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图谱(2003—2021 年):基于 CiteSpace 的计量分析

李长熙 张伟伟 当代青年研究
2024-09-04



摘 要

····

····

····

文章以 CSSCI中 2003—2021 年 2330 篇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6.1 为工具,通过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及突现词分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选题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和现实背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研究主题发散,但呈现多元化交融的特征 ;研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处于蓄势阶段;研究内容关注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教育维度等对大学生就业的全方位影响,并试图理顺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体在“学业—就业”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关键词

····

····

····

大学生 ;就业 ;知识图谱 ;知识群组 ;研究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自 1999 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日趋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社会热切关注。大学生难就业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对个人而言,限制了其职业生涯发展,并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对国家而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率增长、教育投资效率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探究和思考。


国内学术界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笔者以“大学生就业”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共检索到 45649 篇相关文献,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已成为热点议题。笔者又以“大学生就业”“综述”“述评”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综述类文献,并试图通过阅读综述性文献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发展状况。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现有综述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陈迎明,2013;邓峰、孙百才,2014)、大学生就业能力(崔玉娈,2011)、大学生就业政策(刘万振、姜星海,2019)等单一主题,鲜有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整体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另外,现有综述大多采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多为主观性的归纳和总结,而文献计量方法可通过定量数据分析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潘黎、王素,2011)。本研究借助 CiteSpace 软件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相应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既有研究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为学者剖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及开拓新的研究前沿提供借鉴。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时间设定为 2003—2021 年。选择这个时期是因为 2003 年和 2021 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2003 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年份,而 2021 年之后我国大学毕业生进入“千万级”规模。在这个时期内,伴随大学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长,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也经历了蓬勃发展。以“大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作为主题词进行多轮次检索,在剔除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评及其他不相关的无效数据后,我们共得到相关文献 2330 篇。研究首先对文献的出版年度、所属学科及期刊来源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的初步认知。由图 1 可知,在 2003—2011 年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在这个时期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 2012—2017 年间,文献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这个时期内大学生就业研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自 2018 年开始,文献数量逐年减少,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热度衰减,进入蓄势阶段。



从出版来源上看,研究文献源于 265 种期刊,隶属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由图 2 可知,出版来源数量排在前 15 位的期刊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和社会学领域,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在教育学和社会学维度上更为深入,在其他学科维度上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最初是专门为文献的共引分析而设计,用以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李杰、陈超美,2016),相比其他分析软件,它更侧重于探测和分析学科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部联系等(秦晓楠等,2014)。CiteSpace 在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并侧重对高频节点、聚类知识群、高中心性节点和图谱的基本图例加以说明(陈悦等,2015),如易高峰等(2009)、潘黎和王素(2011)、蒋鑫和洪明(2019)等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遵循既有文献的操作方式,通过生成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得到研究演进中的关键节点文献,以及高频、高中心性主题词,据此识别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经典理论及知识聚类,进而探究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热点、前沿主题及未来演进趋势。


三、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为从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李杰、陈超美,2016)。原始数据中的被引文献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而相应的引文则形成了研究前沿。知识基础的聚类和演变研究是辨析研究前沿的基础, 可以揭示研究前沿演变的重要知识转折点,并明确研究前沿之间的关联(秦晓楠等,2014)。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辨析研究领域的知识理论结构;然后,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来鉴别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主题, 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一)文献共被引分析与知识群组识别


文献共被引是指不同文献在一篇文章中被同时引用的现象,文献共被引的频次越高,文献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多篇文献共被引可以形成被引聚类,同一个聚类文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关系密切,从而能识别出代表文献知识基础的知识域(于杨、金玥,2019)。或者说,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识别某一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本文借助 CiteSpace 软件,根据前文确定的样本数据,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共生成了 14 个聚类, 每个聚类的轮廓系数均大于 0.9, 聚类效果较理想。表 1 列出了各个聚类所包含的共被引文献数量、主要关键词和平均引用年份信息。



根据各个聚类的主要关键词和关键节点文献的内在联系,可将自动生成的聚类进一步整合分析(邓爱民、张馨方,2018)。对此,本研究将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划分为经济转型和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研究、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六个核心知识群组。


