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推送】诗意传承、仪式展演与亚文化资本积累——古风音乐圈的亚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摘要
古风文化是本土亚文化中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以生产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为特色,逐渐聚集起了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古风音乐亚文化圈。从亚文化的生产实践入手对古风音乐圈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发现 :在形塑民族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诗意传统进行了现代化改写 ;在培养群体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对内通过符号生产进行群体身份的赋予,对外则通过仪式化展演强化群体认同 ;在寻求自我认同层面,古风音乐圈成员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生产实践,或是积累亚文化资本,或是回应对个体身份的疑惑。古风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良好呈现形式,成为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催化剂,也响应了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国家策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遮蔽、创作者的话语权被削弱、组织松散缺乏优秀领袖等问题。
关键词
古风音乐 ;亚文化生产 ;文化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古风音乐萌芽于20世纪末,起源于网络游戏配乐,随后扩散至仙剑、动漫、汉服等亚文化圈层,并发展成为当下国风文化大潮的主要组成部分。古风音乐也被称为国风音乐,其作品以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为特色。近几年,古风音乐破势而发并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腾讯“00后”研究报告》指出,在不同代际中,“00后”对国风类目参与度更高、消费意愿也更高(腾讯媒体研究院,2022)。流媒体平台2020—2021年度对国风音乐听歌用户的画像也显示,“00后”占比近一半,“90后”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2022)。可见,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为青少年。
全球化语境下,网络为外来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而本土亚文化作为一种反拨也开始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诸如摇滚、嘻哈等节奏强烈、风格张扬的音乐流派获得了年轻群体的青睐,但也容易使他们沉迷其中,导致部分青少年逐渐对本国文化产生疏离。这种疏离的积累可能会诱发青少年内在价值的空虚,于是他们更渴望确立自我身份,而不是止步于对外来文化的迷恋。同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青少年群体也往往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疑问和降低对其的内在认同感。文化认同在个人身份认同中占有重要位置,会极大地影响个人的民族身份认同(鲁全信、杨绍安,2014)。部分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若要解决上述认同危机,必须回归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文化生产,追寻民族文化的“根脉”,重新思考文化认同与个人身份的关系。于是以心然为代表的一些独立音乐人创作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传统民乐与戏曲元素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古风音乐的雏形,而这些创作者则被称为“古风音乐人”。古风音乐崛起后,许多爱好者积极参与到文化生产实践中,其作品在编曲和歌词上呈现出独特风格,以此聚集青少年群体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兴趣部落——古风音乐圈。值得注意的是,圈内成员除爱好古风音乐外,往往也喜欢汉服、古典妆容等古风文化形式,这些青少年群体围绕对古风音乐的兴趣相互集结,形成了稳定的亚文化圈层。
古风文化作为本土亚文化中蓬勃发展的一支,圈内成员围绕古风音乐进行的相关文化实践也应引起关注。本研究基于亚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的理论框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在古风亚文化生产过程中,圈内成员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古风音乐圈是如何选择并再造自己的文化作品和群体风格的?在此过程中群内成员呈现或建构了怎样的文化认同?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流行音乐中异军突起,古风音乐团队频频登上央视和各大卫视的舞台,并在微博上不断引发热议,使得这个以音乐作品传播传统文化的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本土亚文化的代表,古风音乐也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
