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张哲】丰厚收入,苍茫草原,还是想象的共同体:1992—2016年间中哈跨境人口流动原因探析

整理:丛鑫菲 魁阁学刊 2022-04-08

第二季第二集

讲座回顾


主讲人



张哲


美国布朗大学政治学博士

北京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2022年3月28日,美国布朗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张哲老师受邀,通过线上会议分享《丰厚收入,苍茫草原,还是想象的共同体:1992—2016年间中哈跨境人口流动原因探析》一文,为参会的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一、文章结构


张哲老师的讲述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是他的研究问题,其次是主要论点,再次是宏观和中观的地缘政治、族群政治和国家政策对哈萨克族群移民的影响,然后是微观层面的个人考量,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对哈萨克族群移民的影响,最后是对文章的总结。



二、研究问题


自从1991年以来,即哈萨克斯坦从苏联中独立出来,成立哈萨克斯坦国家以来,为什么有不少哈萨克族移民去哈萨克斯坦,但为什么绝大数哈萨克族仍然选择留在中国?


张哲老师从社会经济原因、政治文化原因、环境原因三方面对移民进行了解释。首先从经济层面讲,哈萨克斯坦给移民一些很好的政策和福利待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有很多移民选择到哈萨克斯坦,可见经济原因并不能单独解释中国到哈萨克斯坦的这种移民热情。其次,在政治文化方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系非常稳定而且是有合作的国际关系,但是中国实行退牧还草、游牧业转农业的政策让一直习惯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感到生活不便,想回到哈萨克斯坦继续过游牧生活也是导致移民的一个原因。但是经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对移民从事游牧也有严格的要求,移民很难获得这种机会,而且移民多居住在城市中,所以单独由环境因素来解释移民问题也很难成立。



三、主要论点


张哲老师做了一个解释框架,认为政治文化、经济、环境都能影响到移民,而且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有很大变化。这些影响有的推动哈萨克人从中国移民出去,也有的会吸引哈萨克族留在中国。



四、地缘政治、族群政治和国家政策


哈萨克斯坦最初推出的是“Oralman”(回归者)政策,从外国回到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都是回归者,都可以享有国家给予的福利。后来由于不同的争议,这个项目改名为“Kandas”(和我们有血缘的人)。由于原就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居民认为移民并没有给哈萨克斯坦做出贡献反而使国家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要求改变这种政策。后来经过各种考量,哈萨克斯坦明确规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优先被考虑回到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北部边境还存在俄罗斯族多于哈萨克族的人口比例问题。哈萨克族从中国移民到哈萨克斯坦。



五、个人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原因


最初选择移民到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哈萨克斯坦有朋友家人等重要的人,所以在取得联系后就迅速移民过去。2000年以后,哈萨克斯坦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年轻人考虑到哈萨克斯坦就业前景、受教育前景更好从而决定移民。在2010年之后,由于各种因素比较复杂,移民不再受单一的经济的影响,受政治、文化、习俗的影响也非常深。对于没有移民而是留在中国的哈萨克族来说,首先,选择留在中国的年轻人很多,他们认为自己在中国普通话学的很好,在这里生活也很适应,认为在中国有比较好的就业和收入前景。他们认为自己的汉化程度较高,种族民族主义的情绪不是那么强,不认为跨族群的身份和关系对于他们和其他的非哈萨克族人群来说有那么重要。其次,有一部分人没有选择移民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情况太差而不能移民,因为移民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获取相关信息,这些都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要求。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时间会影响人们的移民决策,移民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因素可以解释的。社会经济原因本身,或者是文化因素本身都是在2000年到2001之间是比较重要的,而在另外时段并不是特别显著。在2010年以后,主要是政治文化因素影响力比较大。传统智慧一般认为社会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移民驱动力,但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因素并不是移民选择的必要条件,即便是在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移民接收国,其本身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也会有其他跨境的族群的人出于其他的因素考量而愿意选择移民。