经济转型和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是出现最早的知识群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规模大幅增长,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陈纯槿,2012),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较为复杂,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黄敬宝,2007)。一方面,对劳动力市场信息掌握不完全和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二元分割(吴克明、赖德胜,2004),使不少大学生选择“自愿性失业”以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蒋利平,2020);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存在滞后效应,结构性失业占据较高的比例(赖德胜、田永坡,2005)。因此,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赖德胜,2001)。从长远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资源积累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必须结合起来,从而促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闵维方、蒋承,2012)。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知识群组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情境下经常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乔志宏等(201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 Fugate 等提出的就业能力结构理论模型,验证了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由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成;李军凯(2012)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等。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也受到较多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如学生干部和兼职经历对求职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却不明显(孟大虎等,2012);就业能力还影响着求职途径的选择,学业表现越好的学生越倾向于通过正式途径找寻工作,而家庭收入越高或社会联系越广泛的学生,则越倾向于通过非正式途径找寻工作(岳昌君、程飞,201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群组主要研究家庭背景对就业能力发展和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由于“学校教育活动作为符号暴力,通过构建有利于精英阶层的文化而实现社会再生产”(布尔迪厄、帕斯隆,1970),家庭背景已成为导致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不平等从高等教育入口蔓延到出口。家庭背景对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存在差异,在普通大学中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而在精英大学中几乎没有影响(李春玲,202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子女在学校环境中的竞争优势(谢爱磊等,2018)。同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选择存在明显影响,尤其表现在升学深造、体制内就业等方面(陈东、张郁杨,2019),教育机会分配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社会再生产逻辑(闵尊涛等,2018),不利的家庭出身背景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阻碍会限制其对更高层级和更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追求(孙冉、梁文艳,2021)。


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群组出现的时间较晚,文献数量较少,与其他知识群组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高影响力教育活动指的是高校开展的某些极富成效的教育活动(库、金红昊,2019),有研究发现,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终身学习取向、提高认知与非认知能力(许丹东等,2020)、促进大学生学习投入、提高学习收获及确立生涯方向(陆根书、贾瑞青,2022)具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大四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对非课程性、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投入明显增加,参加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将为大四学生“学业—职业”的转型提供有力支持,有利于学生平稳度过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联结的过渡期(牛新春、郑雅君,2018)。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大战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知识群组重点关注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创业影响因素研究,二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创业环境不仅对创业意愿施加直接影响,还通过创业动机间接影响创业意愿(叶宝娟、方小婷,2017)。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短缺是大学生创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陆秋萍,2019),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可通过建立庞大的教育教学组织系统予以支持(赖德胜、李长安,2009)。对于新工科专业,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整个专业教育(林健,2017),提高大学生嵌入校园创业文化的深度和强度,加大高校嵌入社会经济网络的范围和程度(严毛新,2014)。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也非常关键(辜胜阻、洪群联,2010)。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知识群组中较明显的节点是 2004 年曾湘泉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岳昌君、白一平 2018 年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的《201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两篇文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葛玉好等,2018)、省域大学生就业结构特征(黄兢,2018)、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流向的影响(马莉萍、岳昌君,2011)、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朱迪,2015)等主题也是该群组关注的议题。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毕业去向分散化、就业区域向大中城市集中、工作类型和求职渠道多样化等特征,择业时更加看中个人发展前景和经济收益(岳昌君、周丽萍,2017)。


综上,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拓展性,整合后形成的六个知识群组直观地展示了研究领域内知识和理论的流动与延展脉络。经济转型和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知识群组处于网络的边缘,与其他知识群组联系不强,是近 20 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起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知识群组处于网络的中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群组、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群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知识群组都与其联系紧密,存在较强的关联性,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知识群组的理论拓展,并发展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前沿分支。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知识群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其他知识群组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与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


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精练表达,其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研究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秦晓楠等,2014)。CiteSpace 通过两两统计一组关键词在文献中共现的次数来测度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来辨析学科研究的热点内容、主题分布和演化(李杰、陈超美,2016)。因此,本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来鉴别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借助 CiteSpace 软件,我们基于前文确定的样本数据,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3 所示),图谱中共包含节点 507 个,连线 284 条。



