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饶玉莲:我的大哥饶漱石

饶玉莲 风马夜谭
2024-09-16



作者:饶玉莲文章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大家理性阅辨。

01

认识在跌宕中起伏

饶漱石是我同父异母的长兄。

他比我年长28岁,他参加革命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在解放前我们根本没有见过面。

只是在我长大、懂事、开始读书后,由于他是我父亲最器重的爱子,所以父亲总以他为榜样来教育我们,说他有抱负、有理想,关心民族危亡,关心人民疾苦;说他为人聪明,学习自觉,成绩优异,尤其语文、英语成绩更是出众;还说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勤于思考,善于判断,遇事冷静,行事稳健,具有治国理政的潜质。

父亲在我们面前总是这样夸他,所以我从小就对饶漱石非常敬重,觉得他了不起,比我们其他弟妹都强。

1949年南昌解放,获悉饶漱石到了上海,当了大官,是三野的政委、华东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陈赓同志来南昌还专门到我家来慰问我父亲说:

“您培养出了饶政委这样一个好儿子,是你们家的骄傲,也是我党我军的荣耀。”

因此,我对饶漱石就更加敬重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我响应中央号召,毅然参军。1951年被分配到北京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工作。

1952年饶漱石从上海调北京工作。他到北京不久,就专程到装甲兵司令部来看我,这是我们兄妹有生以来的首次会面。

虽然我们是同父异母,但却一点儿也不显得陌生,他对我像同胞兄妹一样,非常亲切。

从此,我经常利用节假日,到他住地去看他,同他拉家常,共进餐,陪他散步、看电影,尽享天伦之乐。

1953年,我从军队转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周末更经常去他家里,我们有一段非常愉快的接触。

在相处过程,我发现他身体已不太好,精神比较差,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寡言少语,但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定时定量,且简朴清淡。

他不抽烟,不喝酒,与人交往不多。他的衣着也很朴素,没有高档衣服,汗衫都是补了又补。

有一次,我向他提了一个要求,我说,我现在上课要做很多笔记,用蘸水笔很不方便,能否给我买一支自来水笔?

我大哥说:现在大家都还艰苦,有条件用自来水笔的人恐怕不多,你还是与同学们保持一致,不要显得特殊。我访苏时,带回一支像钢笔一样的圆珠铅笔,给你作个纪念。

这支笔说实话,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只是一个纪念品而己。同他接触几年,这是他送给我的唯一的一件微小纪念品。

1954年的八九月间,组织上向党团员传达了高(岗)饶(漱石)的问题,说他们是阴谋家、野心家,妄图分裂党,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也就是以后说的所谓“高饶反党联盟”。

我当时听了非常吃惊,好像有人从我后脑勺打了一闷棍一样,整个头都晕了。怎么会是这样呢?实在难以想象!

因为在我和他接触过程,他总是亲切地称:主席、总理、少奇同志、朱老总……从未感到他对中央领导有任何不满,怎么会反对他们呢?我很不理解。

在我极其痛苦而又无助的情况下,我跑去找我的男朋友诉说心中的郁闷,忍不住抱头痛哭一场。

我的男朋友劝我说:

“不要难过,有我永远陪伴你。不过你要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党中央是不会冤枉好人的,想必你大哥是有错误的。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错能改,改了就是好同志。”

听了男友的劝说,好像心里好过了很多。从此就再未与大哥联系了。

回校后继续上课学习。人们看我的眼神变了,和我往来的朋友越来越少,我感到孤独、寂寞。一块郁闷的巨石,重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1955年5月,又传出饶漱石是“饶、潘、扬反革命集团案”的首犯,已被捕入狱。

尽管有些疑惑不解,但也无可奈何,只好顺其自然,一切听从党对他的处置了。

我的父亲——饶思诚,当时是江西省的副省长。饶漱石本来是他最喜欢的儿子,是他的希望所在,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如今饶漱石倒了,他内心的隐痛是不言而喻的。