首先,学者们探讨了古风音乐的价值、特征及其和民族文化、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肯定了古风音乐古朴、典雅的艺术氛围对当前充斥着快餐式爱情歌曲的歌坛的价值(叶舒阳,2018),指出其古典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的特点为传统音乐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薛冬艳,2015)。也有学者认为,古风音乐代表了大众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苏醒(王爱苹,2014),可以使年轻人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去主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柳犁,2015)。还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古风音乐在服务对象、歌词创作、曲风特征与创作初衷等方面与“中国风音乐”的差异,强调古风爱好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觉传承意识(孙炜博,2017)。相关研究肯定了古风音乐的当代价值及其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影响,对本研究颇有启发,但这些研究并未对古风音乐的亚文化属性及其文化生产实践的特征做进一步分析。其次,学者们从亚文化视角对古风音乐及其圈层进行了研究。如马梅等基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关注到古风圈形成过程中组织化的力量、独特的话语结构与身份认同(马梅、陈秋媛,2016),但相关研究对于圈内成员形成这种认同的过程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在亚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成员往往会创造圈内共享的特定语言和符号,用以完成群体身份的塑造,并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圈。总体来看,学界对于古风音乐亚文化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但对于古风音乐圈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问题目前还没有比较具体和深入的研究。
亚文化圈的形成源于个体在对某种风格的追求中逐渐聚集成为群体,并由此产生各种文化实践,所以亚文化圈也被看作是一个文化生产者的集合。在亚文化研究领域,Willis(1977)对文化生产颇为关注,提出要将个体重置于研究中心,关注他们在亚文化群体中生产的意义。波尔西莫则指出,风格上的一致性产生了一种群体团结意识和同志友谊意识,这种意识便属于亚文化群体建构的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巴纳德,2005)。由此可见,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是群体或圈子存在的基础,也是亚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关于文化认同,我国学者崔新建曾指出,认同包括民族认同、社会 (群体) 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但核心是文化认同,即在民族认同、群体认同甚至自我认同中都包含着文化认同的内容(崔新建,2004)。综上,本研究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从民族认同、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三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古风音乐圈成员的文化生产实践。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酷狗音乐以及古风QQ群中活跃的古风音乐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成立于2013年,是我国互联网数字音乐领域较早的网络互动平台,孵化出墨明棋妙、河图、银临等当下优质的头部原创古风音乐人。该平台于2014年正式成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简称TME)酷狗音乐旗下独立品牌,至2023年已有超过200万人的音乐创作者入驻,旗下的音乐作品数量接近2000万(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2022)。
酷狗音乐是当下主流音乐平台之一,不仅汇聚了一众优秀的古风音乐人,并且拥有一批稳固的古风音乐听众。2023年2月8日iiMedia Ranking(艾媒金榜)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影音播放类App月活排行榜TOP10》显示,除长、短视频类App外,酷狗音乐以近34736万人次的月活量(月活跃用户数量)居音乐类App首位,较第二位的QQ音乐高出近4000万月活量(艾媒研究院,2023)。凭借大平台的影响力,酷狗音乐原创国风品牌聚集起众多优质创作者。以“国风新语榜”为例,自2021年6月28日起,该榜通过音乐人报名上榜机制每周会更新百余首古风歌曲排名,2022年12月29日升级为智能推荐与国风专业评委审核上榜的模式后,评委更是包含了音阙诗听、汐音社、小田音乐社等14家专业的国风厂牌、工作室与音乐团队。同时,酷狗音乐还拥有一批忠实的古风听众,酷狗《2022年度音乐白皮书》的统计显示,平台年度累计播放量前五位的音乐流派依次是国风、电子、说唱、ACG与摇滚,而“90后”和“00后”是平台的核心音乐用户,占比高达57%(酷狗音乐,2023)。
