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利钦直言苏共官场潜规则(中)

张心阳 风马夜谭
2024-09-16



作者:张心阳接上期:叶利钦直言苏共官场潜规则(上)

保官潜规则官,不仅要善于做,还要善于保。官不能保,必做之不成。保官不只靠送礼、请吃,还有别的。叶利钦讲的几件事挺有意思。叶利钦上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不久,州里举行宣传标语展览。他被邀参加开幕式,刚走进礼堂,就被人拍了照,随之这张照片就被刊登在州机关报上。叶利钦并不在意这件事,觉得当地领导干部干工作的照片上当地报纸,说明对某项工作重视。不曾想,第二天分管该州工作的Z.Y领导、平常关系不错的西蒙诺夫给他打来电话,用冷冷的口吻对他说:“照片照得不错,表情也好,这下子全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都知道你叶利钦照相是很上相的。”言语很委婉,但明白人立马明白——问题很严重——作为一方诸侯,你以为你很了不起呀,居然模仿起大人物的样子来了,大幅照片上报纸也是你等能享受的?西蒙诺夫的电话虽稍带嘲讽,但显然也是出于对叶利钦的爱护。叶利钦学懂了这一潜规则,在《自述》中写道:“这堂课对我很有教意义,令我终生难忘。从此,我就注意不要在州里的报刊上出现我的照片。”不怕走错了门,就怕跟错了人。能否正确地选边站队也是能否保住官位的重要秘诀。前面说过,叶利钦在如何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讨论会上发了一大飚,结果引来所有人对他的攻击。后来召开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大会发言仍如往常一样,除了成就,还是成就;除了赞美,还是赞美;除了同意,还是同意。但叶利钦老毛病不改,争抢台上话筒发言,批评“公开性”下许多东西并没有公开,批评建设“民主制度”时连党代表选举都不民主,批评人民公仆在物资短缺之时却在享受着“特权”和“特供”……他的这番慷慨之言同样招致很多人的批判。利加乔夫迎头痛击,尽管言语平庸乏味,但也尽量装得满腔愤怒。他的朋友切基列夫挖出叶利钦的“罪恶史”对他展开批判。年轻的区委书记竟编造故事往叶利钦身上泼污……为什么反击来得如此凶猛?他们编造谎言攻击一个人难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叶利钦开始觉得这些人可恶至极。但很快又“忽然开朗”了:他们需要保官,如果不反击,或态度暧昧,最高权力者都是看在眼里的。尤其是平日和叶利钦关系要好的同事,此时此刻就是严峻考验,若不抓紧切割,划清界限,往后的日子可能就有麻烦。最高权力者这时最需要的是“民意”的支持,更多更快更有力的支持。叶利钦明白了这一潜规则,尽管曾为对他唇枪舌剑的人感到难过,但又不得不原谅。在叶利钦失去权力的时候,那些曾经和他同过事的人,那些曾经围着他转的人,那些曾让他感到和蔼可亲的人,都离远了他。他感到他的外围就像画了一个圆圈,谁也不想钻进去,就像接触到麻疯病人一样,害怕被感染。尽管他心里看不起他们,但还要理解他们,因为他们要为前途着想,必须远离最高权力者不喜欢的人,至于什么知遇之恩、同窗之情,同年之谊,那是不能有的,大家都变成了没有人性的政治木乃伊或政治变色龙。也就是叶利钦说的:要在官场混下去,“必须非常机敏,能随机应变,善于死背教条,并会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交往潜规则