七、文章点评


游天龙老师:首先大家可能也意识到了,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继承了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地缘上的遗产,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政治家的智慧对于构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才让我们如今有了960万平方公里。其次,方法上,我觉得张老师太谦虚了,虽然他说他这个数据不完整,是拼凑起来的,但我觉得反过来说这是他的一个优势。他们具备了可以在多国搜集数据的能力,他们同时具备了多语言收集二手资料能力,从多角度去理解跨国人口流动的问题。同时多种方法综合起来测量一个长时段的历史问题,不仅仅是当下,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类似的因素导致的可能不同的结果,这样才能够纵向的比较,看出不同因素的影响


朱军老师: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个在很大的人口流动的推拉的框架之下,又加入了非常具体的结构和个体层次的解释因素,对于这个案例来说还是非常扎实的。我想说一些我的想法。移民行为,其实要和这个民族国家的构建、历史和过程联系在一起,没有这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塑造,就可能不存在所谓的移民。在传统时代没有移民,只有民族国家时代到来之后明确这种边界,然后产生这种移民。所以说这是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过渡。然后,从移民的角度去切入,可以看国家的建构,我感觉从你的研究的视角,可以反观我们的研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从人口的移民流动看国家的建构,这是对我的一个启发。



八、张哲老师对同学们的部分问题的解答


第一,研究表明2010年之前社会经济因素对移民产生的影响大,而在2010年之后,两国的经济差不多后就把政治文化因素凸显出来了,那么是不是之前也存在政治文化因素,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即是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交叠在一起的?

我觉得在所有的时期,他的因素都是有交叠的,我这里面想说的是主要的移民动因。我认为2010年以前,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动力,2010年以后,政治和文化的动因成为主导,这是这个文章的一个看法。



第二,您觉得运用线上的工具,最大的局限性是什么?以及它相比于线下访谈,您觉得独特的优势在哪里?

线上访谈和线下访谈各有利弊,线上访谈效率高,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越地理范围差距大的地方。我们的研究中采访对象有北京的、新疆的、哈萨克斯坦的,如果没有线上工具,就很难访问这三个不同地方的人。如果你是在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想单纯的通过线上进入,我是比较不推荐的。我们的研究是认识的人能够帮我们找到不同的采访对象,也就是说确实有一些滚雪球的因素在里面。如果能够选择的话,我认为是面对面的采访好过视频采访,视频采访好过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好过用微信或者QQ文字采访,这是一个先后顺序。因为你越能够见面,能和访谈对象面对面,那你触碰到的信息是你用互联网工具所得不到的,面对面谈话的感受会非常不一样,我相信所有做田野调查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你在现场和不在现场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除非你有把握,像我们这种采访,从我们之前就认识的人开始,这种人本身跟我们有线下的交往,我们有相对比较好的信任基础,再进行线上采访。



第三,如果进行回访,那么这些移入到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在阶级和工作上是否会出现共性,移民到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如果不能得到非常公正的对待那么他们是否会回流到新疆地区?

会有回流到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但是比较少,长期的因素还有待观察。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哈萨克族去了哈萨克斯坦以后感觉不适应,然后会又选择回来,但我相信这不是主流,具体的我们没有研究这部分。至于说到哈萨克斯坦的移民有没有一些职业上或者阶级上的共性,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去到大城市,然后从事的是小生意,饭馆儿,还有像边贸这种小的贸易有关的。这的确是发挥他们的优势,他们的优势是能够连接中国的新疆地区的这些边贸,不管是生产商还是贸易商。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管进出口都是仅次于俄罗斯,所以中间可以发挥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那么的确是大量的新疆区的哈萨克移民并不是从事放牧的职业,反倒是去了城市里面做生意和商贸为主。


张哲老师对文章的讲解以及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精彩回答让在座的师生都受益匪浅。最后,再次感谢所有与会人员的参与以及会议期间的交流与分享。


以上就是本期“真・理解中国”的会议纪要。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与下期活动!




整理人:丛鑫菲,2021级社会工作硕士生




主办单位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请点击图片跳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