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最大后遗症,四个字

文摘小编 水木先生说 2022-12-30
文/钟亦可
来源/青年文摘(ID:qnwzwx)


前两天,一则“浙江13家博物馆参观需承诺‘历史无阳’”的新闻,引发了舆论广泛热议。
据第一财经报道,包括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杭州孔庙、中国动漫博物馆等在内的13家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求预约人员参观前填写健康承诺书。
这份健康承诺书中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是“本人不是已解除隔离的无症状感染者”“本人不是已治愈的新冠确诊病例”

这不是第一个因为拒绝“历史阳性”人员进入公共场所引发关注的城市。
此前,广东佛山的佛山大剧院也曾发布过“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禁止入场”的条例。

一番争议过后,目前这几个地方都已经修改了相关表述,取消了对“历史阳性”的进入限制,但后疫情时代的“阳性歧视”真的就这样解决了吗?
对于禁止出入公共场所的“历史无阳”,或许还在上一次热搜就可以解决的舆论倒逼范畴之内,但除此之外,新冠康复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隐性歧视。
甚至有不少酒店也拒绝新冠康复者的入住。
有些人试着隐瞒自己的“历史阳性”,以此来获得一些基础的生活便利。
但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医保大数据一拉”,你的历史病例一清二楚。
上海方舱超负荷运转之时,不少从方舱治疗出院的新冠康复者都收到了来自身边的各种委婉“提醒”,“先不要回小区”。一边是“邻居拒绝康复者回家”,一边是“回不去的群租房”,望着近在咫尺的家门,有些人最终只能被迫流落街头。

孩子不是没人要,而是社区阻力过大 / 《经济观察报》


“历史无阳”不仅是对新冠康复者的人身歧视,更暴露了社会层面对于新冠病毒毒性传播的无知。在当前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比复工复产更值得重视的是,消除人们对“历史阳性”的过度恐惧。
对于“复阳者”是否具备传染性,国内外学界、业界早有定论。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曾指出,尽管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的新冠核酸检测有不同程度的复阳率,然而事实上发现,这些冠以复阳或复发的新冠康复者,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群的感染或传染。
也就是说,这些复阳的核酸样本实质上是病毒的核酸片段,死病毒并不具备传染性。

多地卫健委也都曾在不同场合公开发声表示,就目前观测到的病例,新冠患者痊愈后,即使核酸检测出现复阳也不具有传染性。但这些科普性质的权威言论显然并没有战胜公众对病毒再次复发传播的恐慌。
“阳过的不要”“没有做过志愿者的”“不要得过新冠的或者是核酸异常过的”“方舱工作过的人员不要,防疫系统里会查检”“疫情期间没有做过政府项目(包括)急诊临保、方舱、临时隔离点”

这是许多新冠康复者在痊愈以后,看到/听到过的招工要求。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有方舱工作经历,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是为了支援上海特地赶来。
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凤凰新闻以及很多的自媒体,都报道过新冠康复者无工可打的就业歧视现状。

譬如曾住在虹桥机场厕所隔间里的阿芬,在新冠康复后的几个月里,没有一家用人单位或零工愿意录用她,她每天依靠在各种app上签到做任务提现换取的几块钱,跟别人在团购软件上拼6块钱的面包。

厕所隔间里的阿芬 / 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离开方舱的张声则一直借住在小姐妹家中,康复后的一个半月里,她没有找到任何一份工作,但如果现在就离开上海回老家,她还要搭上4200块的隔离费用。
在方舱里做志愿者被感染的刘利还要更惨一点,因为他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固定居所,在街上“流浪”和被驱赶是他刚出院时的常态。

刘利晚上歇脚的地方 / 《新闻晨报》


B站UP主“我是小妖怪”也曾在自己的视频中表示,原本已经和一家教育机构谈好了,但却在试讲结束后被校方匆匆辞退,只是因为她曾经“得过新冠”。

《四川观察》


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上海浦东松江部分劳务中介表示,迪士尼、富士康、大金等公司都“不要阳过的”。比如迪士尼的保安岗位要求“没有阳性记录,没有方舱记录”,大金空调的招聘信息也明确“进过方舱、阳过、做过方舱志愿者的不要”。