在许多人看来,高层的领导们不是一起工作在高深莫测的什么宫,就是一起居住在壁垒森严的什么园,工作之余一定是一起散步、下棋、谈论国家和世界大事什么的吧?其实,这真的把事情想简单了。叶利钦晋升到Z.Z.J一级后,虽然车换了、家搬了——搬到戈尔巴乔夫曾经住过的别墅,也距离过去难得一见的大人物更近了。可是,说时不时地就能见上一面,则与实际相差甚远。叶利钦搬入新住处后,几乎就和新同事没有见过面,甚至“偶尔碰到”也罕有。他说:“你要想同谁随便见见面,随便接触接触,那也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这是为什么呢?姆列钦在其著述的《权力的公式》中这样说道:“党的最高领导人之间实际上没有私人来往。即使住在一起,工作人员也会根据他们的活动习惯,让彼此避开。”“他们彼此不大喜欢对方……斯大林在世时不喜欢Z.Z.J委员们背着他聚会。他们也怕Z.S.J愤怒,他们互不往来作客,只有公事才见面。”姆列钦继续说道:“在莫斯科感觉不自在的并非叶利钦一个人。早一些调到首都的戈尔巴乔夫起初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他说:‘从第一天起就产生了孤独感——好像我们被抛弃到一座无人烟的海岛上,而且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我们在哪里、我们的境遇及周围的一切……’”大型动物差不多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大人物和大型动物其实是一个类型的。相互尽量不要见面是一种潜规则,这除了斯大林疑神疑鬼、十分反感,担心一些人鬼鬼祟祟、搅到一起、暗通款曲、搞小山头外,同时作为工作人员也要为首长的“心理卫生”着想。须知,处在他们这个层面的人物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甚至“彼此不喜欢对方”,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一起,心中感受可想而知。因此,为了让首长们保持心情愉悦,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他们生活习惯,让彼此避开,比如在时间上、路径上错开。另外,也还确实存在“撞到一起说什么”的问题。见面总不能都是“今天天气哈哈哈”,权倾一方的人物说什么都涉政治立场,若被问及,说,还是不说?倘若聊及家事,那就更让人为难了,哪个大人物的家事不是绝密?比如别墅还有几套?都建在哪儿?儿孙读书工作在北美还是在西欧?等等,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脑子也不十分清晰,一不小心说走嘴,就有可能引发山呼海啸。所以人们不要天真,要记住大人物的生活方式小人物你别猜。争权潜规则权力争夺是常有的事,也是残酷的事,尤其是高层权力争夺,更是如此。在斯大林时代似乎比较简单,倘遇觑觎者,直接安个罪名就“咔嚓”了,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不行,只能用手段。Z.Z.J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也就是叶利钦的前任,在现职岗位上干了18年,是个资历不浅、本事不大、心气很高、欲望不小的人。在戈尔巴乔夫成为Z.S.J最热门人选的时候,格里申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认为Z.S.J这个职位非我莫属,因为他曾经很得勃涅日列夫赏识,勃对他说过:“准备好自己在市委的接班人,你就到中央来工作吧”。这大概算是遗诏了。此时此刻,格里申就开始组阁了,起草了Z.Z.J委员名单,这个名单里没有戈尔巴乔夫,也没有其他年富力强的骨干,几乎都是他的亲信和对他不构成威胁的人。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戈尔巴乔夫作怎样应对呢?要不要展开一场电视辩论,一决高下?要不要组织全体党员投票,实行票决制?不要。这种明火执仗的事都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干的,是里根、布什、密特朗们才玩的游戏。他的方法是,一方面放任格里申将要当任Z.S.J的传言在社会上传播,甚至努力使之传播更广。另一方面则通过媒体将莫斯科曾经隐瞒的、被庇护的各方面糟糕的事情捅出来,尤其是莫斯科市商业局长的百万贪腐案、市委领导私建别墅行为等,不仅适时抛出,而且大肆渲染。渲染程度正如格里申十分恼怒时说的:“报纸杂志给人们不满莫斯科状况的气氛火上浇油”。戈尔巴乔夫的做法就是要让人们充分看到“首都社会生活领域灾难性的状况”。通过这一鲜明对比,效果达到了,人们立刻对格里申形成了不利的看法。“尽管他不是贪官,也不是搞阴谋诡计的人,但是一个典型的官僚。”格里申不仅没能如愿以偿,反而被迫送上了辞职报告。戈尔巴乔夫洞悉苏共历史,他深知这个历史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即在争夺最高权力时,往往开始呼声最高的人,恰恰成为落败者。列宁去世后是这样,斯大林去世后是这样,赫鲁晓夫下台后也是这样。此时契尔年科刚见马克思,戈尔巴乔夫对声称自己应当成为一把手的格里申嚣张气焰不仅不压制,反而火上浇油,然后在这一火焰正旺时再泼一盆臭水。这种玩法,不给个点赞真不行。

下基层潜规则

苏共干部一向被要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越是职位高的领导越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戈尔巴乔夫也是这样。他是怎样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呢?叶利钦是这样说的:“他同劳动群众见面总是装模作样,并且常常是他与几个人站在一起谈话,而周围一圈全是保镖。而且,那些群众也是经过审查和挑选的。他们是用专车送到这儿来的……会见时基本上是听他独白。旁边的人也对他说点什么,但他听不见,也不想听那些话,他只管说自己的……”不知道叶利钦是如何知道这些的,若不说出来,人们还真被戈尔巴乔夫“深入”的样子给糊弄了。“深入”时所作的讲话是要通过媒体发表的,因此,讲话就要立足一地、面向全国,要让全体人民都深受教益、备受鼓舞、增添力量。所以讲话的格局就不能太小,但也不能大而空,要整点新词儿,有点新思维,让人们听了觉得新鲜。一次戈尔巴乔夫来到托利亚特汽车制造厂,在那儿,他宣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成为制造新潮公共汽车的倡导人。”因为这个提法有新意,明确了汽车制造业的方向和目标。于是乎,报纸、电视台立刻对这个新口号、新要求、新目标大加报道和评论。然而,专家们此时却难堪了、害怕了,甚至不敢抬起头来。因为戈尔巴乔夫说出那样的话,足以证明他对自己国家的工业水平基本不清楚。当下,别说新潮汽车,就是一般水平的汽车也不如其他国家造的好。那是什么使得戈尔巴乔夫说出这样的话呢?原来他身后有个“起草班子”,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话,都是别人事先拟好了的,他自己只要记一记、背一背就可以了,只是这一回“起草班子”闭门造车将新提法提冒了。互为备份    各有内容情怀守望⬇️读者至上






(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杨沫:一位著名女作家的恩怨往事朱令案最新进展:北京检有了回音许世友从“四人帮”手中抢救判死刑的知青吴敬琏:这2个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富不起来刘军宁:为什么民主政治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稳定同学聚会“怪现象”:4类同学逢叫必到,3类同学咋请都不来
缘分天空长在

欢迎关注常来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马夜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