1. 研究热点辨识

高频关键词是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研究问题的集中反映,可以从中发现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潘黎、王素,2011)。按照年份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得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列表(频次≥ 7)(见表 2)。其中,出现频率越高的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影响力越大,而中心性大于 0.01 的关键词表明围绕该关键词进行的研究更多,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


(1)2003—2005 年间的高频词数量较多,且中心性较高。2003 年是我国高校大扩招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之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探索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和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政策”“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创业”以及相关的衍生词汇是这一时期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主题。



(2)2006—2010 年间的高频词主要有“就业质量”“中介效应”和“职业发展”。“就业质量”的中心性值为 0.09,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已经从“促进就业”拓展到“高质量就业”上。同时,关注大学生“职业选择”到“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3)2011—2017 年间高频关键词较少,但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多,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进入深化发展期。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在求职行为和职业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不少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而现实状况与心理预期的偏差,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因而,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存在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4)2018—2021 年间的高频关键词只有“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新的热点。


2. 研究主题演化路径

由图 3 可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中心度较高的一些关键词,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创业意向”“女大学生”等,它们的连线显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在图谱中的位置相对靠近。本文结合表 2 中关键词的中心度和年份等信息,进一步梳理这些关键词的发展脉络存在四条核心主线:(1)人力资本—就业市场—产业结构;(2)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指导;(3)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就业压力;(4)社会资本—女大学生—性别差异—性别歧视。关键词的发展脉络代表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主题的演变路径,本文在深入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梳理出了四条重要演化路径。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路径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主题从最初关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扩招以及劳动力市场变革等,发展到探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的匹配(马廷奇,2013)、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闵维方、蒋承,2012)等。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是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与高等教育的自我调节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失业保险机制、信号传递机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等激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自身规律与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博弈下, 通过结构调整、创新培养模式等方式,适应并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岳昌君,2017)。


其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研究路径主要包含对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本土化界定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关系验证的实证研究。在众多实证研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是主要关注点(胡建国、裴豫,2019)。人力资本主要来自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的积累;社会资本不仅源于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活动的积累,还有家庭背景所赋予的社会关系;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对大学生就业选择、能力发挥产生影响。近年来,该研究路径继续拓展,向前延伸到考察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向后则关注大学生中长期的职业发展状况。


再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路径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核心,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模式以及我国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 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 9 所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然而, 学科地位边缘化、教学模式单一、创业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创业环境不完善等制约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高晓杰、曹胜利,2007)。此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政策,期望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创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创业政策包括创业教育政策、创业促进政策、创业融资政策和创业环境政策等,有学者建议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支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搭建良好的环境,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陈成文、孙淇庭,2009)。


最后,“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路径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该路径前期主要探讨了城镇籍与农村籍大学生、985 和 211 层次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男女大学生等群体在就业机会、薪资收入水平、就业去向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资源、院校背景和性别等因素对就业获得的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中的收入不平等、社会分层和流动以及性别歧视等现象(蔡蔚萍,2016),思考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和教育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等问题。


3. 研究前沿辨识

遵循既有研究的定义,研究前沿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李杰、陈超美,2016),研究前沿强调新趋势和突现的特征,可以看作是某一时段内以突现词作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关注的核心专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的突现情况来探测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主题,CiteSpace 软件测度“突现词”的依据是关键词出现次数的变化率。表 3 列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信息,从中可见研究前沿可显著划分为四个阶段。



(1)2003 年开始出现较多的突现词,包括“就业形势”“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观念”等, 表明从 2003 年开始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开始增多。2003 年是我国实行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之年,毕业生的数量较 2002 年增加了 67 万,加上临近毕业又遭遇了非典疫情的影响,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莫荣、刘军,2003)。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曾湘泉,2004),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杨德广、刘岚,2003)。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分支是从国内就业形势转变导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开始,突现词最晚持续到 2009 年。


