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有个星期八 | 我用一把玩具枪,瞄准了岁月

农大校记者团 中国农大稼穑青年 2023-01-28


专栏简介      

“我想有个星期八”:星期八是未知的延续,星期八有无限可能,星期八充满好奇与乐趣。这个专栏,稼穑将和你一起探索这些可能。童年的西瓜和小布丁,放学后的小卡片和动画片;小时候天马行空的幻想,长大以后稀奇古怪的脑洞,曾在我们年轻的生命中闪闪发光的,都将在星期八重现。

星期八.





或许你也听说过

有一个地方叫“游戏王国”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无论你生在何时何地

无论你性格喜动喜静

你都曾是这个王国的忠诚子民

小孩子都是游戏王国的天才

他们用童趣创造规则

用奔跑、呐喊、嬉笑维护规则

再用成长去打破规则

在这个星期八

我们不妨回望一眼

这个被遗忘许久的角落

也许它曾是你的全世界



Game kingdom


丢手绢

Childhood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一提到这首经典的儿歌,大家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拿着手绢的女孩若无其事地围着一群人小跑,趁所有人不注意的时候快速把手绢丢在其他伙伴的背后。上面讲的这个游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叫做“丢手绢”。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找四五个小伙伴围成一个大圆圈,游戏就可以开始了。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小女孩喜欢把手绢丢在一个小男孩的后边。这是因为男孩跑得快,女孩想要挑战一下自己的速度?还是因为男孩喜欢捉弄女孩,所以女孩也想“反击”回去?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依稀记得一屁股坐到地上时的痛感,还有女孩永远不会被男孩抓住的快感。

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我们总追求些许刺激与挑战,丢手绢便成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小游戏。任意丢下手帕给坐在地上的伙伴带来神秘感,突然发现身后的手绢又带来了精神上的刺激,你追我赶更是带来速度上的挑战!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互动的小游戏不仅在那段时光里留下欢乐,而且游戏中那一方小小手帕像一只诺亚方舟将珍贵的童真细心呵护,而绕着伙伴们奔跑的每一圈都将年少的快乐储藏在了原地。



捉迷藏

Childhood


 捉迷藏是很多人孩提时代都喜欢玩的游戏之一,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河南当地的方言称其为“藏老闷儿”。

    小时候,为了凑来足够多的小孩子加入游戏,我往往作为组织者挨家挨户地上门寻找朋友们。游戏开始前,我们一般都先规定好游戏的区域,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躲、谁先藏。找的一方背过身趴在墙壁上,同时在嘴里数着“1,2,3,4……”的数字,当数到50时就可以开始寻找啦!而其他的小朋友就发挥自己机灵的小脑瓜,藏在隐蔽的角角落落里。

还记得小时候玩捉迷藏,我常常调皮地藏在挂满衣服的柜子里,用衣服把自己的身体埋住,眼前就一片黑乎乎的,好像自己和衣服已经融为一体了。突然,有一束阳光从衣服缝里照射而来,原来是柜子门被寻找的小朋友打开了,我心想:这下肯定完蛋了,要被发现了!然而,她向柜子里瞥了几眼,用手翻了几下衣服,发现没有什么异常,就匆匆离开了。我内心窃喜——诶嘿,躲过一劫!

但是没想到最终竟是被我的奶奶发现了。她打开柜子想要找件衣服,发现柜子乱糟糟的,翻动几下,一个小脑袋瓜子猛地探出来,把她吓了一大跳。经过这一番躲藏,我不仅把原本整整齐齐的衣柜弄的乱糟糟的,而且脏兮兮的鞋子都给衣服“添了色”。不出所料,我被奶奶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一顿。由于小时候的调皮捣蛋,我早已对她的教导习以为常,依然暗喜于我高超的藏身技术。

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小时候的游戏渐行渐远,电子游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那份藏在心底的童年意趣将是我印象最深刻、永不磨灭的记忆。在安静的夜晚,我总是想起儿时的捉迷藏,一幕幕奔跑寻找的画面不时地在眼前浮现。在乡村生活中,也有着简简单单的快乐。蓝天白云下的欢声笑语从未消失,那时的老房子、田野里到处留下童年的足音。



卡牌游戏

Childhood


作为一名资深桌游爱好者,如果你要问,在各类卡牌游戏中叱咤风云的我的“初恋”是什么,我会为你讲述那个名叫游戏王的童年。

现在想来也觉得好笑,游戏王有上万张卡片,光是主流常用卡都有数千张。怪兽卡、魔法卡、陷阱卡千奇百怪,时点、检索、连锁等各种规则让人眼花缭乱,即便是现在的我也要仔细琢磨细细思量,但当时作为对此一窍不通的小学生的我,只因眼馋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卡图,便绞尽脑汁省下大把的早餐钱,流连于校门口的盗版卡摊。一包一包,一摞一摞,待到小学毕业时已经挤满了整整一箱,哪怕我现在知道这一箱的价值可能还比不上我一套正版卡组,但我还是一直保留着它。


