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6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文化冲击与文化再冲击

郑经卫 正经视点 2022-06-21



九十年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先出国留学,再回国就业。结果呢,过了大约一年左右,义无反顾地彻底离开了故国。


有人说,这就是“文化冲击”与“文化再冲击”——出来了,豁然发现外国真好,这是文化冲击;再回去,发现故国恐怕永远不会变得像国外那么好,所以彻底走了。


必须承认,在当时,大家第一轮感觉到的“震撼”,往往是出于直观的硬件层面:外国人开豪车住别墅,楼也高收入也高。


但是,到了这几年,国内的一些一线城市,表面看起来,硬件方面已经可以比肩东京、纽约、新加坡等大城市、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国际性都市了。更有甚者,国内的许多大城市,白领的收入也可以比肩全球核心城市了。


这样一来,器物层面的冲击与再冲击,肯定会减少。


但是我相信,考察社会治理层面“避免老百姓互害”的各种努力(例如、昨天讨论的“仇恨犯罪立法)”,这种冲击与再冲击,肯定依然方兴未艾。唯一不同的是,现在陷在这种烦恼中纠结的、是一群水平更高的人。


他们不仅看到钟楼的表在走,也能看到钟楼里有一个伟大的工匠。


同时,讨论“文化再冲击”,往往意味着在“海外的生活状态”与“自己愿意支付的代价”之间,重新做出了评估。


那些决定离开的,肯定已经下定决心,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生彻底清一次零。他们宁可支付这种代价,也希望跨过国境线去生活。相信很多朋友也听我说过我的一句口头禅:“真想来美国,关键时刻要有做一回保姆的思想准备”。


在“文化冲击”与“文化再冲击”的震荡中,如果从上述视角重新定义了自己,那么离开就是愉快的。否则,就会被眼前的各种利益蒙住双眼。


里根说:“一个人能干什么能走多远,其实没有任何制约。唯一能够阻碍我们的野心的,往往是斤斤计较于各种利益”。我深以为然。


最后,还有另一种再冲击的模式:既然外国怎么好,那就再换第二个国家吧。


大家知道,我就是从日本二次移民来美国的。


其实,这种人并不像大家猜测的那么少,虽然肯定不是多数。


我宣誓加入美国国籍时,旁边有一个中东人。他告诉我,他来自黎巴嫩,拿到护照都是千辛万苦。后来他走完了全套手续,彻底变成了加拿大公民。现在,他是以加拿大公民的身份,正式成为美国公民的……所以,他已经没有我那么兴奋了。


旅美学者 郑经卫

2022年6月19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纠纷,请联系小编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