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论文回顾之专题七:青年群体
青年群体
01
教育分层、职业分化
与新生代农民阶层生产机制
易卓
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普及和国家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分层与职业分化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阶层生产与分化的重要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受村庄收入结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保持着“有分化无分层”的社会形态,维续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和模糊性。然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村庄—家庭”结构被打破,新一代农民并非直接进入全国普通劳动力市场,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家际的教育竞争形成教育分层,进而在校内专业竞争中继续生产劳动力价值和进一步素质分化,最终形成职业层级分化,新生代农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阶层生产。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
02
转化性成长:劳动家庭子女学业成功的密码
——基于家长参与的视角
王金娜 张迎
家长参与在家庭资本影响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家庭资本占有量的不同会外显为家长参与方式的差异。对 6 名取得学业成功的劳动家庭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 :劳动家庭家长的参与方式具有“以乡村观念为底色,以城市渲染为呈现”的二重性。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导致的家长参与方式不利于帮助子女取得教育优势,但经济资本和情感资本的相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使子女获得了较高的先赋性资本。劳动家庭子女依靠自身强大的“转化能力”,能够将家庭内外的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批判性地获取和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业成功的后生性文化资本,把自己从家庭资本的被动接纳者“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主动建构者,进而取得学业成功。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1期
03
“小镇做题家”的群体性焦虑及其来源
李秀玫 付宇 侯劭勋
“小镇做题家”折射的社会心态引发舆论的争议。针对“小镇做题家”在个人发展和就业预期方面的心态研究发现,来自小镇、就读于精英大学的“小镇做题家”面临群体性焦虑的困境,这种困境集中表现在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方面。并且,这种焦虑情绪根植于这一群体对于工作意义的理解和对于“好工作”的评价标准,这一群体非但不“丧”,反而更加看重家庭和社会责任,渴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并不容易的平衡点。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1期
04
书中自有颜如玉?
——单身男博士的文化生产与婚恋策略
朱镕君
男博士的单身状态不是个体的理性选择,也并非社会规则的制约,而是文化生产背景下一种“布迪厄式”的婚恋策略。这种婚恋策略以维持最大化的文化生产为目的,具体表现为:文化生产的风险性形成“躲避型”婚恋策略;文化生产的时空挤压形成“推迟型”婚恋策略 ;文化生产的资本优势形成“挑选型”婚恋策略;文化生产的成就感形成“遗忘型”婚恋策略。男博士在学术场域中将单身作为婚恋策略与社会炼金术,将婚恋异化为工具性人生仪式与主体社会化过程,这无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实施。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05
发表还是出局?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困境与行动策略
张强 吴易林
学术发表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受学术绩效文化的影响,“发表还是出局”成为博士研究生学术生涯中必须直面的现实困境。文章选取《自然》杂志官网“行为与社会科学社区”中的 58 篇博客文章为研究样本,以网络民族志方法分析博士研究生学术发表的实践经历。研究显示,尽管博士研究生在学术发表中面临制度规约、价值冲突、资源囿限、技巧欠缺等四重壁垒,但大部分博士研究生能够客观积极地应对,具有改善自身境遇的行动理性和生存韧性,会采取坚守理想、努力合规、自我再造、改写叙事等行动策略。这些行动策略也映射出当代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理想、成长心态及职业选择的变化。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06
情感文明:
“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叙事探究
王青 庞海芍
在对高校“非升即走”预聘—长聘教师制度的讨论中,教师情感是极少被关注却又是密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朱小蔓提出的“情感文明”为理论视角,基于叙事转写和相片合成的方法对该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情感进行叙事建构:“抱怨与自怨”反映青年教师负面情感表达被“非法化”的过程,他们受制于制度氛围而不敢抒发自己的负面情感;“失联与被替代”投射出基膜性联结感的丧失使青年教师从具有自觉、奉献道德感的主体转变为防御、保守的自我中心者。“非升即走”预聘—长聘制度应重视情感文明,包括学校氛围、情感支持、学术共同体及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等多方面的建设。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07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接触路径构建与比较
李加军
来华留学生有望成为从“他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主体,但当前缺乏对来华留学生接触并认识中国文化的路径机制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初步构建了来华留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的路径框架,对比分析了留学生来华前后接触中国文化的路径。结果显示,来华前,留学生间接接触中国文化占绝对主导,其中,间接文化产品接触又占主流 ;来华后,留学生直接接触(直接人际接触和直接文化体验)占主导,间接接触(间接文化产品接触和间接人际接触)为辅。为此,有必要加强留学生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深度认知的教育体系。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
08
来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以《中国概况》课程建设为例
张鹏 张林华 吴洋
目前,来华青年以高校外国留学生为主,对该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加深来华青年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以这些群体为辐射中心的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有效发挥该群体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故事员作用,具有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高校开展外国留学生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向内涵式发展,有益于来华青年理解“中国方案”并形成文化和价值认同,培养更多的知华、友华国际人士。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
09
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霸凌防治研究
何树彬
通过自建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霸凌研究数据库,运用文献分析法探究台湾地区校园霸凌研究状况。研究者学科背景多元、从不同视角切入,研究对象聚焦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实证研究方法占主流。台湾地区校园霸凌防治基于现实状况,凸显治理的本土特色与传统文化基因,在预防、处置和疗愈方面独具特色。突出表现在营造反霸凌氛围、提升教师防治校园霸凌专业能力、加强课程开发与教学效果提升,以及叙事为本的受害者疗愈方面。逐渐构筑以预防为塔基、处置为塔身、疗愈为塔尖的校园霸凌防治三级网络,这对大陆地区的校园霸凌防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1期
投稿方式:登录《当代青年研究》官方投稿平台(qing.cbpt.cnki.net)进行投稿。请勿一稿多投。投稿后,可在平台查看稿件状态,若三个月后没有收到反馈,可另行投稿。
赵琪|审核
曲容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