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的艺术丨怎样影响他人决策(有声版)

奋进的罗辑 投资行者
2024-09-21

点击蓝字“投资行者” 关注罗辑

投资行者

罗辑

本文为第190篇原创

全文约2000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如果你想要别人听从你的建议,你要怎么做?


通过大量的例子去说服他吗?这未免有些过于明显。


更高明的办法,应该是让他认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这时候,就需要对人的心理进行一些拿捏。


本文将介绍三种方法,并且均经过了实验论证。



现在让我们假设你是美国总统,目前这个国家正在面临一场突发的瘟疫,预计将会有600人丧生。


为了抗击疾病,高级顾问准备了两套方案,并且尽了最大可能预测每种方案的后果。


方案甲:其中200人将会活下来;


方案乙: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人都活下来,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


那么总统先生,你会同意哪套方案?


先请你仔细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再继续阅读。



根据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实验显示,大多数的被试者选择了方案甲。


毕竟从两个方案来看,甲方案至少可以保证有200人活下来,而方案乙则有三分之二的概率没人存活。


这个问题比较巧妙的一点是,按照数学期望来算,两个方案的期望值都是200人,也就是说数学上两者确实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你的顾问想要让你选择方案乙,他们会怎么做呢?


他们可以选择这样说。


方案甲:其中400人将会死去。


方案乙: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无人死亡,有三分之二的可能600人将会死去。


其实两种说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第二种说法强调了400人将会死去。


实验中,在第二个说法时,有78%的被试选择了方案乙。


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的方案,仅仅改变了一个措辞,就让大多数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答案就是损失厌恶。


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得到10元钱的快乐,并不能抵消失去10元钱的痛苦。


同样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做的另一个实验更加清晰的证明了这个现象。


实验1:被试者先持有1000单位的现金,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


甲:5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2000。


乙:10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1500。


实验结果是:16%被试选择了甲方案,84%被试选择了乙方案。


实验2:被试者先持有2000单位的现金,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


甲:50%的概率损失1000单位现金;


乙:100%的概率损失500单位现金。


实验结果是:69%的被试选择了方案甲,31%选择了方案乙。


依旧是同样的两种选择,在改变了描述后,多数人又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因为在实验1中,甲和乙无非是在选择哪种获利更丰厚;而实验2中,甲和乙则需要面对两种损失。


由于人的损失厌恶,使得在面对损失时,人更倾向于搏一搏。


而面对获利时,人则倾向于更保守一些。


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股市中,下跌的股票持有起来并不难,甚至更容易做出加仓决定。


而一旦开始获利,多数人都在想要不要获利了结。


知道了这个心理,在影响他人决策时就很简单了。


在那个自己喜欢的选项中,尽量强调获得的部分;而在自己讨厌的选项中,尽量强调损失的部分。



如果说上面的方式,是对选择本身进行加工,那么接下来,就是对选项的次序进行加工。


来让我们看两种对张三的表述:


1、张三是一个聪明、勤奋、冲动、挑剔、固执、好妒忌的人;


2、张三是一个好妒忌、固执、挑剔、冲动、勤奋、聪明的人。


两种表述的内容一模一样,但顺序的不同,使得被试者对表述1的张三产生了更多的正面评价。


还有另一个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被试者观察另外一个做30道智力测验的人。


第一种测试者先是答对了很多,后面表现很差;


第二种测试者先是答的很差,后面几乎全对。


被试者对于第一种测试者的评价会更好。


心理学称其为首因效应。


也就是人们对最先接受的信息,会给予更大的比重。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


而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目前有两种解释。


1、注意力渐减。


观察者疲劳,对后面出现的信息关注度更低,所以后面的信息对决策的影响也就更小。


2、自我解释(解释性定势)


最开始接收的信息,用于解释后来的信息,并忽略不一致的信息。


首因效应揭示了,如何利用信息的先后次序去影响他人判断。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影响他人的判断。


就是「信息稀释」,利用中性或无关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


举个例子:


1、张三每周学习31个小时;


2、李四每周学习31个小时。他还有一个兄弟和两个姐妹、他大约每三个月会去看一次他的祖父母。他曾经约会过一个女朋友,他大约每两周打一次台球。


在实验中,虽然两者的学习时长一样,但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第一个人更用功。


这个例子中,那些日常的无关信息,稀释掉了重要的信息——学习时长。


这个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接触了越多的信息,越会显得这个人是个普通人,所以他的各方面特征也就变得更接近普通人。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对于需要维持「人设」的人来说,保持神秘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如果想要通过提供信息,影响他人的判断和决策,有三种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1、对于自己不喜欢的选项,尽量的强调损失方面,激起决策者的损失厌恶。


2、将自己想要留下印象的内容放在开头,反面观点放在后面。


3、如果想要让坏消息尽量显得中性,可以多加一些无关消息对其进行稀释;反过来,如果想让好消息变得突出,则需要尽量简洁。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社会性动物(第九版)》E.阿伦森 著 邢占军 译 缪小春 审校

【2】Kahneman,D.,&Tversky,A.(1984).Choices,values,and fra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39,341-350

【3】Asch, S.(1946).Forming impressions of personal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41,258-290.

【4】Aronson, J.M., & Jones, E.E.(1992).Inferring abilities after influencing performanc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8,277-299.

【5】Tversky, A., & Kahneman, D.(1974).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 185,1124-1131;Kahneman, D., & Tversky, A.(1973).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80,237-251.


如果你喜欢的文章,欢迎点击下面的名片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

投资行者

罗辑

我是罗辑

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欢迎「关注我」

或点个「在看」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投资行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