但他还是强打精神教育我们:国事为大,家事事小,要大义灭亲,要坚决与饶漱石划清界线,要相信党,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话虽这样说,但他内心的忧伤是无法治愈的。从此,他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经常连续数日卧床不起,称病在家,三年后,在无言的失望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之后的二三十年中,我们子女们都遵照父亲“大义灭亲”的教诲,坚定地跟着党走,相信党对饶漱石问题的认定和处置是正确的,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做到了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但客观的事实和变化也常让人费解、迷惑和痛心:

我的男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爱人,从1954年起就被边缘化了,1955年起,经受了一年多的政治、历史审查,虽未发现问题,但迟迟不授军衔,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谨言慎行,可是多年以后仍在档案中发现,注有一笔:有“右派言论”。这给他后来的政治前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958年初夏,他被转业下放到南大荒(盘锦农场)劳动,同年秋,为了照顾夫妻关系随我调江西工

一切从头开始,他开始教中学,从初一教起,一直教到大学。“文革”后期,他又被下放农村,历时五年。

我自己,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东北抚顺工作,一年后调江西,先后在省石油局、化工石油局等单位工作,1960年代初即被下放工厂,在基层做计划统计员,“文革”后期随丈夫下放农村三年,1973年返回原厂,改派到食堂做会计,直至退休。

我的二哥,1958年也从志愿军转业回江西,在一所中学教书,“文革”中屡屡被查询,因与饶漱石的兄弟关系被隔离审查四十天。

我的大姐原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任技术员,在“文革”中因受饶漱石的牵连,一再被批斗、殴打,最后活活被整死,死后连骨灰都未准留下。

02

痛苦中的感悟

1983年,我摆脱了繁琐的事务工作,开始了退休新生活。

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浏览和阅读有关我大哥的一些文献和资料,也有时间看看与我大哥相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有了比较安静的环境思考一些问题。

经过多年的学习、观察和思考,我发现有许多事情并不像媒体宣传报道的那样。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我好像有了如下一些感悟,尽管这些感悟的诞生是痛苦的,但它们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

  (一) 饶漱石既不反党,又不是反革命

根据相关资料对饶漱石的揭发,他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反党,即所谓的“高饶反党联盟”;

二是反革命,即“饶、潘、扬反革命集团案”的首犯。

所谓反党,应是反对党的纲领和路线,对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者,比如王明和江青,他们的所作所为,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而饶漱石对党一贯忠心耿耿,甚至在他被捕前夕还说:党中央和毛主席是信任他的。

他没有任何反党的言行,他的一生,对党只有奉献,没有伤害。

至于说他与高岗联盟,恐怕也只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据已披露的材料证实,饶漱石早年与高岗素昧平生,互不认识,只是1952年饶调北京后,有短暂的工作接触,但从无生活联系,甚至他们的政治秘书都互不相识。

至于在党的会议上,各抒已见,也可能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意见,但这是党章许可的,决不能说,和某人有共同看法,或发表了与某人相似的意见,就是联盟。倘若这样,党章就成一纸空言。

有两个情况在这里提一提供大家思考:

1. 李锐在《庐山会议实录》中说: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批判彭德怀时说:

“高饶集团是在1953年嘛。我们知道彭德怀是陷得很深的,当时是保护过关。是髙饶联盟,还是高彭联盟?”

2.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讲到不能为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平反时说:

“到底是高饶联盟还是高彭联盟呢?恐怕是彭高联盟。”

由此可见,连毛、刘都不确认有“高饶联盟”的存在。

1955年中央全会认定:饶漱石、潘汉年、扬帆是“反革命集团”,饶漱石是包庇“内奸分子”潘汉年、扬帆的首犯,即所谓是包庇反革命的反革命,从而先后被捕入狱。

1965年8月30日高院终审判决饶漱石时,没有提到潘汉年,却说饶漱石包庇了“内奸分子”扬帆和“中统特务分子”胡钧鹤,因而判刑14年。

但上世纪80年代,潘、扬、胡均已平反昭雪,饶漱石包庇无人,反革命罪名怎能成立?

