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们是文青的偶像,却被普通人视为“渣男渣女”
01
《成为波伏娃》是以今天“女权主义者”的视角为波伏娃写的传记,强调波伏娃在这段关系中的主体性,他们并不是从属。但从波伏娃的日记,她在这段关系中有很多的痛苦,对萨特情人的嫉妒,她曾爱上他人想要结婚中断与萨特的关系,是萨特劝说她为了他们的事业、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她放弃了婚姻,但她心里却有很多的不甘和怨念。
如果波伏娃后来没有成为作家,她会怎样?肯定会感到失败,这也是普通人无法效法的原因。
美国70年代的“海天盛宴实验”就是践行这种“开放式关系”,10多年前美国有记者实验“燕麦行动”,结果都不欢而散,说明“开放式关系”很难满足人内心对安全感、稳定、忠诚等需求。
芭芭拉·威廉姆森被认为是美国“最解放的女人”,这也是法国的自由生活方式传到美国,在美国掀起了反传统文化、家庭革命。
他们的导师正是萨特、波伏娃。
芭芭拉创办了“性爱俱乐部”,让那些曾经在他们的豪宅中摇摆不定的男人们以惊人的速度和女人发生性关系。
芭芭拉后来发现这对女人并不公平,她认为"这就好像女人们被男人们性虐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她说"我看到一个女人整个晚上都没有达到高潮。她那一天一定和10个男人发生性关系。我认为这整个聚会简直就是对女性的滥用。这群人并没有和我们共享同样的价值观,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实验失败。
02
我身边也有不少文艺青年喜欢波伏娃与萨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佩服波伏娃在19岁写下的誓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不进入婚姻、生养孩子、只忠诚于一个男人,她想充分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
于是他们只想要爱情,不想要婚姻,在年轻的时候,的确很洒脱。但这种激情的关系大多短暂,但年龄大了想安定下来女性已经错过了生育的年龄,很多人在事业上也没取得什么成就,这就容易陷入自怨自艾中。
波伏娃上大学时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萨特,一位同样反传统家庭、学哲学的男生,这位男生其貌不扬但谈吐不凡,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萨特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在很多文艺青年看来太“浪漫”,但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典型的“渣男”。
波伏娃曾把与萨特一段“三人行”关系写进了小说《女宾》,这是她第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波伏娃、奥尔加备受折磨,唯有萨特很享受。
到了中年,随着萨特名气越来越大,波伏娃几乎成了他的“影子情人”,她的作用就是不断为他物色年轻的女人,波伏娃有时也与学生或其他男人发生关系,但在她心中居统治地位的还是萨特,这就是他们的“不平等”之处。
从她给萨特写的墓志铭可以看到她内心的矛盾:
这就是“成为波伏娃”的代价,她从开始她就把一位女性的成功与婚姻对立了起来。认为两者不可调和,而与她同时代另一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她却享受到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做到了知行合一。
不由想起作家门罗的话,“所有的幸福都是有缺陷的”,不论选择哪种爱情方式,结婚或不结婚,人生都难免痛苦和遗憾。而往往“深度的关系”才会让人看到自己的“不完全”,从而更愿意去了解对方的不同,看到对方的软弱和挣扎,并由此产生悲悯,情感也就有了升华,同时使心灵不断向外延展。而往往短暂的肉体关系是把人工具化,用以满足情欲需要,这就使心的空间不断缩小,人容易陷入嫉妒、控制等权力之争中,这也是“开放式关系”难以长久的原因。
美众议院通过向以色列运送武器法案,泰国两位人质已死亡,很多人的留言不仅蠢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