此外,考虑到在各大平台中活跃的古风音乐听众组织性较弱,而在QQ平台中以自组织形式存在的古风群有着更为稳定且持续的实践行为,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三个以“古风”为标签的QQ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这三个QQ群大体涵盖了古风社群的主要类型,即以诗词分享、歌词创作为主的“古风/诗词交流群”,以学习声乐技巧为主的“古风/戏腔交流群”,以及与动漫、游戏等亚文化圈交流合作的“古风/江湖/家族群”。其次,这三个群的规模较大且日常交流比较活跃,其中“诗词群”成立于2006年,成员1 500余人;“戏腔群”成立于2016年,成员1600余人;“家族群”成立于2020年,成员1900余人;三个群每日群消息数量至少为“99+”。再次,三个群均以年轻人为主,根据成员资料卡信息,这三个群的成员结构大致相同——60%左右为“00后”、20%左右为“90后”,这也说明其成员构成以青年群体为主,符合古风音乐圈的群体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亚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的理论框架,主要采用虚拟民族志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虚拟民族志是指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针对网络及利用网络开展的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 in of and through the Virtual)(Hine,2000),即以网络虚拟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和环境,利用互联网的表达平台和互动工具来收集资料,探究和阐释互联网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张娜,2015)。当下,包括古风音乐文化在内的多种亚文化均在互联网环境中孕育,由此聚集起的人群也多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文化实践,所以采用虚拟民族志的方法研究古风音乐圈内部成员的文化生产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文本分析是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即从文本表层深入文本深层,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研究者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对酷狗音乐、QQ平台中古风音乐群体的网络实践进行在线潜水式观察,同时持续收集相关文本作为语料库进行分析,包括歌词文本、评论文本、古风圈成员的聊天文本等。歌词是古风音乐圈文化生产实践的重要成果,能够直接体现古风音乐人对古风文化的理解,而评论与聊天文本能够反映圈内成员对古风作品的态度或情感倾向。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希望对古风音乐圈的亚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民族认同:诗意传统的现代传承
古风音乐的兴起是青少年群体面对西方文化传入的本土化反应。研究发现,古风音乐亚文化不仅展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的风格,强化了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而且得到了其他国家听众的认可与欢迎,逐渐发展出全球化语境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
(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织
古风音乐创作者在歌词创作中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在编曲上以现代流行音乐调式为主,辅以笛、箫、二胡等传统乐器,在审美意境和文化内涵上体现中国传统的诗意特色,形成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的古风音乐文化风格。
通过对所选取的古风歌曲歌词文本的分析发现,词作者常会选择书卷、风、月、雪、雨、梦,琴、筝、笛等诗意性意象与景物,化用传统诗词的某处情节或借由某个人物形象进行详细描摹刻画,既保留了唐代诗歌、宋词小令、元人散曲的叙事形式,又加入一些作者的主观想象。例如,歌曲《春笺》取材于《诗经·郑风》,词作者商连将《野有蔓草》《溱洧》《子衿》《萚兮》四篇作品的内容融合于歌词之中,并发挥想象塑造了一位“寻诗篇”的女子,以云霞、朝雾、月光、春江等景物构造出一个“游春—寻爱”的古今梦境。《春笺》延续了《郑风》的游春故事与爱情主题,契合年轻群体的喜好,激发了年轻人对于天地自然、男耕女织的生活想象。在该歌曲的评论区中,一位名叫“云霏霏而承宇”的网友将其引用唱词的出处整理出来与听友分享,获得了600多位听众的点赞,有热门回复表示:“佩服商连的学识!”
在编曲方面,古风音乐虽然也会使用现代管弦乐器,但在前奏和副歌部分常常会加入传统乐器作为伴奏,呈现古风音乐的特色。比如交响乐版《赤伶》就是展现传统乐器伴奏与戏腔唱法的典型。一方面,《赤伶》的编曲在大气厚重的交响乐中加入箫、琵琶与尺八的演奏,让现代流行音乐调式具有传统韵味;另一方面,演唱者李玉刚通过戏腔演唱,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奋斗主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戏剧唱腔的设计,不仅强化了歌曲本身的记忆点,更是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去主动了解戏曲文化。比如在QQ平台中就出现了许多以“古风/戏腔”为标签的群,成员在群内通过语音进行声乐技巧的交流,《赤伶》《牵丝戏》等都是他们经常练习的歌曲。作为献礼建党百年的推广曲,《赤伶》上线音乐平台后收获巨大反响,仅酷狗平台的收听人数就超过350万,该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古风音乐的独特风格,扩大了古风音乐圈的影响力。
(二)柔性改写下的诗意传统
