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暴涨的机会(有声版)
点击蓝字“投资行者” 关注罗辑
投资行者
罗辑
本文为第186篇原创
全文约2000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的扰动,而在这个扰动中,有人欢喜有人忧。
那么投资者能否在这种扰动中,抓住暴涨的机会呢?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抓热点嘛,罗辑你又不价投了。
但在我看来,科学是需要一些较真精神的。
真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定义一下什么是抓热点,以及为什么不能抓热点。
目前广义的抓热点,准确来说应该是「追热点」。
也就是热点出来后,一堆人去追,先追到的赚,后追到的亏。
由于时间过短,以及交易成本的影响,总体上属于负和博弈。
这种博弈,如果没有明显的优势,自然不应当参与的。
这里的明显优势,倒还真有一个现实的例子,据说某些机构会利用AI,从市场上抓取热点信息,并且以毫秒级的速度进行买入。
从这个例子来说,长期对于机构应当期望为正(不考虑交易费用),自然可以参与了。
而罗辑上面所说的,和「追热点」还真有些不一样。
罗辑想说的恰恰相反,属于「等热点」。
比如提前预计某件事情可能会发生,进而做出一些准备,等待事情发生。
比如:某年大旱,附近几个村庄连着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
几个月后,突然边上几个村庄有了零星的雨点,雨也越下越大了。
此时自己的村庄也开始有些雨点了,罗辑预计,根据其他村庄的经验,这次雨点会下成大雨。
于是,罗辑就提前买入一些雨伞,等雨后卖。
由于前几个月的大旱,雨伞都没人买,所以价格很便宜,只要未来大雨能够下起来,那么一定可以赚一笔。
所以,是否要提前买伞的问题简化成了:未来下大雨的概率有多大?下雨后大家买伞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计算后,整体期望为正,再附上一定的安全边际,那么就值得投资。
所以问题绕了一圈又回来了,概率和赔率的关系。
还是罗辑总说的那句话,只要概率和赔率上有优势,赌博都可以变成投资。
而到底要不要因为对未来的预测,就切换自己的持仓。
这类问题,很多大师给出过答案,比如巴菲特的「如果你不想持有它一辈子,那么就一秒钟都不要持有」。
但我还是想自己思考。
不是我不听劝,也不是不想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而是罗辑一直对于学习的边界有疑问,学习真的是万能的吗?
如果说知识是可以学习的,那么经验也可以吗?
举个例子:梅西踢球好,那么他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罗辑就可以和他踢的一样好吗?
想来是不能的。
那么巴菲特这么多年,在公开场合无数次的阐述自己的思想,投资技巧。
阅读了这一切的著作,能够成为第二个巴菲特吗?
显然也是不能的。
我并不是想表达读书无用,我是在思考,读书是否应当有边界?
而这种边界,是不是必须要自己经历过,才能够迈过呢?
我认为是的。
也就是说,投资路上的一些「坑」,必须要自己掉进去过了,才能够「真正」的学习到,这是书本难以给予的。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同样正确的知识,做错了A亏20%,做错了B亏30%,那么自然B更重要。
这种对知识重要性的排序,几乎没有书本能给。
因为这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这对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比如:在不同的市场,同样的知识,重要性就不同。
比如腾讯面对的困境,也许换个市场就不存在了。
再比如,投资初期和投资末期关注点也不一样,那么自然所需的知识比例也有差异。
这种特异性的知识排序,只能依靠结合实践。
基于这种思考,罗辑对很多做法,持有「开放」的态度,比如杠杆、热点。
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人的任何话,都无法超越时代,也只能基于自身的视角。
大师说的话当然对,但只要符合逻辑,总体期望为正,那么就是不错的投资方式啊。
错误的不应当是某一种结果,而是某一种行为。
就好像巴菲特多次表明不要上杠杆,自己却上了一些。
这就像什么呢?
学物理时候的那个经典假设,忽略空气阻力。
现实生活中会没有空气吗?不会。
那为啥要忽略空气阻力呢?
因为学生太弱鸡了呗,忽略后能算明白就不错了,不忽略不就更懵了。
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总是要考虑空气阻力的,届时,可能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所以说回投资,在投资初期最该学的应该是胆小,其次才是回报率。
目前普遍的投资书籍也都是这么说的。
而面对可能的突发事件,选择利好的公司进行买入,自然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主要还是能力圈的问题,如果日常没有准备好,我认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的。
所以,守株待兔也许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投资中却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了解尽可能多的公司,等待「突发事件」发生。
理论上说,只要理解的公司足够多,「突发事件」时时都在。
如果你喜欢的文章,欢迎点击下面的名片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
投资行者
罗辑
我是罗辑
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欢迎「关注我」
或点个「在看」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