(2)2004 年的突现词也比较多,主要有“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资本”“创业教育”“创业能力”等,突现词的继续增加表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分支在不断增加。从这些关键词的内涵上看,该时期前沿分支主要集中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举措探讨上。比如,提高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行为的成本, 保护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胡安荣,2004);利用“社会资本”弥补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降低大学生工作搜寻的成本(郑洁,2004);高校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毕业生掌握市场运作技巧,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韦进,2004)。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呈现出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的发展趋势。


(3)2005—2011 年间的突现词与 2003 年和 2004 年相比大幅减少,7 年间仅出现了 7 个突现度较高的关键词,并集聚成为新的研究分支。从突现词列表中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的突现度是 7.09,“金融危机”在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中出现的频次急剧增加, 表明学术界关注到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冲击(牛耀堂,2009);“就业质量”的突现度是 8.64,并呈现出较高的中心度,成为该时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此时,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分支从最初关注就业率,开始转向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柯羽,2007)。


(4)2012—2021 年间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突现词大幅减少,只在 2018 年出现一个突现词“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不强,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城乡文化差异等是阻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钟云华、刘姗,2019)。因此,学者们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支持政策(鲍志伦,2020)、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措施(孙渔珽,2018)等方面关注度较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前沿。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 CiteSpace 6.1 对 2003—2021 年 CSSCI 数据库中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其一,研究选题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和现实背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学术界在选题上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一是紧跟政策导向,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双创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都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议题;二是紧密围绕现实背景,比如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公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关注的热点。


其二,研究主题发散,呈现多元化交融的特征。从本文图 3 中可以明显看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指导”“创业意向”“女大学生”“产业结构”等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具有高频次、高中心性等特征,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热点主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知,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既有宏观层面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也有中观层面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匹配的研究,还有微观层面大学生个体教育选择、家庭背景等与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关系的研究等。同时,这些研究主题之间联系紧密,存在较强的内在逻辑性,整体呈现出多元化交融的特征。


其三,研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前文对文献出版数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分析的结果,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在研究时限内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和蓄势发展阶段三个时期。在 2003—2011 年间, 文献出版数量逐年增长,涌现出较多的高中心性关键词和突现关键词,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在这一时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研究热度不断提升;在 2012—2017 年间,文献出版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没有出现新的突现词,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在这一时期成为研究的热点,进入深化发展阶段;从 2018 年开始,文献出版数量逐年减少,新的突现词开始出现,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热度降低,进入蓄势发展阶段。


其四,研究的知识基础扎实,发展脉络清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通过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得到了研究演进中的关键节点文献,根据各个聚类的主要关键词和关键节点文献的内在联系辨析出共被引网络集聚的六个核心知识群组,这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梳理出关键词的发展脉络存在四条核心主线,并归纳出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主题发展的四条重要演化路径。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继续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发展,集聚了多样化的知识基础及热点主题,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益帮助。然而,从研究取得的成果、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等方面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整体上仍然处于初期阶段。首先,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探讨和研究结论的实证检验上,鲜有极具创新性的研究,本土化就业理论发展迟缓。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研究数据缺乏或限制,实证研究总体偏少,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最后,研究对象大多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探讨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各种状况,但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的职业发展及其与在校表现关系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需要在两个方面提升。一是,在对基本理论精准把握的前提下,以本土化视野深入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独特属性,揭示隐藏在背后的结构性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二是,实证研究的数据对象需要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本科教育对就业的影响,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一段时期职业发展的影响同样需要关注。


当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CiteSpace 软件对数据处理的局限性,使得本研究只能使用单一数据库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他数据库的文献。另一方面, 本研究仅对 2003—2021 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未来的研究还可以结合国外的研究文献做进一步的对比和讨论,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责任编辑:王元腾

《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4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全文PDF




投稿方式:登录《当代青年研究》官方投稿平台(qing.cbpt.cnki.net)进行投稿。请勿一稿多投。投稿后,可在平台查看稿件状态,若三个月后没有收到反馈,可另行投稿。


更多推荐





赵琪|审核

芦焱琦|编辑


图源网络

侵联立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青年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