优秀的古风音乐作品通过柔性改写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与文化内涵,从而能够加深青少年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一方面,古风音乐将枯燥的文本转化为更有情绪感染力的听觉符号,拉近了大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另一方面,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诗性品格的前提下,古风作品的词作者常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进行故事化改写,激发了听众的共鸣。作为第一叙述者,古风音乐作词人既要让叙事素材符合歌词创作的基本格式与规则,也要保证叙事效果,寻求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平滑”之美(韩炳哲,2019:13)。如《春笺》歌词的素材源于《诗经》,《诗经》原本是春秋时期的唱词,词作者将这些曲调失传的唱词重新改写并赋予新的旋律,将《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改写为“邂逅在仲春之月,野有蔓草初生露初结……在哪幕山川星野,同唱着歌谣半阙”。在将古代人对于浪漫爱情的理念进行柔性改写后,《春笺》既保留了原本的故事背景,又降低了理解原文的知识门槛,引导听众如临一幅水清木秀的梦之画卷,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群体主动学习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如酷狗用户“盏茶浅抿”就表示:“听了银大大的歌后,真的有种超级强烈地想去背《诗经》的欲望,太美啦。”可见,古风音乐对于诗意传统的柔性改写,不仅促进了对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融会创新,也提高了青少年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三)多元文化中的民族认同
古风音乐中这种柔性的现代化改写不仅唤醒了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也得到了海外不同文化听众的认可,使古风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一种呈现。2021年酷狗音乐与优酷联合出品了一档国潮音乐竞演真人秀节目《中国潮音》,该综艺首期播出热度在当日播出综艺中排名第三,在同期播出音乐综艺中更是排名第一(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2022)。其中,一曲华语乐队“裁缝铺”与美国歌手“唐伯虎Annie” 改编翻唱的古风歌曲《梅花三弄》位居当年11月14日酷狗飙升榜第3位,截至2023年3月该歌曲的累计听众达到300余万,在音乐平台和其他社交平台同时引发了热议。演唱者唐伯虎Annie在其社交账号中发文表示“不需要比较两个版本的编曲与唱法,它是面对爱情的一种选择、承认与勇气……希望表达全宇宙能有共鸣的一种感觉”,获得了众多中国网友的点赞,还有网友评论“外国人正在融入我们中国的文化”。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爱情理念在古风歌曲的“托物言志”与外国歌手的再次演绎中产生了中西碰撞的化学反应,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再如,2020年初古风歌曲《一剪梅》在海外平台爆红,凭借“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的歌词、节奏感十足的旋律,以及外形独特的“演员张爱钦(蛋哥)”的搞笑视频,收获了海外网友的热情转发。《一剪梅》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西方社交媒体中走红的中文歌曲。正如YouTube评论区中的海外网友所说,“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是这首歌很美(I don’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but this is beautiful.)”“这首歌对我来说不再是个梗了,这是个杰作(This song isn’t a meme for me anymore. It’s a masterpiece.)”。可以说,《一剪梅》成功地对古风进行了现代性转化,达成了跨文化传播的柔性输出,而这不仅是古风音乐文化日趋成熟、融入全球化语境的表现,也是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尝试。
五、群体认同:
身份符号的生产与仪式化展演
青少年群体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语境中加剧了自我身份焦虑,为了缓解和消除焦虑,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与此同时,青少年个体对群体归属感的寻求和依赖也在增加。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圈成员借用传统文化符号生产出古风圈象征符号,对内完成群体身份的赋予,同时通过仪式化展演对外进行群体身份的呈现,进而形塑群体认同。
(一)象征符号:群体身份的内在赋予
研究显示,在古风音乐发展初期,符号的借用有助于亚文化圈的形成,当圈子发展壮大具备一定规模后,特殊符号的创造和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赋予成员专属符号能够帮助成员确立群体身份,在给予其身份归属感的同时,帮助其培养群体认同感。比如在线下国风音乐节、盛典等活动中,大部分古风音乐人会着汉服登台表演,而在线上平台交流时,古风群成员的头像也多为仙衣飘飘、仗剑天涯的二次元形象,这些形象与古风音乐中“复古怀古”的审美理念相适应(杨雪等,2022)。上述类型化符号的重复使用会不断给予圈内成员心理暗示,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兴趣。在经历了上述初期的符号借用后,为了进一步确立古风音乐圈与其他圈子的边界,符号生产成为组织者的重要文化实践行为,这在功能丰富的QQ平台中有着较为充分的体现。如在本次研究对象的QQ群内,对成员的群体身份确认贯穿始终:成员从一开始入群的“穿马甲”(即群昵称修改),到入群后学习部门制度、获取个性头衔等,无一不体现着古风群对于确立成员身份和群体边界的重视。