  (二) 饶漱石是革命功臣而不是罪人

饶漱石1923年参加革命,至1955年被捕入狱,为中国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事业,出生入死,艰苦奋斗了32年。

他历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秘书长、共青团满州省委书记、中共满州省委代理书记、上海工人联合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兼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外赤色国际代表、中共中央华侨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副书记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北京军调部中共代表、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从上列简历中可以看出,饶漱石的前半生是光辉灿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具有像他这样多彩革命人生者并不多见。

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饶漱石正是由于出色的能力和突出的贡献,才在党内、军内的重要职务上不断升迁。

这里我还想着重谈几点:

第一,关于他在新四军的工作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军队工作,主要担任新四军政委,1947年新四军扩建,更名为华东野战军,他继续担任华野政委(编者注:1947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饶漱石任华东军区政委,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华野司令兼政委)。

在这个岗位上他是否有所建树,做出成绩,我非亲历者,不敢妄加评说。现想引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研究员蔡晓鹏先生在《炎黄春秋》2011年第8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华东财委的由来与影响》中的有关段落,从中可窥一斑。

蔡先生说:

“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牵制了日军13个师团,占侵华日军总军力的22%,伪军的30%;

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上,对日伪军作战2.4万次,毙伤俘敌41万,先后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万,建立苏中、淮南、盐阜、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主力部队从组建时的不足1万人,发展到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武装96万余人。

至1949年底,以新四军为基础的第三野战军已形成拥兵120万(野战军82.5万人,地方武装39万余人)的雄师”。

蔡先生还说: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军费、军需来源全靠自力更生。

一是‘取之于已’:1942年开展大生产,部队自己组织农业生产,开荒种地、割苇、捕鱼、养鸭、采藕、养猪;各部队还组织开办各类军需厂(被服厂、纺织厂、肥皂厂、牙刷厂、牙粉厂、军工厂、煤厂等),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如1943年,军直属队自给了8个月的蔬菜、10个月的盐以及全年肉食,生产货值500多万元。

二是‘取之于敌’:抗战期间,缴获火炮789门,掷弹筒627门、轻重机枪4821挺、长短枪230595支。日本投降后的大反攻,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弹药、被服、粮食和黄金、白银、钞票及贵重有价物。

三是‘取之于民’,即派粮征税:各根据地的财政收入1/3交军部,1/3交驻军,1/3归地方。四是‘取之于商:这是最精彩的华东特点。苏中一师利用特购渠道,1942-1945年从上海购进的军需物资总量,近2400吨,货值银元5亿元。皖江七师在1942—1945年,利用长江大通道,开展日进出货运千船的大贸易,上缴军部的现款高达法币5300万元(折黄金26.5万两)还有大批西药、电台、医疗设备等进口军需品,雄居全军之首,成为以商养军的典范。”

“先富民而后足兵是华中各根据地财经工作的要旨。一精兵减政,脱产党政军人员控制在当地农民总数的2%以下;二减租减税发展农业;三扶持发展民间小工商业;四水利富民:各地都搞水利公用建设。六师、七师最出色。至建国初期华东财政占全国财政的70%。”

新四军的这许多创举,以及在军事、财经方面的巨大成就,当然是集中了全军指战员的智慧,共同拼搏的结果。

但是作为新四军的政委、党委一把手的饶漱石,应该说对这些工作的研究、决策和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关于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实施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人说,“淮海战役是二野打的。”这不符合事实。

这里想从《辞海》1979年版中摘录相关的记述来说明这一问题。

《辞海》说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六十余万人……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到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围歼了国民党第七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伯韬。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三个半师,共两万三千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

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第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同时华东野战军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并将其突围的第十六兵团歼灭……

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于1月6日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之敌发起总攻,经四日战斗,全歼第二、第十三两兵团,俘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战役至10日胜利结束,历时六十五天,全歼国民党军五个兵团和一个绥靖部队,计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内有四个半师起义)共五十五万五千人……”

《辞海》中对淮海战役的上列综述,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从中看出,淮海战役实际上是以华东野战军为主,中原野战军配合共同完成的。

从兵力配备来看,华东野战军动用了16纵队,中原野战军只用了7个纵队;从战果而言,华东野战军歼敌4个兵团,中原野战军只歼敌1个兵团,也是中野和华野协作完成的(有材料说,华野派了两个纵队支援)。

