文艺研究》《学术研究》《周易研究》等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图片:作者提供

统筹:王孝强

制作:杨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