群管理员往往在新人刚入群时就会发出提示信息,要求成员及时修改“我的本群昵称”,每个群对群昵称的格式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有“美古+昵称”“雨季/昵称(女生马甲)、水墨/昵称(男生马甲)”等,若超过规定时间不修改者便会被移出群聊,该规则也被包含在群公告发布的群规中,可以看作组织者引导成员确认群体身份的第一步。当具备成为古风群一员的资格后,成员便需要凭借个人在群体内的贡献来获得管理员授予的个性化头衔等特殊“荣誉”,而管理员则拥有自我赋予的个人专属“头衔”,并且有权在群内公开授予其他成员专属“群头衔”,以此激励成员参与互动。当然,这些个性化头衔也明显具有古风音乐圈的文化风格和特征。以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古风群为例,该群别出心裁地制定了“一宫二殿二居四阁”的部门管理制度,这些部门的命名和管理规则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如该群规定:“美古—谛听殿:每周发言榜前十者,可入此殿。谛听者,辨认世间万物,尤善听人之心。”“谛听”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的通灵神兽,可以通过听觉来辨认世间万物,尤其善于听人之心。管理员在群内引入“谛听”一词,用以倡导群成员在积极发言的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提高共情能力。群内活跃的新成员常常对带有这类头衔的老成员表示羡慕和尊敬,会主动询问这些头衔的出处及含义。管理员将这些头衔作为群内的荣誉制度,彰显着他们对传统审美和价值观念的认同,符合当下青年亚文化中显现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取向高度中国化的趋势(杨雪等,2022)。群体成员对古风音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所以获得这些被成员一致认同的头衔象征着该成员拥有了特殊的群体地位,代表其在群体内被其他成员所认可,从而可以获得更强的群体归属感。
(二)仪式化展演:群体身份的外在呈现
在对内赋予身份符号、确立群体规则的基础上,古风音乐圈通过组织国风盛典和音乐节、制作音乐短片等线上、线下展演实践,加强成员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同时完成群体身份的对外呈现。展演是“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戈夫曼,2008:12),事实上,从日常生活到严肃的典礼活动都具有展演性质,人们可通过舞蹈、仪式、讨论、运动、故事及其他展示行为进行情景或文化的展演。而所谓“仪式化”,是指双方达成一致的相互合作,并在不断重现的场景下进行重复活动,对参与的人都有一种适用价值(Erikson,1966)。对古风音乐圈成员来说,传唱古风歌曲、传播传统文化是他们展演实践的主要价值。国风盛典是古风音乐圈规模最大的仪式化展演,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年。展演一般包含参与者、展演的场合或场景、方式、内容和目的等要素(路芳,2013)。在国风盛典活动中,表演内容均为古风音乐,古风圈成员(包含古风音乐人和普通爱好者)聚集在表演场馆内,目的是完成一场与古风的双向奔赴。台上表演者仙衣飘飘,利用舞美、灯光特效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山河,台下观众哼唱、呼喊,通过台上台下的联合展演,国风盛典活动对外呈现了独属于古风音乐圈的群体氛围与文化风格。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而言,这既是在表达他们对古风音乐风格的喜爱,也是在宣告他们对圈内成员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声势浩大的展演中完成了群体身份的确证。
除了国风盛典之外,近年来,古风音乐圈线上仪式化展演逐渐增多,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参与。如在网络平台上拥有70多万粉丝的国风乐团“自得琴社”,他们以拍摄古典音乐短片的形式来呈现传统音乐。“自得琴社”的团体表演曾三次登上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成员们身着传统服饰,给人重回古代的氛围感,被网友称为“古画”般的音乐演绎。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播放量最高达到290万,获赞近20万。可见这种仪式化的“古画”场景表演与古风音乐圈成员达成了“一呼百应”的线上展演,本质上是古风音乐圈成员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行动,成员们在对外呈现群体身份的同时,也极大地强化了对内的群体认同。总之,不论是身份符号创造,还是线上线下的仪式化展演,都有助于培养古风音乐圈成员间的审美一致性与情感凝聚力,能有效地帮助成员达成群体身份确认,并在持续的文化生产实践中产生更深刻的群体认同。
六、自我认同:
个体身份的追寻与亚文化资本的积累
古风音乐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而自我认同是网民参与虚拟社区活动的主要心理来源之一(楼天阳、陆雄文,2011)。研究发现,在古风音乐圈,普通成员和音乐人通过不同的文化生产实践获得自我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形塑。
(一)个体身份追寻:古风圈成员的日常实践