所以说“淮海战役是二野打的”与事实不符,是一种偏见,不足为信,就像当年井冈山“朱德的扁担”变成了“林彪的扁担”。

我们党历来讲究问责制:工作出了问题,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工作取得的成绩,自然也是与领导者分不开的。淮海战役的胜利,作为华东野战军的政委(编者注:应为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自然功不可没。

第三,关于接管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饶漱石任中共华东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当时有一种说法:解放上海容易,治理上海难。多年后,事实告诉人们,共产党不仅能解放上海,而且能够治理上海,并且治理得很好。

根据有关材料记述,当时中共上海市委主要釆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新四军以及华东各战区多年来锻炼、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治国理财精英的积极性和智慧。

以曾山(华东财委主任)为首的华东财委进驻上海后,根据当时上海的乱局,立刻废止了法币(金圆券)的流通。一律改用人民币作为交换的手段;同时大力组织商品供应,使上海市民感到市场物资丰富,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物价平稳。

与此同时,对那些黑市交易和投机倒把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很快建立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上海市委决定,帮助企业家尽快恢复生产,敦促商店立刻开门营业,并在税收方面作了整顿和改革,为时不久,在上海就建立起了崭新的经济秩序。

  (2) 国民党从上海败退撤出时,留下了一大批潜伏特务,还有一些来不及撤走的国民党顽固组织和分子。他们是上海治安的隐患,是上海安定团结的毒瘤,不排除这一隐患,不挖掉这一毒瘤,上海就难得太平。

为此,以饶漱石为首的上海市委出了一个奇招,叫做“以特反特”,得到了市委的一致认同。

所谓“以特反特”就是起用了一些像胡钧鹤那样的人,他们曾经是共产党员后来叛变投敌,最后又反悔投诚回来的“特务分子”。他们是知情者,与敌特工人员有一定联系。利用他们了解的情况,掌握的信息,我公安人员重拳出击,予以一一歼灭。

实施结果,成绩显著,战果辉煌。

据上海市公安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以胡钧鹤为主任的上海市公安局情报委员会,自1949年6月成立到1951年撤销的两年中,共提供敌特的线索1142件,从中破获蒋介石派遣、潜伏特务和自发组织的武装匪特470起,缴获电台81部。

这些成果为上海市的长久治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饶漱石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以包庇反革命的罪名入狱20年,最终病死狱中,但公道自在人心,历史终将做出公正的结论。

  (3)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秋季就在上海郊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运动教育了广大农民,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同时,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他们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运动中铲除了隐藏在农村的反动残余势力,以及一些地主恶霸分子,使上海郊县呈现一派欢欣鼓舞、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

土改结束后,于1951年底又按中央的指示在上海市区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对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对工商业者则进行了一次行业的自律教育,沉重地打击了一些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使上海的工商业步入了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轨道。

在短短的三年中,通过上列措施,上海变了,真所谓旧貌换新颜,呈现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国际大都市风貌。说“共产党治理不了上海”的论调,也从此销声匿迹,不再露头。

上海的三年治理成绩,饶漱石作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自然也是功不可没。

  (三) 有些媒体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饶漱石是不是新四军政委?当然是,这是铁的事实;饶漱石是不是华东野战军政委?当然是,这也是铁的事实。

但有些媒体报导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时,从来不提饶漱石的名字,好像新四军和华野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人,更不说是政委了。

有部电视剧叫《潘汉年》,剧中出现了饶漱石的画面,但把他描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昏庸老朽,俨然是一个小丑,其实他当时才三十八岁,风华正茂,刚到新四军任职。

据我所知,淮海战役首先是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几个人策划(当时陈毅已调二野任副司令员,在郑州),然后报中央批准、组织实施的。

但有关淮海战役的报导以及电影、电视剧中从来看不到饶漱石的身影。这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华野没有政委,其实,饶漱石还是一直在履行着他自己的职责。

有人把1942年新四军在江苏盱眙县黄花塘整风运动渲染成什么“黄花塘事件”,事件是“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黄花塘整风没有什么“不平常”,而是我党历次整风中的常见现象。参加过整风运动的老同志,我想人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1942年整风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整顿思想作风,主要是要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流毒。

陈毅受左倾思想影响,在红四军“七大”会议上罢了毛泽东的官(前委书记),自己取而代之,这当然是错误的。在运动中群众起来揭发批判是十分自然的,谁也无权阻挡。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文革”中的那句名言:“谁反对毛主席,全党共诛之,全民共讨之”。

1942年毛主席的威望虽不像“文革”时的如日中天,却已是冉冉升起的八九点钟的太阳。谁反过毛主席,在运动中受到揭发批判,岂不是十分正常的事?