图/观察者网


即便有些企业没有明着捅破这层窗户纸,但在招聘登记的时候,会在《应聘登记表》的“健康状况”一栏中格外加上一条“是否感染过新冠肺炎”,还有的企业会向应聘者提出查看过往三个月核酸检测结果的要求。
如此一来,个人的历史确诊信息仍然避无可避。
毫无隐私的确诊信息和“不要阳”的招聘要求,这是在上海的“阿芬”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困境。
住在虹桥机场厕所的阿芬,最后在舆论的关注下找到了一份快递分拣员的工作,而无人关注的张声在隐瞒自己历史阳性后,也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但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更多没有被看到的“历史阳性受害者”。

截至6月30日,全国已有近430万新冠确诊患者,这其中有多少人是阿芬,又有多少人会是张声,我们谁都无法预料。
我们应该责怪那些奉行“历史无阳”的企业吗?
也不尽然。
某些企业招聘拒绝“历史阳性”人员,不一定是基于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更多的担忧可能来自于一旦员工“复阳”后,给整个企业带来的封控停工危机。


医学科学科普博主@庄时利和 此前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之所以用人单位会限制招聘康复者,不完全是因为医学上的无知,可能还是考虑到实际的风险。因为复阳的风险的确存在,而当企业的员工被检测出阳性后,就可能面临停工停产的问题。一旦停工停产,企业就要承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共同承担这些损失的还有企业的其他员工。






滑动查看全文
为了保住企业的正常运转,“历史无阳”的硬性要求或许只是一种维持生存的无奈之举。

进入后疫情时代,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在全面恢复,但部分新冠康复者的一些基本权利保障,却被“历史无阳”这样的歧视“潜规则”剥夺了。
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更迭,跨省流动人员在面临各地不同的隔离政策时,也出现了个别地区“层层加码”的情况。
7月14日,科技博主@大红矛 在微博讲述了自己从深圳南山返京后被社区派发了监测体温的电子手环的经历,瞬间引爆了网络争议。该博主表示,该手环具备联网功能,“肯定能记录行动轨迹,跟电子镣铐也差不多了”。
但北京市卫健委已明确回应,从未发布过居家隔离人员需佩戴电子手环的相关政策。

本质上是街道的层层加码/《南方都市报》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在很多国家,电子手环是一种针对犯人的处罚措施。
将这样一种近乎惩处性的电子工具,用于监控居家隔离人员,未免显得小题大做了。
网民纷纷留言表示:
“电子手环已经触碰到个人的隐私和精神安全。”
“无法接受所谓的24小时电子监控。”
“大数据赋能”无疑是这场抗疫持久战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但也要警惕“电子设备的负外部性”,不要让病毒异化了我们对个人权益的基本尊重和认知。
好在,浙江多地的博物馆和北京下发电子手环的社区都已经撤回了相关不合理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权益的违规行为得到了及时喊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表态,严禁在就业上歧视曾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康复者,对此类歧视现象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从国家层面发出禁止对新冠康复者的就业歧视信号固然值得赞许,但在具体的执行中,还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既然“复阳”者并不具备传染性,大可通过技术手段缩短历史核酸记录的查阅时限,并隐藏新冠康复者的阳性核酸记录和康复证明,除疾控部门外禁止外人调取,以此来保证新冠康复者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让他们能够堂堂正正地享有一个普通公民的基础权益。
不要忘了,在这数百万的历史确诊患者中,有不少人是抱着一腔热血前来支援同胞的志愿者,不要让他们出了力却寒了心,更不要让“历史无阳”成为此次疫情无法消除的社会后遗症。


作者:钟亦可。本文授权转自青年文摘(微信号:qnwzwx),这里有:教你在生活打怪升级的暖文辣文,帮你开阔眼界的知识干货,让你笑到飙泪的段子趣图,推荐关注!水木先生说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