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跨过半个中国,我踏上时代潮水中的一叶扁舟
// 我原本要去大树脚村 //
“这次一定要走出上海。”被疫情困在江浙沪一带的我,在2022的暑假前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关注这一系列项目已有一年多,也发现了不少有些兴趣的活动,人象冲突便是其中之一。
我本想按部就班地按照计划去有大象出没的大树脚村,却在偶然之中翻到了新一期的项目宣传海报。
立刻,我就抓住了“摩梭文化”,“非遗传承”,“母系大家庭”这几个关键词,并震惊于能有一个项目能与我的兴趣点如此契合。
我一直对少数民族文化充满了好奇。每每想到在同一片土地上,还有一亿多人在以几十种不同的行为模式生活,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同时,我也向往于研究由女性组成的团体和女性的社会关系——作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我与这个话题被内心深处强烈的归属感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 摩梭人家母屋里的火塘
在未知的促使下,我到达了云南丽江机场。
由于临时更换了出行日期,我并没能参与完整的行前线上课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案头调研。在飞往云南的飞机上,我才晃晃悠悠地听完了介绍项目背景的最后一节线上课,对于摩梭人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记下的几百字笔记和出行前简单做过的调研。
但显然,这一个个字还远远不足以拼凑起真实的“摩梭”。
// 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 //
摩梭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摩梭文化又是什么?
在前往泸沽湖的大巴上,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从丽江古镇一路来到泸沽湖景区,目及之处几乎都是民宿和商铺。丽江古镇跟我去过的任何一个古镇没有什么两样;沿着泸沽湖畔漫步,便能看到千篇一律售卖耳饰,银器和提供编发服务的小店。在这些被游客占据的旅游景区,摩梭文化的体现似乎并不突出。
这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在我眼中毫无特色的商业街正极大程度上地改变着摩梭人们的生活。
与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先生的初识,仿佛一见如故。采访中,当谈到摩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时,他有些无奈地说:“现在的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时代的洪流压过来的时候,没有几个东西能幸存。”
▲ 采访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先生
在复盘一天的采访时,我和其他组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句话带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一致决定,围绕“时代变迁下的摩梭文化”展开调研,并把这句话放在了调研文章段落的开头——采访对象无意间说出的话,有时或许比写作者的诠释更加震撼人心,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与多吉馆长的交谈是我第一次从采访对象的口中听到“时代”这个词。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说的一样:摩梭人聚集地保留着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面临着传承断层的严峻挑战。
作为摩梭手工纺织非遗传承人,阿七独支玛女士从小像瓦拉比村里的大部分女性一样,跟着母亲学习绕线、织布。由于绕线、制作不同图案的过程繁琐,从早织到晚饭时分,最快也只能完成一条围巾。
运气好的话,卖出一条围巾能给妇女们带来约50元的收入。但现实却不尽人意。2010年左右,她们在丽江的店铺受到了排挤。
“机器生产的围巾,他们也说是手工的。一百元四条,织得又快,我们怎么比得了啊。”
▲ 采访非遗传承人阿七独支玛女士
独支玛女士用令人心酸的语气谈论着时代变迁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我看到了在那些像是拷贝粘贴似的古镇店铺背后,还有无数独特的文化和热爱这种文化的人,正在逐渐被如今快节奏、高度科技化的时代潮水所淹没。游客们不明所以地追求便宜的商品,却间接地使最需要得到支持的传统被忽视。
由于售卖纺织品收入的不确定性,妇女们仍需要务农以维持生计。在看起来并不理想的前景之下,大部分年轻人愈发不愿意学习复杂的技术,而是选择离开村子,去追求在城市里打工能够获得的3000-4000元的收入。
“有时候我看着那么多织不完的布就很烦,甚至想过干脆剪掉算了,更别说她们了。” 独支玛女士对于年轻人们的行为理解的态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想要在泸沽湖周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下,应对非遗失传的问题绝非易事。
▲ 摩梭传统工艺纺织的围巾
// “我们能贴在这里吗?” //
当我们正在思考如何进行这次调研的公益实践工作时,我们回想起了在出行前的线上课中,老师曾强调过“需求评估”的重要性。
“你拥有的并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帮助别人时,应该先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再看看你的能力能满足这些需要中的哪些部分。”
我们问自己,非遗的传承需要什么?对于被大众所熟知的非遗,最需要的是找到愿意学习的人。但是,摩梭人原本就鲜为人知,更不用说它的文化内涵了。虽然在旅游旺季,泸沽湖畔会迎来成百上千的游客,但他们大多都是被美景所吸引,对摩梭文化缺少了解的渠道。
▲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博物馆
我们认为,如今摩梭文化最需要的是要走出泸沽湖,走出云南,被我国更多人看到。
离泸沽湖不远的摩梭人博物馆是附近唯一的摩梭文化科普性场馆。因此,我们决定两人一组,以摩梭人博物馆为中心,向游客散发传单,并在周围场所张贴宣传广告。
于是,我们手里拿着剪刀和胶带,在手机地图和大众点评上评分最高的酒店、饭店之间来回切换。
▲ 在泸沽湖周边张贴的宣传海报
在询问店家是否能贴海报时,有的直接拒绝,有人建议我们贴在不那么明显的地方,但更多人欣然接受,并支持我们希望帮助传播摩梭文化的愿望。甚至有商家在我们提出请求后主动帮我们张贴。
有时候,店家并没有全然理解我们的意图和传播对象。
“你们不用让我了解摩梭文化啊。我自己就是摩梭人,跟周围很多家店都是亲戚。”
这样的误会更让我们坚定了信心——恰恰是因为摩梭人口基数小,社会圈子也小,才大大减弱了他们文化的传播能力,造成了他们当今非遗传承的困境。
▲ 摩梭人聚集地瓦拉比村距离泸沽湖有约一个小时的车程
// 公益与商业 //
“除了加深人们对摩梭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还应该做一些较短时间就能见效的事情?”回丽江的前一天,我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所谓的见效快,指的是能让摩梭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到达丽江的第一天,导师就告诉我们,商业并不一定是公益的“绊脚石”,如果将两者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公益和商业就可以相互滋养,互助互长。
在我们返程后不久,导师就为我们联系到了在摩梭人博物馆里售卖手工纺织围巾的阿妈。
由于受到机器纺织围巾的影响,又缺少其他售卖商品的途径,滞销围巾的收益不足以支撑她的日常生活和看病、吃药的开销。
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将围巾运送到物价高、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大城市,并以义卖、网店等多种渠道销售,或许能在提高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手工产品的销量的同时,对摩梭文化的传播起到正面的作用。
*目前摩梭手工围巾已经上线远行客微店啦,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支持~
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一眨眼就结束了。在返回上海的飞机上,我想起了我曾充满好奇地问自己——摩梭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自然不是一个能被轻易解答的问题。但随着我们的深入调研,摩梭文化再也不是那个只存在于外界的“凝视”下的“他者”,真实而多彩的摩梭文化才刚刚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
而摩梭人的故事,也一定不会停止。
- END -
作者|吕彦慧Anny
远行客2022暑期摩梭项目学员
封面图源|摩梭人博物馆
👇印有摩梭传统图腾纹样的红包👇
- 如果你对摩梭文化感兴趣 -摩梭语言的衰落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走进真实的摩梭文化