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环保督察盯上这个领域

李洋 正经前沿
2024-08-30

5月9日,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云南省动员会在昆明召开。至此,第三轮第二批7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小编梳理发现,固体废物尤其是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在列。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史上首次,建筑垃圾问题成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点。 

说起建筑垃圾,还真是个头疼的事。这不,几天前,省级的环保检查组到呼和浩特去搞建筑垃圾环境督查,结果路让村民用建筑垃圾堵得严严实实,引起全网热议。还好呼和浩特市政府反应挺快,一看事闹大了,立马站出来表态,说是几个不守规矩的村民干的,并依法给这几个“捣蛋鬼”上了一课。

这一出闹剧,不光暴露了建筑垃圾处理上的老大难问题,还把基层管理不到位的短板给亮出来了。

“我国的存量建筑垃圾已高达200余亿吨,老旧小区改造、民户拆迁、道路建设、商务楼宇扩张等等,使得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长。目前国内建筑垃圾增量每年达到35亿吨左右,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以上,是国内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无论哪个数据,都足以说明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的艰难与压力。建筑垃圾与各种固废的有效治理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多措并举、多方扶持,共同解决。”我国建材知名专家徐洛屹介绍说。

为提高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国家提出“无废城市”、“循环经济”、“双碳目标”等等,各省市也配套出台不少条例、意见、办法。例如,鼓励城市道路、公路、铁路的路基施工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要优先使用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和填垫材料;鼓励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砌块、填料、路基垫层和墙体材料等。这些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了政策支持。

这么多利好政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什么始终没火起来?

业内专家介绍,建筑垃圾被“遗忘”的原因在于,一是处于建筑业价值链末端,入局门槛高、加之本身“脏活累活”的属性,导致只有少量公司愿意布局;二是圈内利益关系复杂,信息不透明,隐形规则多,结果是灰色链条纵深,乱象比较突出;三是资源化产业政策不完善,供应链尚未打通,阻碍了企业生存和规模化发展;四是缺少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系统研究,以及跨学科、多专业的技术融合和协同攻关,致使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行业景气度不高等等。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只有10%左右,相较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90%~95%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在日本,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并且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建筑垃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者,都需要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建筑材料制造商必须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环保和有利于回收。

国外处理建筑垃圾的先进经验证明,解决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不再仅是建筑垃圾的最终出路问题,而是建筑垃圾源头的减量化、过程资源化和末端无害化的综合管理问题。也只有这样,才会彻底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局。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只提到了一个细分产业,就是“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表述为“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建筑垃圾作为废弃物大块头,综合利用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城乡人居环境,又关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早在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要达到5万亿元。

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建筑垃圾数量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存量是生活垃圾的10倍,增速是生活垃圾的6倍,是第一大城市垃圾源。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达到32亿吨,2026年产量可能突破40亿吨,保守按照每吨垃圾处置成本500元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这次建筑垃圾被督察组“点名”重点关注,这意味着建筑垃圾问题已受到高层的重视,这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治理力度,释放相关产业机会。行业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让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博主,欢迎关注

来源:国家固废技术情报共享平台,仅供分享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侵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正经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