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依靠大脑作决策,有多么不靠谱(有声版)

奋进的罗辑 投资行者
2024-09-20

点击蓝字“投资行者” 关注罗辑

投资行者

罗辑

本文为第188篇原创

全文约2500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大脑告诉我们,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


说起来有点绕,但实际上确实如此。


最直接的一个证据就是,如果心脏停止跳动,身体组织会按照需氧量大小先后死亡,脑和神经系统最快,大概五分钟。


并且,几乎人生的每一个决策、想法、行为、动作,都得由大脑控制。


所以,当一个人做蠢事,别人会说:“你是不是脑子有什么大病?”


不会说:“你是不是屁股有什么大病?”


这都在说明大脑的重要性。


但就是这个耗氧量最大,并且决定了人生走向的器官,很多时候都不靠谱。


看完这篇文章,你甚至会怀疑,这么不完善的大脑是怎么带领人类走到食物链顶端的。


01

认知吝啬者


人在每年,甚至每一天都要做无数的选择。


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将每个选择的优点和缺点列出来,然后乘上一个相应的快乐系数或痛苦系数。


最后加总得出好或坏的结论。


但没有人能掌握足够多的事实,也没有人能够有着足够多的精力。


这就使得人们在做出决定时,并不理性。


举个例子:如果罗辑想买一辆车,按理说我应该列出车辆的优缺点,再综合进行考虑。


但我不可能掌握该车所有的优缺点,我只能从广告或者购车APP中了解该车。


就连试驾,我也只不过是在导购的陪同下,驾驶不长的一段时间,驾驶体验很大程度还取决于试驾路线。


这就使得,我无法收集该车的全部信息。


并且,我也没有时间去收集。


我还有很多其他的决策需要去做。


什么时候吃饭,午饭吃什么?下午都有哪些工作?有没有办法快速的完成工作?等等等等.........


这就使得,我们都是「认知吝啬者」,也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而实际操作起来大概有3种方式。


1、我们会进行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记忆,来忽略一些信息,从而减轻认知负担。


2、“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去寻找更多的信息。


3、我们只是按照最初的直觉,接受一个不够完美的选择,因为它已经足够好了。


认知吝啬的策略当然很有效,它帮助人类节省了大量时间去做出「较好」的决策。


但必须警醒的是,需要对这种行为加以限制,以免在关键决策上犯错。


02

参照点效应


如果你是一名房屋中介,想要推销一套房子,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就是利用「参照点效应」。


你先带客户看一些「可能会感兴趣」的房源。


比如:带看的第一户,是一间小两居的房子。


在一个比较老的小区,房子外部需要重新刷漆,内部很乱,厨房充满油污,客厅地毯很旧,主卧小到连一套标准尺寸的家具都放不下。


这时候,你告诉客户一个较高的报价。


客户当然不会选择这套房子,但这会让客户提高对普通房子的评价。


可能很多读者会对此怀疑,人哪有这么好骗啊?


但这是真的,心理学称其为「参照点效应」,经济学也有类似的表述,叫做「锚定效应」。


举个例子:


现在有两种汉堡让你选择:


a、营养汉堡:用豆腐和蔬菜做成的汉堡,营养很高,但口味一般。


b、风味汉堡:这种汉堡口味很好,但营养一般。


你会选择a还是b?


决策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差异化的,如果看重营养就选a、如果看重口味就选b。


好的,假如我是风味汉堡的制作者,怎样才能卖出更多的风味汉堡呢?


答案是插入一个诱饵


现在你有三种汉堡可以选择:


a、营养汉堡:用豆腐和蔬菜制作,营养很高,口味一般。


b、风味汉堡:口味很好,但营养一般。


c、懒汉汉堡:口味较好,营养一般。


首先没有人会选择懒汉汉堡,因为它完全输给了风味汉堡。


但将它写在菜单上却让更多的人选择了风味汉堡。


在安东尼-普莱特肯尼斯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实验中证实了这一点。


当选项只有a和b时,人们的选择大概一半一半。


但当选项加上c以后,多数人都选择了风味汉堡。


大脑就是这么奇葩。


当将某物与同它类似,但不如它好的东西相比时,大脑会认为某物比实际上更好。


说起来有点绕。


简单来说就是,当风味汉堡比懒汉汉堡哪都好一些时,大脑就会认为风味汉堡特别好。


要想利用这个效果,不仅有上述那个中介的例子。


还可以在相亲的时候,领上一个哪里都差一些的朋友;或者陪朋友相亲时,可以表现的哪里都比朋友差一些。


人的大脑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找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参照物,会让自己事半功倍。


03

前提偏差


当我们解释社会事件时,我们并不是客观的看待它。


而是从我们预设的前提出发去对其进行解释。


举个例子:春晚的小品基本上都围绕「误会」展开,两个人因为预设的前提不同,将同样的话理解成了相反的意思,最终促成了笑料或是尬料。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两批受试者先是分别阅读了正面和负面的词组。


然后对一段相同影片做出评价。


阅读正面词组的,对影片的解释也更为正面。


阅读负面词组的,对影片的解释也更为负面。


更更神奇的是,在另一项实验中,如果受试者阅读了粗鲁的词汇,其言行会更粗鲁;


如果受试者最近阅读了老年人的词汇,其步伐会更缓慢。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对文化进行适当的管制是有意义的。


因为,媒体虽然无法告诉人们怎样去思考,但它可以告诉人们去思考什么。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大脑不太靠谱的3点,主要框架出自我十分喜爱的一本书《社会性动物》,本书还有很多很多的精华内容,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未来我将继续输出该书的精华部分。


如果感觉本文不错,欢迎转发、留言、点击在看,这将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我是罗辑,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Higgins, E.T., Rholes, W.S., & Jones, C.R.(1977).Category accessibility and impression form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3,141-154.

【2】Bargh, J. A., Chen, M., & Burrows, L. (1996).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230-244.

【3】《社会性动物(第九版)》E.阿伦森 著 邢占军 译 缪小春 审校


如果你喜欢的文章,欢迎点击下面的名片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

投资行者

罗辑

我是罗辑

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欢迎「关注我」

或点个「在看」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投资行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