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我找到了人生第三种力量

Summer Fan 蒲公英家庭教练中心 2022-12-29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脑子里可能有个问号:先别说第三种力量,第一种和第二种力量是什么?


我分别说说它们,说说我和它们的故事,也说说孩子养育上可能的一些运用。

 




第一种力量:

来自于我的渴望和想要

 

小时候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大概六七岁的时候。


隔壁有两个哥哥,一个清华一个四川大学,还都是研究生。我从没和他们说过话,但是他们每次从家门路过,旁边的大人都会说:看这两个孩子,好能干哦。


如果爸爸刚好在,他还会回头附赠我一个眼神:你也是这样的人,你也会走出这个小地方。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莫名其妙地知道:我一定会走出这个地方,像两个哥哥一样,成为有文化的人。我的世界不会在一个小地方,会在一个更大的世界。


至于更大的地方在哪,怎么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属于小地方。


80年代初,很多成绩好的孩子都会上中专,进入国家单位,而我就默认为我的轨迹会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第二次有这个感觉是大学的时候。


高考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专业不是我喜欢的,于是我辅修了一个专业。


我见到一个老师,她上课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我有一种感觉:知识真的会让人漂亮,我似乎看到了这个老师说话时身后的光。


后来,这个老师就成为了我研究生的老师,也成为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恩师。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她教授的专业是什么,或者多难考,我都想成为她的学生,成为她这样的人。

 

后来,这个模式陪伴我一直成长: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里有什么标杆人物或偶像人物?为此我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后来,我一路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职场人、什么样的管理者、什么样的妈妈......


这些问题一路陪伴和指引我各种成长及人生转身。

 

现在我做了家庭教练,我一直和父母分享:体力、脑力、心力。


孩子的想要和渴望属于心力的部分很多父母都是在脑力上培养和要求孩子,其实需要更多从心力上去关注和指引孩子,心力起来,脑力和体力自然就匹配上了。


就像心力是时针,脑力和体力是分针和秒针,心力动一下,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少动几十甚至几百下。



 



第二种力量:

来自于我的害怕和不想要

 

第一次有这个感受是小时候一二年级的时候。


家里有人过来对妈妈说:“你们家三个孩子两个闺女,要不把小闺女送给我?”这个阿姨来过三四次。有一次妈妈边做饭边对我说:我家闺女怎么会送人呢,而且你成绩还那么好。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时候我的潜意识应该在想:为了不被送走,我必须保持成绩好这个优势。所以它也成为了我成长的力量之一。


但这个力量也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紧张感、压力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自己要求很高,不让自己休息,连看个娱乐节目都觉得有负罪感;在亲密关系中也特别有条件性,“无条件的爱”这个词很久都学不会,因为没有感受过。

 

第二次感受到这个力量是大学入学的时候,爸爸送我去成都。


那时我们一起逛街买些生活用品,买完后比较累,就坐在商场前面的台阶上,喝矿泉水休息。休息间隙我一回头,看见一对父女坐在星巴克或其它类似的露天台桌上,满脸都是惬意的笑容。


我当时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长大了,我不要我的爸爸这样,我不要我的孩子以后也像我一样。于是,这股力量很长一段时间也支持着我,就像后面有只狗一只追着我一样,督促我向前。

 

第一个故事中的“不想要”来自于父母,第二个故事来自于客观环境的存在,他们都给了我向前的力量。


但第一个“不想要”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很大:激发了我力量的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恐惧和不配得感。



在后来的家庭教育中,我分享给很多父母:当孩子恐惧、害怕、不想要的力量来到时,父母可以利用和牵引这股力量帮助孩子成长,但家长不要作为恐惧的来源或者压力恐惧的放大器,更不要以此来激发孩子的羞耻感


举个例子,例如孩子希望和好朋友中考后上同一所学校,不想和好朋友分开,此时利用好这个“恐惧”的力量可能就帮助孩子顺利读上重点高中了。


但同样情况下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你看谁谁谁多厉害,你们从小一起长大,你咋就啥啥都不如人家,回头人家上重点高中,你上职高,看你怎么好意思......”


这样的话实际上很难激励孩子,它人为地让孩子与好朋友,以及这股力量变成对立的关系,甚至可能会激发伴随孩子一生的羞耻感。


来自于环境和同伴的“不想要”已经足以让孩子去向前,这需要父母用心去观察和发现。

 

 




第三种力量:

遵循自己的热爱,

更臣服生命之流

 

前两种力量,无论是前面吸引着我的牵引力:渴望或想要;还是后面像狗一样追着我的推力:不要或害怕。


两者都强调个体的力量和目标,很像动画片哪吒重生里哪吒喊到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


2021年,是我辞职创业转型的一年,我发现了第三股力量:生命之流的力量。比起之前两种力量强调“船”自身的动能,今年我进一步切实感受到了顺流的推力。



从大厂辞职前的感觉,仿佛就像自己在一根曲线的顶端拐点处,很明显这个曲线在下滑,但我仍然死死不放。


虽然我听到了我的热爱在第二曲线上呼唤我,但是第二条曲线比第一条低太多,如果放手跳下去就会有失重的感觉。


因为害怕跳下去后的未知和失去,所以我一直死死地拽着第一条曲线。


直到看到《臣服实验》这本书,共鸣感强烈袭来:


除了你“自己想要”本身,除了“一个个目标”本身,生命之流会自然把你带到你应该去到的地方,生命展开给你的可能性比你设想的大得多得多。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掉控制,跟着自己的热爱,在每个当下去臣服去接纳去好奇,生命也就会逐渐在你面前展开和绽放。

 


听起来可能有点虚,我用我自己的例子说下。


辞职之前很多人问我,后续打算做什么,打算做到什么程度?我说除了教练相关,有两个同样热爱的合伙人,其它几乎一无所有。


我说创业也许就像在迷雾中前行,只有往前走五十步米,才能进一步看到后面的五十米,看不清楚就跟着北极星一直走就行。

 

现在回想这一年,偶然和必然相互交织着前进了很多:



我们的家庭教练开了四期,收到学员的一致好评,目前也在申请国际教练协会专业资质中;


教练式父母的课初级中级也连续开了三期,每期家长都给予很多的回应和感谢;


因为之前一直在企业,很多朋友还一直积极邀请我去给企业做教练式领导力和团队教练的课程。


同样,在都认为教练靠情怀,难养活的的现实世界里,我的收入也破了7位数。


更加值得开心的是,以前一切讲目标的自己,越来越能接纳不确定性,甚至与未知和不确定性共舞。




说回和养育的关系。在我的教练案例中,很多孩子都有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例如画画、跳舞、甚至打联模比赛等。


在这些热爱里,孩子们是发光的,内驱力和自信是由内而外散发的。


但是很多父母接不住孩子的热爱,会说:这个浪费时间、对学习有影响、现实的考试压力这么大这些热爱没什么用、这样的衣服设计夸张以后没有市场等等。人为地中断了生命本身带给孩子的这股力量和可能性。


如果所有事情都是按父母认知的去发生,孩子又如何突破父母这个天花板呢?


也许,面对孩子的热爱,父母能做的就是欣赏和静待花开

 

回看2021年,更是回看自己近四十年的人生,感恩这些力量牵引我来到今天。


在最后,我想好奇地问你几句,是什么力量让你来到了今天?又有什么力量会牵引你去明天?你又用了哪些力量在支持你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