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阡陌知稼穑,田间育英才

农大校记者团 中国农大稼穑青年 2023-03-09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夫大国者,不可无大仓。大国崛起,农为根基。农业在转型,农村在嬗变,农民在跃升,中国三农的精气神鼓荡充盈。2022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值此秋收时节,行走在乡间田野,金色的田野里稻香四溢,一束束饱满的稻穗弯下了腰。你知道吗?在中国农业大学,有这样一门课程,它能带我们深入了解作物的生长,让我们真正走入田间,亲自见证作物的出苗、生长、成熟,它就是植物田间技术。



01

课程简介

Introduction


植物田间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讲授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观察和田间管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季节性和时序性。课程核心是实践操作,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田间调查方法并且学习田间管理技术,为未来栽培学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设置基于认知过程与作物生产特点,以作物类别→生育进程→器官发生与建成→生物学特征为主线讲授作物认知基础知识,突出作物器官发生与发育特征的时序性观察与诊断实践内容;同时以作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测产与收获为主线讲授农事实践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室、“责任田”和“试验地”为课堂,实现教学过程的“实物+实地+实践”融合,有利于同学们对作物生产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进行更深的理解,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02

现场直击

At the scene


本周我们有幸观摩了张英华老师带同学们上课的情景。课堂上,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在验证乙烯利对棉花的催熟效果时,张老师带大家采取对照试验的方式进行;在田间,同学们记录着棉花的产量,同时亲手摘下成熟的棉花。这样的上课方式既激发了同学们对理论研究的兴趣,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农学的魅力、科技的力量。室内讲解玉米植株性状调查时,张老师现场拿出一株玉米给同学们示范如何数玉米的次生根层数、叶片数,如何测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等,张老师手把手教同学测量方法,严谨且有耐心;田间实践时,张老师带着同学们走入玉米的测产区,同学们走入比他们本人还高的玉米田中仔细地进行株行距、穗数等测产项目的计数。看到同学们严谨地对每个数据进行核算,看到他们高兴地摘下成熟的玉米,看到他们身上传递出的热情,我们坚信:大家带着满腔的热血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互相陪伴,定能一路高歌前行

目前,该课程中种植的作物有玉米、棉花、小麦、油菜、甘薯、花生、大豆等。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种植、管理、调查、收获,体验和实践各种农事操作。本周由于保护水稻的网罩未放好,同学们待收获的水稻被鸟啄了,损失较大,老师借助这个突发事件教导大家:一件小事情就可能让每个人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农业种植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要做细,不能出差错。在经验中成长,在实践中举一反三,熟悉作物生产过程和新农作技术,具备开展作物生长诊断、生产问题分析与解决等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这也正是开设这门课的初衷。



03

教师采访

Interview


张英华老师回忆这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幕幕,感慨良多。在这门课里,不仅是她在传道授业解惑,同学们的热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也深深感染着她。有的学生为了剥小麦生长锥并拍出好的照片,放学后一直在教室练习,直到拿到满意的结果才离开;有的学生用图片记录了作物生长的动态过程,写出非常完美的实验报告;有的学生经常自己去地里进行田间管理,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深深地让她感动;有的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有劳动总是冲在最前面,实践操作原理力求弄懂,实践操作过程力求做细,抓住各种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技能;有的学生对老师倾诉自己的憧憬,将来想成为一名现代农场主……这些感人瞬间时刻鼓舞着她,要努力把课讲好,把学生培养好,为三农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整个学习过程中最能感受到同学们喜悦的时刻就是秋收,田间硕果累累,玉米颗粒饱满、红薯铺满了地头,同学们满载而归。这样的喜悦不仅仅因为收获,更是因为同学们见证了作物从一粒种子或一棵秧苗到一粒粒粮食的过程;另一方面,同学们体验到了粮食生产的不易,因为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他们亲身经历了作物从播种→田间管理→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观察与农事操作过程,感知作物生产过程之艰辛,粮食来之不易。尤其现在当大多数同学缺少田间操作和作物认知,让他们实践作物生产过程获得粮食,更能体会到农业的艰辛。课程中,实践操作环节大受同学们欢迎。他们通过实地实景实践,可以体验到课本和视频教学内容重现,同时也能获得新知识,如从显微镜下观察小麦生长锥形成麦穗的过程,发现环境条件影响小麦幼穗畸形,近距离观察春种、秋收过程,感受付出与收获。



课程的负责人张明才老师对本课程有很多设想,“要针对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在落实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与时俱进的发展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情景等方面的多元改革,提升学生的课上课下主动性与参与度。这是课程教学当前急需提升的地方。”

事情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现实中作物生产具有季节性、连续性、周期长等特点,但由于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安排与作物生长发育时序特征及田间管理等难以进行时序匹配,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局限了学生综合运用、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另外,学校对于本科生“通专平衡”培养方案的实施,导致专业课学时减少与学习内容增加的矛盾突出,传统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点拓展与实践学时的需求。张明才老师表示:“以后还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建设。”


04

学生感想

Feelings


于秀博:

植物田间技术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我们种植作物的时间不仅是在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下确认的,同时也参考了节气的变化,颇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韵味,特别是在具体的包括起垄、开沟、播种等操作中也需要传统技艺与科学规划相结合。当然农业生产毕竟是看天时、地利、物性的行当,课程难免会遇到意外,比如棉花遭遇虫害、干旱导致长势欠佳,或者大风冰雹打到了玉米,不过当最终能够品尝自己种出的甘薯、玉米等成果时会有极大的满足,也深深体会到农业工作者之不易。


张家菡:

在植物田间技术课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零距离地感受到作物的一生,从播种到收获,在一次次的田间管理和性状调查中,感受到植物生命的脆弱与蓬勃。作为农科学子通过课程亲身实践,真正走近土地,更加直观地了解作物生产全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学们在课上学到农业知识,感受为农不易收获不易,看到果实的那一刻又令人满足。在实践操作中同学们不断成长,感受到身为农科学子肩负的重担,感悟到什么是“大国三农”情怀。阡陌陇田间怀育英才,农学课程中培育农学未来。


摄影|施欣彤

文字|王红鑫 张悦

编辑|蒋日灵

责编|于哲 孟祥慈 高云霄 张梓瑜 张智豪 王祖恩 



特辑 | 佳节又重阳,西山撷影思绪长 |



特辑 |【国旗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

特辑 | 棒棒穗穗带你逛校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