(陈毅在批判饶漱石的座谈会上颐指气使地宣称:“我陈毅不是完人,‘黄花塘事件’我也是有错误的。

我在历史上犯过错误,红四军时期反对过毛主席,反对错了,这个我什么时候都认账。

‘黄花塘事件’中,我的错误是当时对中央有意见,主要是对中央派饶漱石来做华中局书记、政治委员不满意,感到中央是不是对我不信任?”

这是不是所谓“黄花塘事件”的症结所在呢?)

有人说,黄花塘陈毅挨整,是饶漱石所为,是饶漱石蓄意要把陈毅撵走。请大家想一想,饶漱石与陈毅素昧平生,往日无仇,今日无冤,刚刚上任,有必要干这种蠢事吗?

以我对他的了解,饶漱石为人谦和,办事稳重,决不会做这种荒唐事!

再说,陈毅是军长,政委哪有权整军长呢?要整军长必须有中央的认可或指示,否则是不可能整军长的。

在运动中,群众起来了,要炮轰军长,提几条意见,这是谁也无法阻止的,也是极其正常的。

陈毅最后离开新四军到延安,有人说这是饶漱石把他挤走的。不对,饶漱石无此权柄,因为陈毅是军长,去留只能由中央决定。

事实是,陈毅的问题在新四军搞不下去,只好把他调往延安,参加中央的整风。

到延安后,陈毅要向毛主席汇报黄花塘的整风,毛主席说:

你谈三年敌后游击战争,谈三天三晚都可以;若谈黄花塘整风,谈小饶,我一句也不想听。

这说明,党中央、毛主席对黄花塘整风是赞同的,对饶漱石也是支持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一职,是饶漱石官欲膨胀,伸手要来的。

这种说法不合情理,也不切实际。

当时的人事任命,可事先征求下面的意见,但最终决定权在上级。

据我了解的信息,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命,确实事先征求了华东局党委的意见,首先陈毅自己说他工作太忙,搞不过来,不肯干,这是确凿的事实。

党委其他成员经过酝酿,同意了陈毅的意见,只好建议由饶漱石担任,饶漱石说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就同意了大家的建议。

华东局将情况报告中央,中央最终任命饶漱石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这完全符合人事任命的程序,与伸手要官风马牛不相及。

况且,军政委员会主席,本来就是带有统战性质的闲职,饶漱石当时已是华东党政军的一把手,大权在握,他还有必要伸手要这样一个闲职吗?我看饶漱石决不会糊涂到如此地步。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饶漱石大闹中组部”。

1952年,中央任命饶漱石为中组部部长,副部长安子文不与部长通气,擅自拟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不管有多少客观原由,都是目无部长的一种严重违规行为,因为副部长是部长的助手,没有权力这样做。

事发后,部长对副部长进行批评教育,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凡事总得有个规矩,即所谓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倘若让安子文副部长的这种行为泛滥下去,岂不乱了套?

有人硬说饶漱石错了,我不知何错之有?请问,如果您是部长,您会容忍这种行为吗?

饶漱石与陈毅和安子文,都非旧交,都无任何历史恩怨,他们彼此,都是新的工作搭档。

因此,他们之间的纠葛,在我看来都还是工作层面或思想层面的问题。有人硬要与反党挂钩,恐怕离题太远了,因为陈和安都不是党的化身。

互为备份    各有内容

情怀守望⬇️读者至上






(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内部讲座鹰潭吴敏案“关系圈”周恩来在庐山会议上的两难处境北大谌洪果博士辞职的公开声明周永康“最神秘的情人”,获取油气资源一路绿灯何兵教授辩护的一桩奇葩案:不招供就拿牙签扎你鸡鸡
缘分天空长在

欢迎关注常来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马夜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