古风音乐能够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古风音乐文化能够对个体自我身份的追寻有所回应,这在古风群成员的日常实践中有着较为直接的体现。古风QQ群成员多为青少年群体,其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借由虚拟的身份符号能够让成员们进行更加平等的音乐知识交流与分享,在群体内得到的认可也会逐渐转化为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对自我认同的强化。以本研究中的三个QQ群为例,由于大多数成员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背景,所以群主和管理员建立了“戏腔交流群”“唱法讨论群”等不同需求的分支群,便于成员间交流和学习。比如在“戏腔群”中,发言较活跃的多是一些戏剧演员和声乐专业的学生,当他们在群内分享自己的练习方法时,经常能获得其他成员的夸奖和肯定,这种来自群内成员的认可会激励他们继续分享经验、提升个人能力,让他们在网络空间获得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而一些没有音乐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则会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风歌曲、热门的古风视频或是搜集整理的唱作知识文档等行为在群内贡献自己的价值,同样会得到群内成员的支持。这些“群任务”的完成一般需要具备获取信息、编辑整合的技能,而这些正是年轻人所擅长的。如此,古风圈内的音乐人和普通成员都围绕古风音乐以不同的文化实践追寻自我身份,音乐人通过亚文化资本的积累为圈子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其他成员则以他们为励志榜样,希望自己的奋斗也能得到回馈,这也是群内成员能够比较稳定地聚集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二)亚文化资本积累:古风音乐人的亚文化生产实践
古风音乐圈涌现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人,他们通过创作优质的古风作品来实现亚文化资本的积累,进而获得来自圈内乃至圈外听众的认可,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桑顿将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运用到亚文化研究中,并提出了“亚文化资本”(Subculture Capital)的概念。亚文化资本与阶级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赋予了它的所有者在青年人当中的地位(杨小柳、周源颖,2018)。在古风音乐圈内,以创作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实践是亚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其中亚文化资本主要体现在技巧与风格两个维度:技巧指的是古风词曲的创作和演绎技巧,体现古风音乐人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风格指的是在技巧娴熟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风格,如在词作内容、主题、音色等方面展现古风音乐人的个人特质。随着5sing音乐加入酷狗音乐品牌,酷狗平台中也添加了5sing交流区的入口,还相继发起了“星曜计划”“国风新语”等国风音乐品牌计划,吸引了众多专业的古风音乐人参与,但他们只有通过系统的音乐人认证后才能上传歌曲、获得平台的流量扶持。实际通过认证的古风音乐人中,既有银临、音频怪物、音阙诗听等知名音乐人和音乐团体,也有一些处于成长初期的网络独立音乐人,个人风格便是进一步区分他们的主要标志。知名度较低的音乐人往往发行的歌曲较少,且风格不一,在旋律上多是追随和模仿当下的流行歌曲,所以难以成为古风音乐风格的“生产者”。而知名的古风音乐人往往先在小圈子内积累人气获得认可,逐渐形成了个人的创作或表演风格,并凭此成为古风音乐圈的“红人”。比如,分析古风歌手银临的音乐作品可以发现,其在典故的选取上偏向于个人情感类主题,谱曲上常与灰原穷等曲作者合作,音色上有“仙侠气质”且具有个人辨识度。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与粉丝互动、收集反馈、逐渐探索的过程。比如,银临在宣传《眉南边》的微博中写到“这首歌曲的节奏和舞蹈,在自己来看都是难得的尝试了,希望大家喜欢”。对此评论区有网友回复“临姐舞蹈越来越自然啦……不论做什么事都进步好快”,在银临后续发布的音乐短片中,可以发现其中的舞蹈元素明显有所增加。如此,古风音乐人通过学习唱作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加强个人创作风格,以吸引更多的粉丝、积累亚文化资本,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和确认。
(三)自我认同感获得:个体价值的实现舞台
古风音乐人作为圈内的“榜样人物”,为古风音乐圈的普通成员提供了“人生目标”,激励着成员们进行积极的学习与音乐生产实践,此过程无论是对音乐人还是对普通成员来说都是在不断地确认自我身份、形塑自我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青年群体的永恒主题,但在互联网时代,其实现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Douglas曾指出,过去人们通过对家庭、宗教团体、社区、同行、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而在媒体时代,人们则可以通过对名人的认同构建自己的身份,从媒体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性别和社会角色类型、言行举止的模仿对象及奋斗目标(Douglas,2003:7-9)。当下的古风音乐人虽然也属于明星偶像,但他们大多出身普通,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从“草根”成为被圈内广泛认可的“榜样人物”,正是这种励志的成长经历极大地激发了成员们进行古风音乐生产的动力。“音频怪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成名之路可以说是许多古风音乐人的缩影。“音频怪物”原名李楠,起初在北京做音频剪辑工作,同时为网络广播剧配音,工作之余他也会在网络中发布一些自己创作或“改装”的歌曲。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下,2011年,“音频怪物”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老妖的奇异之旅》,其中《琴师》一曲收获如潮好评,并获得了2019年“少年中国”国风音乐节“青年人最喜爱的国风音乐”十大杰出作品奖。