要说买卡的目的,那当然是把它们组成一套属于我自己的卡组,然后和同学拼个你死我活了(笑)。在卡图上仰天长啸的巨龙——帅!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卡组。看着特效炫酷威力很大的魔法卡——帅!同样毫不犹豫地加入出战的行列。至于矮小的绿皮哥布林团伙,还是想办法拿这张卡从同学手中诓一张别的卡吧。此时往往就需要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把这张卡的效果吹得神乎其神。对战互拼时,小学生们对一大半卡的效果都不清楚,往往是对战双方聚到一张卡前,对着满是错别字的效果介绍大眼瞪小眼,人越围越多,直至演变为全班同学来断是非。


升至高中以后,玩游戏王的同学很难再找到,毕竟现在游戏种类五花八门,大可不必背着厚厚的一沓实体卡,冒天大的风险在老师眼皮底下决斗。偶尔,我也会去专业的卡店,和同样熟悉规则的同好互相切磋,拿别人构筑的长处填补自己的短处,赢的便道一声“承让”,输的也不气恼,端的是谦和有礼进退有度。不似当年,为了一局决斗的输赢跳脚急眼,你怒斥我乱用效果,我嗤笑你技不如人,甚至到了要掀桌子撸袖子干架的地步,但过不了多久又坐回到同一张桌前。

少年人的气性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那些年盛夏的风,呼号过便不再回来。


翻花绳

Childhood


翻花绳是中国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儿,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金鱼、钱包、各种网状、一朵花。


记得小时候,我们女孩子最爱玩这个。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每人翻一次,就能出一现一个新的花样,比谁的手指更美丽更灵活。当发现自己创造出新结构时,真的能开心炫耀一整天!


过家家

Childhood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过家家是最优先选择的游戏。万物皆可过家家,随时随地过家家。不管是人数、环境,还是时间、材料,什么都阻挡不了我过家家的如火热情。

我最喜欢跟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模拟家庭聚餐。最抢手的角色是“妈妈”,因为“妈妈”负责在家做饭,而“爸爸”和“孩子们”就要出去寻找做饭的原材料。作为院子里的孩子王,我凭借着独特的地位和一张擅长忽悠的嘴,长期霸占了“妈妈”的角色。“爸爸”和“孩子们”从外面捧回来一堆草叶、树枝和石头,围着“妈妈”吵吵闹闹地点菜,我就开始在烹饪台——一块大石板上面胸有成竹地烹饪。我用着一块小石板把草叶切成不同的碎块,模仿着父母做菜时潇洒自如的模样,微微翻炒几下,撒上一把沙当作调料后,就出锅盛进树叶碗里。菜都做好后,大家都围坐在一起,我拿出指点江山的气势指着草地上的菜:这个是“宫保鸡丁”,这个是“油焖大虾”,这个是“鱼香肉丝”,还有一个“紫菜蛋花汤”。于是大家都心满意足地开始“吃饭”。

可是,这种程度的过家家可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玩耍的类型。事实上,过家家还有更加简单的版本。在课间的空闲时间,我和同桌的小女孩一人拿着一支笔,就玩起了过家家。我用一张卫生纸把笔杆裹起来,把纸巾的下摆捏出了蓬松的弧度,就做成了一条小裙子;同桌把纸巾撕成细细的长条,一端塞在笔盖上的洞洞里,就做成了蓬松柔软的长卷发。两支笔杆碰了碰头打招呼,小女孩们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

“嗨,你好呀!我叫冰璃,你叫什么名字?”

“嗯……我要叫林粉蝶!”

在放学的路上,拿着雨伞也可以过家家;一个人无聊的时候,用手指也可以过家家;两个人在上课的时候,在草稿本上画画也可以过家家。过家家几乎贯穿了我一直到小学毕业为止的童年时光,在那段懵懂快乐的幼稚时光里,过家家寄托了我对于未来、对于生活、对于美的憧憬,这种憧憬持续至今仍然对我有着影响。可惜后来电视手机逐渐取代了包括过家家在内的大多数游戏,过家家也随着我们的长大被贴上幼稚的标签。最终,过家家还是逐渐消失在我的生活里。









“别玩了,回来吃饭!”

不知从哪一句母亲的召唤起

我们便真的不再出去了

童年似乎也随着这最后一声召唤

而逐渐远去

但那些放学后的黄昏、田野间的追逐

玻璃弹珠和游戏卡片

却成为了我们的温柔乡

在日后无数个疲惫的夜晚

于睡梦中响起低吟

我用一把玩具枪,瞄准了岁月

——砰!

时光倒下了,一切归于原点

我们还是我们


文字 | 王若栋 郝宇龙 亓小雨 张子默 方曼莎 张小荷

编辑 | 蒋子艺 

责编 | 张黛眉 张小荷 杨祎 高云霄



特辑 | 让小麦不怕热,我们做到了! |
科普 | CAUer,这不只是一条有味道的推送 |
特辑 | 这群中农大学子在棉田种出“奥斯卡”  |
特辑 | 人间绝色不及君——当农大邂逅立冬 |
现场 | 100天倒计时,中农大亮灯迎冬奥! |
周三映像 | 线条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