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整改见成效 | 滁州市有力推进白米山区域矿山生态修复问题整改
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督察整改成效案例宣传,充分展现督察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督察工作氛围。省厅在全省范围内精心筛选了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案例。今天,我们来看滁州市白米山区域矿山如何进行生态修复。
2019年11月,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典型案例,指出滁州市、南谯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白米山白果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白米山白果洼矿山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一拖再拖,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实,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反馈后,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启动问题整改,市区两级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及时调整施工单位、完善治理方案,强化监管,南谯区区委、区政府积极支持,有力推进项目整治,目前白果洼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白米山区域矿山生态修复问题整改成效显著。
高位推动,自觉扛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
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调度指导,并通过环保委员会会议安排布置白米山矿区整改工作。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两次深入矿山生态修复现场调研指导,并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生态环保答卷”。
滁州市市区两级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主要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到现场指挥工程建设,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施工单位,研究优化整改方案。同时,通过市局党组会、办公会和调度会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央、省生态文明建设文件、会议精神,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分析整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厘清工作思路,扛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责任。
部门联动,切实落实生态修复工作责任
滁州市委、市政府牵头调度,南谯区区委、区政府及自然资源规划、水利、林业、公安等部门全力配合、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白米山矿区治理。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优化《白果洼生态修复治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改任务、整改时限、整改责任3个清单;拆除了废弃地磅1个、简易看护板房近800平方米,重新安装了告示、警示标牌57处、监控探头3处,健全了巡查机制。水利部门积极配合,把兴修水利与生态修复结合,将水库扩容产生的耕作土用于矿坑覆土,降低了生态修复成本,提高了植树植草的成活率。林业部门主动跟进,及时将已平整地块按照苗圃标准,统一进行苗木种植,对苗木间的裸露地块统一种植麦冬草,重现水绿山青。执法监察严肃查处了原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单位违法违规行为,下达了处罚决定,并处罚金8000元。
白米山区域生态修复已累计投资500万元,完成覆土200万立方米,完成植树2000余株,种草2万平米。其中,白果洼矿区累计投资137万元,排除险石1000立方米,覆土5万立方米,植树1100株,种草1万平米,架设防护网1000米;螺蛳洼矿区增加覆土6万立方米,植树1500株,种草3000平方米,架设防护网1500米,提升了治理效果;天宇姚洼采石宕口、白米山采石加工场区已完成覆土180万立方米、无名洗砂点设备和工棚已完成拆除,再现了水绿山青生态景观。
补齐短板,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社会责任
滁州市在白果洼生态修复治理反馈问题整改过程中,举一反三,全面开展废弃矿山摸底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对发现的问题,按照“一矿一策”,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并将“群众满意”作为整治验收必要条件,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白米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中,滁州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充分听取矿区周围村民建议,解决了长期信访户的用水管道和当家水塘问题,保留了村民养殖水面和人行便道,采取了覆盖运输、道路洒水、抛洒物及时清理等措施,实行“绿色施工”,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好评。通过治理,白米山矿区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新鲜、村民生活更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