他本人曾在采访中表示:“开始传点儿翻唱歌曲、做网配,全凭爱好,没想到一路坚持下来,还有了点名气。”2019年3月16日晚,酷狗音乐举办了首场“音频怪物”真人直播演出,有超过九万人预约观看,可见他在古风圈的影响力之大。在“戏腔群”中,他的戏腔歌曲也常常被当作范例供成员们模仿学习。除了追随这些优秀的古风音乐人外,有些群友还会创作歌曲或者短视频发到网络平台中,为自己积累人气。比如本次研究对象的古风群中一位群友就曾把自己创作的歌曲小样发到群里,希望大家提供建议,有群友与他展开讨论,也有群友表示羡慕,而他都积极回应,并表示愿意为大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这一行为显著提升了此群友在该群的被关注度。由此可见,虽然不能像优秀音乐人一样成为“明星”,但是普通成员在参与音乐生产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自我成就感,拥有个人价值的实现舞台,并对由于自我认同缺失而产生的空虚和迷茫有所回应。总体来看,古风音乐人与多数的古风爱好者同处古风音乐圈,虽然文化生产实践形式有所不同,积累的亚文化资本和成功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其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
七、思考与讨论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中,对青少年群体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不仅对于促进文化创新、积蓄文化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有极大助益。在全球化语境下,古风音乐圈是窥视本土亚文化群体内部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窗口,因此对古风音乐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也是对发展本土型亚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行路径的有益探讨。本研究从民族认同、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三个层面对古风音乐圈的文化生产实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亚文化圈成员对古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进一步阐释,认为古风音乐文化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是因其与“Z世代”网络原住民的某些心理需求相匹配,即本研究提到的民族寻根、群体归属与个体身份确认。
古风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良好呈现形式之一,引领了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古风圈成员的大众文化审美,成为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的催化剂,也响应了新时代构建文化自信的国家策略。但在研究古风音乐圈文化认同与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古风音乐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古风歌曲的文化价值容易被商业价值遮蔽。在打造与动漫、游戏联名的IP歌曲时,古风元素成为这些IP打造计划中的宣传工具,古风作品的商业性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其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遮蔽,这也与创作者的初衷相背离。二是古风创作者的话语权经常被削弱。伴随着平台的资源整合,古风音乐人也难以避免与资本的博弈,其与平台的关系演变为一种类似于明星与经纪公司间的关系模式,资本方对播放量、话题度等指标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创作者们对作品的话语权,进而影响发行作品的质量,这也成为古风音乐创作领域发展的隐患。三是古风圈组织松散,缺乏优秀的古风音乐人引领。借助平台的流量扶持和曝光加持,许多优秀的古风音乐人得以跻身更广阔的舞台,逐渐远离原本所属的古风圈,这也造成了古风音乐圈的衰退。这在研究者观察的古风社群中多有体现——群内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之缺乏有号召力的古风领袖,导致围绕古风音乐的生产实践逐渐减少。因此,如何在古风音乐走向主流化的同时,确保其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其提升圈内成员文化认同的实践意义,是平台、古风音乐人和圈内成员需要共同直面的问题。
本文对古风音乐圈亚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如样本仅选择了QQ平台中聚集起来的古风爱好者,其实在其他平台如豆瓣、微博等也零散分布了一些古风歌曲交流社群,未来希望可以分别对各大主流平台中的古风音乐圈进行更全面的研究。此外,本研究总结梳理了古风音乐圈成员的三种比较主要的文化生产实践与文化认同,这些认同在古风音乐文化的不同发展时期可能也会存在次序上和程度上的差异,有待后续对每一种文化认同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责任编辑:裘晓兰
《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3期
投稿方式:登录《当代青年研究》官方投稿平台(qing.cbpt.cnki.net)进行投稿。请勿一稿多投。投稿后,可在平台查看稿件状态,若三个月后没有收到反馈,可另行投稿。
更多推荐
赵琪|审核
芦焱琦|编辑
图源网络
侵联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